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媛: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对策
借鉴国内外经验,运用文化产业理论开发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有利于广西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升级。 二、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意识淡薄、认知偏差 目前,政府更多地从政治政策和体育文化的角度看待少数民族体育。 截至目前,广西已成功举办13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其中包括11个少数民族拥有的陀螺、毽子等20多个知名体育项目。 鞭炮、珍珠球已成为广西民族体育的传统强项。 曾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 但这些项目并没有创造多少经济效益。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认识,很多人仍然认为“这是一种民俗娱乐活动”,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缺乏市场的战略眼光,忽视了传统体育旅游少数民族的。 发展潜力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新兴趋势缺乏敏感度。 从开发定位上看,仅视为民俗旅游项目,不赋予产业地位。 这制约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使其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处于从属地位。 (二)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需要政府政策支持。 但目前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具体体现在缺乏相应的指导文件和政策法规。
不仅缺乏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政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的政策更是少之又少。 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各地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过度依赖山水等自然资源。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风景名胜、风景名胜建设而忽视人文建设的倾向。 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宣传推广不足。 当地政府并不把少数民族体育视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虽然培养了优秀运动员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夺金夺银,但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项目。 投入不足,少数民族自发组织的体育活动影响力也不足。 (三)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管理水平低,资本回报率低,附加值低。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管理水平较低。 一方面,缺乏垂直管理体系,缺乏系统化管理,产业发展目标不明确。 政策争取和运用机制的缺失,导致广西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普遍依赖于旅游产业,没有独立地位,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不合理; 另一方面,还缺乏横向联系和协调,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发展铺垫,缺乏特色。 目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以锚定旅游景区的形式开展,如抛绣球、走鞋、堂内打芦苇、跳竹竿等,从桂林丽江民俗风情园到南宁夷陵很常见。岩层等十多个景点是核心景观景观的附带项目。 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挖掘、开发、保护、开发的投资和强度较小。 体育旅游项目的准备、排练、规则都比较粗糙、雷同。 他们无法独立承担盈利的责任,更谈不上开发附加值。
(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缺乏品牌意识,宣传推广力度低。 当前广西旅游发展的重点是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和旅游扶贫。 从政策角度来看,民族体育旅游尚无合理定位,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分解、融入到上述内容中。 开发了三个主要目标旅游类别。 导致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推广大多处于孤立状态,没有形成区域旅游品牌的整体推广,缺乏可借鉴、可赞扬的知名少数民族体育赛事和项目。 旅游产品本身促销主题不明确、定位不准确、内涵单一、缺乏特色; 促销方式形式单一、力度不足、缺乏创意。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文化产业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一)明确定位,更新观念,整合资源,合理规划广西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必须定位明确、功能明确。 一是办好精英体育赛事,确保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夺金夺银,展现广西少数民族运动员的英雄风采,进而提升少数民族体育赛事的影响力。 二是明确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文化产业角度重新定位,科学规划整合旅游资源。 以拓宽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扩大活动影响为目标,合理整合和规划分散、单一的旅游产品项目,如围绕刘三姐、桂林山水等知名文化概念整合民族体育项目打造旅游、休闲、体育、体验一体化的旅游项目,增加旅游消费粘性,延长旅游时长,提高广西旅游品质。
另一方面,要围绕少数民族体育的健康、体育等属性,以博物馆、文化体验中心为载体,以健康养生为目标,宣传少数民族体育,让少数民族体育成为一种休闲娱乐形式。 生活方式,为少数民族运动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运行环境。 优质文化产品是资本和智力密集型产业,初期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 他们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培养。 当前国内消费升级背景下,优质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潜在资本回报率高。 这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机遇。 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运行环境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为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 通过政府力量,可以有效保障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形成良好的产业运行环境。 二是多方面筹集资金。 文化产业存在一定的高风险。 传统的投资渠道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的资金需求。 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多渠道筹集资金,促进文化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资本国际化。 (三)提高旅游管理能力,扩大附加值,加快完善全国体育旅游管理体系,明确管理目标和方向,形成良好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团队。 目前,国内外许多国家级体育旅游项目运营成熟、影响力大、回报高。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成熟项目的管理制度。 特别是要扩大与国内外优质体育旅游项目资本的合作,引进资本和管理理念,培养广西旅游人才,引进成熟的管理体系。
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大产品附加值,树立清晰的市场意识特别是文化产业意识,贴近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以产品原创性和前瞻性赢得市场。 (四)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品牌意识,整合资源优势,创造品牌效应。 形成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独特的品牌形象,离不开文化层面的探索。 民族体育本身蕴含的历史传承和文化意义需要组织和弘扬。 在缺乏大规模文化符号的情况下,需要围绕现有的文化符号,如广西刘三姐、桂林山水等,对孤立的、分散的、单一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进行整合、包装,形成一定的文化符号。主题和具体形象。 无论是在观赏性、娱乐性还是文化内涵传播方面,都能与市场无缝结合。 同时,要树立国际品牌意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要把单一的体育旅游项目形成具有国际知名度、可以作为中国名片向世界推广的文化旅游产业。 四、结论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是广西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 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机遇。 要系统化、规范化融入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的模式。 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广西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1]秦学祥,徐晓伟。 广西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J]. 广西社会科学,2012.[2]刘国勇。 机遇与挑战: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思考 [J]. 体育文化导刊,2015.[3]丁志才。 民族文化产业:文化广西的必然选择[J]; 广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8(01) [4]卢远照,朱晓丽。 广西民族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3(07)。 -全文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