以低价出境游为名骗取老年人钱财专家建议防范骗局能力
养老金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物质保障。 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金融犯罪逐渐成为经济犯罪领域的突出现象。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通过高息理财、低价购房、低价旅游等方式被骗钱。对于典型骗局和常见犯罪手段,专家建议老年人增强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诈骗。 与此同时,社会各界正在共同努力,帮助老年人保障养老基金,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
出国旅游便宜,押金难退
近年来,“退休后出去散步、环游世界”成为不少老年人的梦想。 一些骗子看准了这个机会,以低价出境旅游为名,套取旅游押金的新型合同诈骗犯罪频发。
“不法分子冒充能够提供出境旅游服务,或者虽然提供真正的低价出境旅游服务,但要求游客缴纳高额押金,然后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还押金。 事实上,这些钱都被犯罪分子拿走了。 是的。”北京三中院刑二庭副庭长钟鑫说。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骗取押金罪中,被告人虚构旅游公司,制作假公章、合同,欺骗受害人签订合同、缴纳旅游费、押金,或者谎称:他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押金。 您可以“零”团费参加境外旅游,回国后一定时间内返还押金。 然而,受害人支付押金后,直到接到出行通知后才知道自己被骗。 在另一起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利用其所属旅游公司的名义,以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低廉旅游费用,吸引受害人签订旅游合同并支付押金,然后与该旅游公司签订协议。目的地旅游公司以正常价格向受害人提供真正的出境旅游服务,但押金用于理财赚取利息,拒绝退还。
钟欣表示,中老年人往往缺乏识别能力,比如只需要一定押金的“零”境外游,或者几百元去巴厘岛、日本、美国等明显的诈骗手段。状态。 这种骗局针对的对象不明确,受害人众多,属于公共犯罪。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4起此类刑事案件中,最小的一起诈骗4人,共计18万元,最大的一起诈骗453人,共计2900万元。
这些案例反映出旅游业管理不善。 对此,法院建议旅游监管部门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旅游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对明显低于旅游价格的低成本旅游项目进行整顿和查处。大型旅行社应完善品牌管控机制,规范辖区。 加盟商或销售部门加强合规审查和服务质量控制。 同时,有关部门要规范收取旅游押金的主体资格、金额、收取、保管和返还方式、期限以及可以扣除押金的情况等,防止旅游押金的流失。旅游押金直接存入个人账户的做法。
“投资理财”名称繁多,掩盖非法集资本质
生活中,很多“投资理财”看似名称繁多,但实际上却同样具有非法集资的性质。 常见的就是推销所谓的“理财产品”。 在社区、超市门口拉起易拉宝介绍理财项目,而那些注册即送赠品的所谓理财公司是此类非法集资的最常见场所; 另一个是直接投资。 以基建、矿业、房地产开发、养老院、种植业、养殖业等各类项目名义非法集资。 此外,一些非法集资行为伪装成互联网金融,以产品回购、寄售销售、债务转让、会员资格等为幌子实施诈骗。
“在审理非法集资案件过程中,我们发现,老年人容易成为非法集资犯罪的受害人。有的非法集资甚至专门针对老年人,以养老、绿化、慈善事业等”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刑事二庭副庭长杨立军说。
在法院审理的一起以投资养老产业为名的非法集资案件中,集资公司声称,投资建设养老院,不仅投资回报率高,而且投资者以后还可以免费住养老院。 老人们口耳相传,纷纷来到公司了解情况。 该业务经理表示,公司从事老年慈善事业,有国家政策支持,资金绝对安全有保障。 为了撑起颜值,公司还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并邀请数百名投资者吃饭、观看表演。 截至案发,该犯罪已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数亿元,造成无法偿还的巨大损失。
杨立军表示,非法集资构成犯罪的原因之一是,所筹集的资金并未实际投入所谓实体项目,而是被集资人个人占用、挥霍; 或者所谓的实体项目实际上并没有产生所声称的高额。 利润只是吸收资金的幌子。 有些非法集资一开始确实给投资者带来了高额回报,但这些高额回报来自于投资者自己的本金,或者用后续投资者的本金来支付之前投资者的利息。
“我们向工商部门核实,发现该公司是一家正规公司,投资前也对投资项目进行了检查,为什么会变成非法集资呢?” 这是法官在审理非法集资案件时经常被投资者询问的问题。 对此,杨立军分析称,不法分子与投资者混淆了概念,普通的“经营资格”并非公开募资资格。
我国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从事储蓄公开募集资格的单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明确规定了募集程序。 例如,中国证监会2014年发布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私募投资基金只能以非公开方式募集,发行人只能向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发行。累计数量不超过法定数量,投资者应当是具有识别风险和承担风险能力的合格投资者,发行人不得向投资者承诺资本保证或最低回报。 国家严厉打击各类借私募基金之名非法集资活动,不得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公共媒体或者通过互联网等公共媒体向不特定对象宣传私募基金。讲座、传单、短信、微信等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保障上网安全
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金融诈骗、“养老房”诈骗、保健品购物诈骗等侵害老年人权益的犯罪活动,开展老年人防诈骗专项宣传活动今年“敬老月”活动的重点。
近年来,老年人安全上网的话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近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部、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国家老龄办宣传部联合指导下,“关爱银发族、保护银发族”由腾讯主办的“家庭幸福——中老年人网络保护‘安全’工程”在京举行。 推出通过“安全课堂”为老年人提供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平台,增强老年人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今年6月发布的《中老年人网络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维持家庭关系和熟人社交圈是中老年人网络社交的主要驱动力。 超过80%的中老年人通过社交软件与孩子联系。 社交平台也是中老年网民获取互联网知识的重要渠道。 77.1%的中老年网民主要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获取互联网知识。
据微信发布的最新老年用户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55岁至70岁的微信用户数量达到6100万。 老年人大规模上网趋势明显,微信使用活跃度持续上升,较去年同期增长22%。 同时,老年用户辨别谣言的能力较弱。 截至10月中旬,触发微信谣言防护机制的用户中,50岁以上的用户占比为43.5%,明显超过其他年龄段。
“中老年人普遍没有经历过PC阶段,而是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无法承受复杂的网络环境和不断上升的互联网风险。” 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陈世渠表示,中老年人正在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 “完美受害者”:空闲时间多,识别能力弱,安全上网和防诈骗知识不足,且大多不与子女同住,遭遇诈骗时无法立即寻求帮助。
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保护老年人财产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陈士渠表示,公安机关对网络诈骗特别是近年来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始终采取高压打击的态度。 去年破获案件7.8万起,查获、冻结诈骗资金103亿元。 “我们会积极打击,但打击还远远不够。中老年人自身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家庭和社会也要积极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