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喜欢旅行么?傻瓜才去!(深度好文)
请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你喜欢出国旅游吗?
喜欢就好,谁不喜欢呢。
加个限制,不可以跟团,全程需要单独找导游,自助游,还喜欢吗?
还是很喜欢。
再增加一个限制:不允许拍照发朋友圈。 你还喜欢它吗?
哦,那好吧。
然后加上一个附加条件:这次旅行必须保密,以后不准告诉任何人“我去过哪里”。 那这个呢?
提醒一下,这意味着您在整个旅行过程中必须自己安排旅行时间、设计行程、了解生活、设施、交通、景点、习俗,甚至学习必要的当地语言。 当然,你也必须忍受孤独和不安全感。 ,背着沉重的行李长途跋涉,风吹日晒雨淋,蚊虫叮咬也是常有的事……最重要的是,花了很多钱,经历了这样的经历之后,你还是要像一个正常人。 是的,你不能向任何人吹牛,你甚至不能保留照片。
尽管如此,你仍然喜欢旅行吗?
只有傻子才会去!
这是大多数人都会给出的答案。
这个答案也体现了旅行的标准现代内涵——象征性旅行。
我们的思维总是默认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的总是比旧的好。 但很多事情显然并非如此。 旅行就是其中之一。
现代旅行的本质是象征性旅行。 与古老的旅行内涵相比,实在一点也不“进步”,更谈不上有趣。
1. 符号旅行
除了吃、喝、吃之外,人类也是一个追求“意义感”的奇特物种。
即使是五六岁的孩子也已经对“意义感”产生了强烈的需求。
比如,让我的小侄子想都没想就吃青菜。 但他最近迷上了“扮演战士”,所以我告诉他,真正的战士不会对餐桌上的食物挑剔。 真正的勇士,每天都会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指蔬菜),保证身体强健……说这个还真管用。
这正是人性。 与金钱和物质相比,“荣誉”使人做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却心甘情愿地去做。 这就是意义的魔力。
虽然这是人类的优点,但有时也会成为缺点。 因为有时错误的意义感会掩盖阴暗的一面。
以现代旅行为例。 人们愿意“花钱享受体验并为此感到自豪”。 首先,“旅行的意义”是外界不知何时强加的。
不信的话,我问你:说到旅行,你是否很容易想到各种浪漫的信仰、豪迈的话语?
比如,当你看到连绵起伏的群山,人烟稀少的地方,你会感到胸中一热,不禁感叹:“师父未达到的境界,别人知道的却是未知的”。
但现实是,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被人类搅得天翻地覆。 专家知道也不是不可以,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至少得有几百万美元来储备马斯克的载人航天火箭。
再比如,你可能会说,“环游世界,实现你儿时的梦想。”
但我相信,当你小时候看到绘本上的《环游世界》时,你就会知道赚钱是多么累,环游世界可能要花掉你十年的积蓄和几个小时。多年的技能、材料和签证准备。 ,你会立即斩断这个梦想的幼苗。
也许你会想,“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久违的感动”。
我相信,当你静下心来观看《美丽人生》时的感受,一定会比你走过十次旅行更让人感动。
你或许也会想,“无论是读书还是旅行,你的身体和灵魂之一都必须在路上”。
如果你的灵魂很少旅行(很少读书),你的身体独自旅行,那你不就成了行尸走肉吗?
……
也许你也会说我喜欢旅行并不是因为上面提到的那些幼稚的浪漫想法。 我喜欢旅行,因为旅行本身就让我很快乐、很充实……
我完全同意这种说法。 然而,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充实感和幸福感从何而来?
显然,旅行并不便宜。
一次浪漫的异国旅行可能会花光你的年终奖金。 如果选择简单一点的旅行,就更不用说准备工作的辛苦了。 实际上,一档真人秀节目《在路上》可能只需几分钟就能上演。 我相信我,能给别人带来欢乐的旅行,绝对是你不想经历的不幸。
至于“充实”,我们通常在学习新事物时感到满足,感觉自己取得了进步。 但就现代旅行而言,如果你想“丰富”,那真是自欺欺人了:
事实上,所谓旅行带来的成就感,只要走进任何一个图书馆,就可以免费获得成百上千次。
旅行的充实感虽然略显自欺欺人,但确实带来了“成就感”。 本质上,这种成就感来自于“中产阶级(西方)的身份认同”。
摄影:AussieActive
为什么这么说?
当今世界有一个显着的趋势。 西方中产阶级价值观已经成功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比如,我们常常叫嚣追求个人成功(通常是经济)、追求自由(通常是消费自由)、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富有西方修养和知识)。 这些都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理想。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中产阶级,像中产阶级一样思考,像中产阶级一样生活。
但如何证明自己的阶级地位呢? 以中产阶级为例。 如果你只有钱而不去“反思”,谁会知道呢?
所以,在这个社会,大家都在争相购买精美的住宅和国际品牌的豪华轿车。 大家都争着送孩子去学钢琴、学芭蕾,大家都争着给有“钱前景”的孩子安排大学专业……
凡是有钱人,无论有没有学历,家里总需要有一个古董书架,摆满名著,以显示其书香门第和非凡的学识。
为什么现代人愿意花钱做这些事情?
因为据说中产阶级是人类的“精神榜样”,“值得追求”,而你拥有的中产阶级“印记”越多,你就越像中产阶级,你就越幸福将。
而不知不觉中,旅行已经演变成了“中产阶级的身份标签”。
毕竟,仅靠苹果、LV、甚至汽车,并不能让你从“低收入”阶层、“小资”阶层、“文盲富人”阶层中脱颖而出。 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见多识广的中产阶级,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正是旅行的快乐所在——阶级身份的自我确认。
当然,如今普遍存在、价格低廉的普通旅游已经无法帮助你从庞大的伪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脱颖而出。
要做到这一点,你至少需要选择欧洲、美洲、拉丁美洲、海洋、甚至南北两极等小众(昂贵)的景点,然后带上一台全画幅广角镜头单反,这样可以展现你的中产阶级性格。 另外,拍照时应避免佩戴彩色丝巾,以免与广场舞大妈们混淆。
不过,我们不妨再问一个问题: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主流将“旅行”等同于“中产身份认证”?
如果你只是想简单地突出自己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有很多方法。
比如,你可以剃光头发,在光头上纹个灯泡,或者骑鸵鸟上下班……不是你做不到,而是你想不到。 我保证这不仅能让你脱颖而出,还能让你成为潮流。
为什么在这么多能够“标记”独特性的行为中,“旅行”却成了人们的“阶级象征”?
原因在于,旅行能够满足当今世界最主流、最重要的运行逻辑——促进经济增长。 毕竟,与旅游业相比,无论是纹身还是驯鸵鸟行业,它们的成长空间确实很小。
关于这个问题,《人类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总结得很好。 正是19世纪的浪漫主义和20世纪的消费主义,正式让旅游业陷入了困境。
消费主义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证明你的天赋人权,证明你是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那么请通过消费(有价值的物品)来证明你自己。
浪漫主义告诉人们,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应该积累多样、丰富的人生经历,多做一些门槛稍低的事情。
旅行显然是两者的完美结合。
此外,“旅行”在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制度中都是一种特别不自然的活动。
虽然我国古代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但“行万里路”的本义是指为皇帝做事。 对于古人来说,要想获得阶级身份证书,唯一要做的就是“学而优则仕”。
明代著名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云游四方,留下了大量地理著作。 他被称为“千古奇人”。 不过,请注意“奇怪”这个词的耐人寻味之处。 这恰恰说明了当时的旅行是多么难以被社会主流所理解。
可见,我们今天所说的旅行确实是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
那么,旅行的唯一意义真的是一个被消费主义不知不觉植入我们脑海的谎言吗?
这个结论或许颇为伤感,尤其是如果你刚从国外回来,正受着时差的困扰,你可能已经准备好往下拉到最底下留言骂人了。
不过你放心,我不是来惹麻烦的。 旅行的内涵从来都不是那么“肤浅”。
正如前面所说,新的、现代的不一定就是好的。
2. 旅行的前现代内涵:英雄的冒险
你不妨先考虑一下。 如果让您给出“旅游”最简单的定义,您会如何定义?
去陌生的地方放松或探索。
这是公众对旅游的普遍共识。
但有历史思维的人就能看出,“闲”字显然是新加的词,散发着浓重的高估客人的味道。
是的,旅游的“休闲”内涵正是上面尤瓦尔提到的消费主义神话:一个精致的谎言,给你贴上中产阶级的标签,促进你的消费。
不过,消费主义虽然有点黑暗,但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浇灭旅游的另一个简单内涵——探索未知(即每个人的主观未知)。
探索未知、满足好奇心是人类智慧的本能。
但旅行的原始内涵更为古老且意义重大:继续冒险并唤醒每个人内心的英雄。
这实际上是神话人类学、进化论和精神分析交叉的一个研究领域。
我们想一想。 如果我们在旅行时能够抛开“中产阶级标签认证”方面,我们会发现什么呢?
可以想象,一旦去掉“发朋友圈拍照、打卡吹牛”的目的,你可能会突然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做什么”感到茫然。这里?”
说白了,以前旅行最大的动机就是炫耀(地位象征),但去掉这个目的,屏蔽掉你那些淫秽的浪漫色彩之后,你可能会发现,无论你做什么,看起来都很蠢,而且浪费金钱:
然而,当你鼓起勇气戳破旅行的“休闲”神话(消费主义强加的中产阶级标签)时,首先你会深深体会到上述困惑:旅行难道就是花钱买东西吗?乐趣?
幸运的是,这种困惑会很快迫使你进入一种“空虚”的状态,如果你在像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大,这种情况就不太常见了:
突然将外部分配的生活(职业)目标和日常责任从您的脑海中删除。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去缺水的地方。
阿莱西奥·弗兰摄
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现在的人生历程:
在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的任何理想和目标都无法真正摆脱外部系统或他人意志的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可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成为谁。
当你开始思考这层迷茫的时候,就是柳暗花明、坐看云起的时候。
这就是开始践行旅行本义的时刻:英雄式的冒险。
我这里引用的是文学家、神话学者约瑟夫·坎贝尔对英雄冒险的理解。
坎贝尔在对世界各地的各种神话传说和现代心理学进行广泛研究后,总结出所有英雄故事的原型:
英雄从平凡的世界勇敢进入超自然的境界,历经磨难,获得传奇的力量。 胜利后,英雄带着这股力量回到家乡,造福人民。
如果我们比较旅行和英雄原型,我们会发现两者惊人的一致:
*以“休闲”为目的旅行的人们可能不会理解最后两点。
换句话说,如果你仍然只是为了休闲而出行,那么你所谓的旅程只是你下班通勤的延伸。
然而,一旦你能回到旅行的本来意义,回到英雄的冒险,你就能在碎石堆里找到金子。
这并不夸张。 英雄的冒险并不存在于神话中。 它确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在自我”中。 就看你能不能唤醒它了。
3. 旅行是唤醒内心英雄的唯一途径
坎贝尔深受卡尔·荣格的影响。
*荣格是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心理学领域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曾经认为神话只不过是儿童读物。
但如果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人烟稀少,生存困难重重,平均寿命短……古代神话故事是从一代又一代,就是祖先们围着篝火讲故事。 此外,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神话和故事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真的只是巧合吗?
唯一的解释是,人类基因中存在着“生命发育驱动力”的本能。 这种本能,就是人类基因中的“共同记忆”,体现在神话传说中。
荣格基于弗洛伊德的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的启示,开创了一个概念:集体无意识。
* 荣格理论非常博大精深,这里仅作粗浅介绍。
简单地说,无论性别,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生活着一个“不文明”的英雄原型,而这个“英雄”需要随着人生的成熟而被“文明”。 英雄原型是我们基因中强大的内在动力,迫使我们发展生命。 是为你量身定制的“理想的自己”。
如果我们能够成功唤醒自己的英雄,那么这将引导你成为一个成熟而独特的个体。
MT ElGassier 摄
遗憾的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却武断地否定了“神话”的内涵。 我们的文化失去了各种神话的引导(象征性地),导致大多数人在心智成熟之前就匆匆变老了。
目前大量的“社会病”(傲慢、自私、暴力、短视、无聊)已经充分展现,无需更多例子。
那么我们如何唤醒这位深藏在大家心中的英雄呢?
这是坎贝尔神话研究的最大价值。 它通过古代神话原型给我们灵感和冒险,从而引导我们从幼稚走向真正的成熟。
*顺便说一下,这些神话原型偶尔会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你可能梦到过它们(但你可能记不起它们)
我是这样解释的:
你是谁不应该由外部系统定义,而是一个独特的你,由你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创造,由你天生的“理想自我”引导。
这就是“旅行”。 离开熟悉的、安全的环境(外部系统),强迫自己去接触新的环境,去探索未知,去认识“理想的自己”,去冒险,让自己真正地活着。
这就是旅行的古老内涵。
现在回顾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仔细思考一下。 除了“旅行”,在我们主流文化的一步步规划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否还缺乏“冒险”的机会呢?
当你用更原始、更人性化的定义重新诠释旅行时,你会深刻地认识到“跟团去海外旅行,给朋友拍风景”其实和“旅行”关系不大。
旅行艺术家阿兰·德波顿的感受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独自旅行的一个好处是,我们的世界观常常受到周围人的极大影响,我们会调节自己的求知欲,以满足他人的期望。”
“我们以谦逊的态度接触新的地方,对有趣的事物没有任何先入之见。”
“最美丽的树很难让路人驻足一分钟,但绘画(需要持续的注意力)可以揭示我们以前对事物真实面貌的无知。”
“从雄伟的山河中认识自己的局限性是非常有效的,否则我们可能会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中感到焦虑和愤怒。”
艾伦本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践行旅行的本义。
在我看来,旅行的内涵就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强迫自己“放空”,让自己摆脱外在系统意志的控制,重新发展和创造一个更真实的自我。
只有了解了这个层次,我们才能彻底摆脱旅行的虚无形式。 正如“室内旅行者”Sewell de Meist所说,他只需要穿粉色和蓝色的衣服。 可以在室内旅行的睡衣。
当我们脱下旅行的“休闲”外衣(中产阶级标签),回归其简单的神话内涵时,就意味着我们不一定需要出国,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启旅程。
诀窍是时不时地给麻木的习惯加上一个感叹号,不要让谷歌或知乎替我们思考和探索,对触发我们直觉感受的事情多提出问题。 尤其是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
比如对我来说,每当有莫名其妙的现象袭上心头时,我就永远不会压抑好奇的冲动。 我会立即把手放在键盘上记录问题。 当我走进一个从未想过的陌生领域,当思绪和第一句话开始碰撞的那一刻,就意味着旅程的开始。
而对于你来说,当你怀着不带偏见的好奇心阅读文章,让你的思维与文字产生实质性的碰撞时,也是你旅程的开始。
这样,你就能时不时地摆脱平庸生活的惯性,作为一个陌生的局外人,不带任何固有的偏见,重新审视自己视野中的事物,获得新的体验,思考新的事物。直到你随身携带并开始重新思考它。 当你回到不再一样的日常生活时,你经历了一段旅程,一次重新发现自己的冒险。
尾声:创造你自己的人生旅程
旅行的本质是创造新事物。 正是旅行,让生命不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浪费在平庸中,让内心的自我不断“升华”。 这本身恰恰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发展的过程。
如果你仔细想一想,这就是生命的秘密:
生活从未远离平庸的秩序。 秩序让生活得以“维持”,但我们不能缺少混乱。 混沌可以激发生命的活力,赋予我们“创造”的能力。
但必须强调的是,平凡的生活并非毫无意义,旅行也绝不是平凡生活的对立面。 两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只要有创造新事物的地方,生命就可以随时随地起航、冒险。
您准备好开始自己的旅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