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公务员面试热点:五一假期旅游数据上发生“笔误”
陕西安康所辖平利县、宁陕县五一假期旅游收入分别达到8.2亿和13.99亿? 近日,有网友对上述两县五一旅游收入数据提出质疑。 5月7日,宁陕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称,“3天接待游客21.4万人次,旅游收入13.99亿元”系笔误。 应该是“3天接待游客21.4万人次,收入1.399亿元”。 目前,宁陕县相关新闻报道已进行修改,平利县相关报道最新修改后,由原来的“8.2亿元”改为“0.82亿元”。
旅游收入增长10倍,“笔误”怎么会这么大?
数字欺诈已经不是新闻有一段时间了。 从GDP注水、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到电影票房、电视节目收视率造假,再到欺骗网站流量、视频点击量,一些部门、企业和相关人员不遗余力地让数字看起来好看。 而一旦事情败露,似乎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和“替罪羊”,然后化险为夷。 不可否认,由于统计口径和方法不同,统计数据确实可能出现冲突,这对统计数据发布的公开性、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专家建议,发布数据时应提供详细的“说明”,包括数据来源、统计方法、适用范围等,尽可能避免公众对数据的误解。
现实中,确实存在不少因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低、不够细致、不认真”而出现的笔误。 然而,两县的“五一”假期旅游数据均出现“笔误”。 真是巧合啊。 ! 如果没有更多网友和媒体的真相和质疑,之前的统计数据会成为“真实”的数据吗? 要知道,如果数据中的小数点向前移动一位,就会增加十倍。 这真应了“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算”这句话。 把估算当作统计数据,就是夸大报告、弄虚作假。
“笔误”背后是否存在数据造假的幻影?
在旅游业日益重要的今天,旅游收入不仅是重要的政治成果,也是对外营销和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展示指标。 客观地讲,至少地方部门“操纵”数据的动机是存在的。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各地旅游收入和游客人数的统计一直存在疑问。 一方面受到统计口径差异的限制; 另一方面,也不排除确实是故意造假,制造旅游市场“假繁荣”的局面。 更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官方数据相比,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统计随意性较大,口径不一,客观上增加了造假的可能性。
对于旅游数据,“将估算视为统计数据”的情况并不罕见。 去年8月19日,《人民日报》披露了这一现象:“5万名游客,差不多了!” “收入八千万多,大概就这个数额吧!” 一位省旅游局局长在讨论中坦言,我对材料中提供的数据感到有些愧疚,因为收集到的一些数据并不是按照标准规范计算的,而是估算出来的。 不得不说,这次“旅游统计笔误”事件也带有“以估算当统计”的影子。 其背后的原因无非是“数字对官员负责、官员对数字负责”的政绩错误观。
有些地方之所以自曝丑闻,主动榨水,是因为财政无法承受吹牛的负担,所以不得不亮出真面目,换取转移支付的支持。 所以在造假的过程中,虚增的数字并没有通过转移支付来补充,挤占了民生保障、教育经费等支出。 其实,这是一种“吹牛税”,只不过征税主体从相关责任人变成了全民。 因此,要坚持“谁吹牛谁纳税”的原则,让多重审核链条发挥作用,将数据与相关负责人的具体职责挂钩,增强公众对数据的信心。 届时,公众将对数据更有信心。 我的信心变得更加坚定了。 即使有笔误,我相信我也能一笑置之。 无需再猜测。
旅游数据错误损害政府信誉
大数据时代,各种数据成为反映现象、评估结果、制定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然而,信任数据不仅仅是数据。 多方面考虑、综合评价应该是看待和利用数据的正确态度。 当然,最根本的是,各级统计部门需要勇于加大数据造假成本,用更严厉的惩罚措施来遏制数据造假的趋势。 同时,要加强统计监管,明确统计方法和口径,最大限度堵塞各种漏洞。 当数据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时,它就能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 这是维护统计公信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政府信息公开质量和权威的本质。
让统计数据回归客观现实,实际上是建设诚信社会的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趋势的形成,都具有从组织到个人自上而下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希望这次“小数点事件”能够引起各方的警惕和关注,促使有关方面绷紧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神经,有效增加数据造假的耻辱和痛苦,敲响警钟,刀剑高悬。
小词大义:
@池燕三琴: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宣传推介旅游,多角度打造全域旅游。 这是最后一句话。 走捷径和作弊是行不通的。
@yanqixiangjian:假期还没结束,旅游数据已经出来了。
@只是狐狸叫,不是呱呱叫:有官员称不存在造假,只是“握手”造成的。
@蜗牛的梦想:数据造假是如此隐晦。
@云上六伊人:应该不是假的。 如果是假的,也不会这么夸张。 你一眼就能看出。 那些真正造假的人会仔细考虑一下,怎么可能产生如此乍一看不可靠的数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辑后记:
“如果统计有误那是小事,但如果没有亮点那就大事了。” 一段时间以来,错误的政绩观为数据造假提供了环境和土壤。 然而,在大数据充分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以“手抖”为借口,让“小数点”背锅,用“笔误”掩盖过去,只能掩盖错误的记录。互联网,但掩盖不了民众对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 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