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常山:特色小镇“二次开花”让千家万户同步
浙江省常山县青石镇因石材而被誉为中国观赏石之乡。 20世纪80年代,青石镇岩瓦山村的年轻人开始背着石头进场。 从此,“一石激起千层浪”,山里常见的青石花、石头都成了他们手中炙手可热的“宝石”。 并已成为年产值6亿元的富民大产业。
虽然产业和规模不断扩大,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石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石材企业粗放开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和消费升级。 如何突破“天花板”?
在浙江特色小镇新风潮中,青石也以“赏石小镇”的面貌焕然一新,迎来石材产业“二次绽放”的新时代。 作为赏石小镇的“总设计师”,常山县委书记王良春有着自己的看法。 石材产业是当地巨大的产业,特色小镇的建设为产业转型提供了新的载体,可以同时惠及千家万户。 。 “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与其他小镇最不同的地方。”
花园均采用常山观赏石建造。
一石激起千层浪,观赏石之乡成首富村
常山县青石镇地处浙、闽、赣、皖四省的咽喉要地。 被誉为“四省通衢、浙两省第一站”。 顾名思义,这里蕴藏着巨大的青石、花石、砚石等特色石材资源。 细腻润泽的青石是装饰材料和高档雕刻品的良好天然材料; 河中出产的花石,造型奇特,雕刻精美,是盆景艺术的宠儿。
青石镇石材产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起初,青石镇岩瓦山村的村民只是将青石、卵石等原石卖给富裕人家,用于筑墙基、建猪舍。 形状好的石笋还被作为原石出售给富裕家庭,用于花园和庭院景观美化。
当时的常山,村民们发财的欲望如石头般沉睡。
“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岩瓦山村的年轻人才开始背着石头进场。” 据常山县青石镇党委副书记黄先安介绍,当时一些村民到大城市打工,看到家乡修建的园林、假山以及各种建筑装饰石材比比皆是。 “正是这个‘有趣’的发现,让一些懂经济的村民每次到一个城市都会拍下当地的花园照片,带回来仔细研究,探索装饰石材设计、盆景制作等技术。”
这一刻意之举,让这个没有工业、没有道路的小山村敏锐地意识到了市场的变化。 挨家挨户敲石头、向外卖石头,村民们在短短几年内就赚得盆满钵盈,并逐步树立了青石镇的石材产业品牌。
经过多年的发展,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种奇形怪状、风格各异、精美绝伦的石材聚集在青石镇,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石材制品生产、加工、销售、展示的市场——华东地区。 最大的“青石花石专业市场”,每天都有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物流来到这里购买和运输石材。
“因为这块石头,我们现在的年收入和毛利大概在100万元左右。” 岩瓦山村的村民王金友万万没想到,这块原本在他们眼里毫无用处的石头,突然间似乎有了魔力。 “点石成金。” 他告诉记者,这里每件石材产品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十万元不等。 “普通老百姓一般一年只需要卖两三块钱,就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如今,岩瓦山村9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与石材产业相关的产业。 还建立了采掘、开采、运输、加工、销售一站式专业团队,年产值超过2亿元。 素有“首富村”之称而远近闻名。 看看常山,短短30多年来,常山涌现了400多家青石、花石企业和观赏石经营者,从业人员5000多人。 石材产业年产值已突破6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石材产业。 富民大业。
常山观赏石被雕刻成动物形状。
石材产业转型升级,特色小镇成新起点
徐卫国是常山县青石镇岩瓦山村的土生土长的农民。 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就走上了销售观赏石的道路。 据他回忆,“刚开始卖石头的时候,我一般都是低进低出,高进高出,能赚钱就卖,当时我没有钱。”不用担心资源,也不怕卖不出去。”
然而,随着石材产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包括徐卫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明显感觉到,石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石材企业粗放开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滞后于市场和消费升级。
“一方面,产品质量不高,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让我们在竞争中吃了不少苦头。另一方面,环保和环保的压力资源保护制约了工业体量的扩大。”正如徐卫国所说,事实上,当地不少从事青石贸易的商人已经开始大量从外地收购石材,向全国各地拓展供货渠道。
据介绍,青石镇目前拥有白千层、石笋、砚石、青石等当地优质石材资源储备4亿立方米。 “传统经济模式下,青石镇一直靠山、靠山,但随着产业的日益繁荣,环境资源势必触碰‘天花板’。” 面对坐山的可能性和经营模式单一,青石镇党委书记刘胜认为,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当地特色、不影响现有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2015年6月,浙江公布了第一批37个省级创建名单,依托常山石材产业规划包装的“赏石小镇”项目位列其中。 这就是刘胜口中的“新路”。
常山赏石小镇是全国首个以“赏石文化”为主题的小镇。 规划面积约3平方公里。 按照“一站式”布局规划。 龙尾以常山石材产业的起源——赏石文化历史街区以燕瓦山花石市场为依托。 龙身是沿048省道向北延伸的赏石文化长廊。 龙头是中国观赏石博览园项目所在的赏石文化核心区。 两侧的石材加工园区、矿区、配套区都是龙爪。
2014年6月,中国观赏石博览园建设正式启动。 常山龙腾石博览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图金告诉记者,中国观赏石博览园计划总投资15亿元,分为石材交易、景观文化、以及休闲和保健。 围绕“市场+旅游+文化”的经营模式,旨在推动从经营石材产品向经营石材文化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石材产业专业化、国际化。
常山县委书记王良春赋予赏石小镇更多作为产业转型新载体的意义。
“以打造石材鉴赏小镇为契机,推动区域石材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升级集聚,着力解决石材产业‘低、小、散、弱’的发展现状,从而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正如王良春所预料的那样,小镇的带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10余家石材行业企业主动与石博会加强对接合作。 同时带动了该地区农家乐、特色民宿、休闲农业等一批新业态的兴起。 年营业收入1200万元以上,接待人数20万人次以上。
此外,为加快赏石小镇建设,常山还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印发了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7年底,将赏石小镇建成4A级以石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带动全镇80%的农民创业增收。
集工业旅游与文化功能于一体,石材产业再度绽放
石景里,每年都有客人来得早。 石文化的繁荣也给青石镇带来了另一个商机:来这里赏石的游客。
裕华景观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春才由此看到了市场。 多年的石材经营经验让他认识到,销售石材是石材产业链最底层的一环,总是受到限制。 “如果你想出大名,就必须找到新花样。”
因此,毛春才很早就聘请了专业的园林景观设计团队。 “按照以前单独出售石材的销售模式,1吨千层石的单价约为200-300元。现在公司聘请了园林设计师,打造整体创意景观方案。同样的1吨石材能卖到1000多元,石头的附加值就增加了三四倍。”
在最初享受到红利后,这位经历过商界风风雨雨的老手如今有了更长远的经营策略,那就是“从卖石头转向做园艺”,打造集景观石、景观石于一体的综合展示馆。景观石展示、园林观赏、散步休闲。 花园之旅。 “这里不仅有本地的奇石,还有桂林、福建、广西、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奇石。” 指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奇石,毛春才笑着说,打破了原来单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后,赢得的就是更多游客的青睐和成倍的利润。
从单独出售石材,到将其组合成景观套餐出售,毛春才经营方式的转变也体现了当地石材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刘胜看来,赏石小镇是一个实现产业融合的平台。 “虽然还是‘吃山’,但现在‘吃’的方式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是‘吃资源’,现在是‘吃文化’,而且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
这种融合体现在从“卖石头”到“卖文旅”的转变。 常山坚持将文化旅游基因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积极将石材元素融入休闲旅游和环境整治项目中,打造“满地都是风景、处处是风景”的新型赏石小镇、村村一景的“旅游产业小镇”。
这种融合体现在观赏石金融投资模式的探索上。 2015年11月,世纪龙腾石博览有限公司与香港大公文化艺术产权交易所签订奇石挂牌交易协议,并与香港七年湾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龙腾恩泽文化投资公司,致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石材上市交易平台。
这种融合还体现在通过互联网创造石材营销新形式。 当地政府与阿里巴巴、腾讯合作,引导鼓励石材行业经营者“触电触电”。 目前,赏石小镇片区共有“淘宝”服务站6家,另有11家经营户通过石材网、阿里巴巴等平台进行销售。 2015年网上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
“我相信,集产业、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将成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在王良春看来,石材产业是常山的一个巨大产业,特色小镇的建设让千家万户同时受益。 “这是最大的亮点,也是与其他地方最大的区别。” (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