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
一、山西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模式选择
(一)现代城市型
国内外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开始是从大城市的外围,即城市周边进而衍生出来的。 现代城市景点主要分布在距城市半小时车程以内的农村或郊区,以周末休闲度假为主要形式。 太原青草坡乡村庄园、清虚璞风山庄、晋中名乐庄园等都是太原市周边的现代城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
(二)景区型
景区休闲公园的经营方向是强化景区的观光游览功能,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开发,重点发展以自然景观、风情民宿、文化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 ,带动其他涉农产业发展。 山西的一些著名风景区,如皇城相府、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周边村庄等,都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为主的休闲农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主导产业型
近年来,山西省八项主导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生态经济效益显着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 依托山西多年开发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融入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以特色产业带动。 清徐县普峰山庄、忻州原平大盈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城沁水县示范牧场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四)依托龙头企业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现出许多大型龙头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 产业链可以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向前和向后延伸,形成集休闲、旅游、现代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于一体的科技与传统文化项目。 例如,围绕六味斋、双河河、水塔醋、灌云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团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园。
(五)特色文化型
山西位于国家中部,历史悠久。 其特色文化有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寻根文化、盐池文化、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 比如昔阳太行山石梯田农耕文化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依托文化资源,探索晋中社火、晋南北馍村、北光岭、南福山剪纸村、太谷灯笼、晋中布老虎等各地独特的民间艺术。鲤城等特色旅游项目。 对于城市游客来说也很有吸引力。
(六)现代农村为本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山西涌现出许多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些农村地区既有城市居住条件,又有乡村生态条件,基础设施良好。 例如,卫生示范村泽州县东四一村、村民共同致富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科技农业致富的忻州市钱浩村,都可以培育成以现代乡村为主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
2.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 但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味低下,定位不明确,文化内涵少
山西省的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已经非常可观,而且很多项目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但品牌项目并不多。 大多停留在“看农业、吃农家菜、住农家乐”阶段,对消费者的诉求日趋多元化。 很难满足全球化消费者的需求。 大部分项目内容单调,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低,缺乏文化底蕴,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
(二)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许多公园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规划,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现象普遍。 高品位、高端、综合性、知识型休闲公园较少,大多是低档次、规模小、内容单一、设施简陋。 园区内娱乐项目较少,容易受季节限制,造成资源闲置。 很多休闲农业园区只运营半年,淡季一到就解雇员工、关门歇业。
(三)投入不足、土地流转困难
休闲农业是一项需要大量土地和资金投入的综合性产业。 普通农民往往无力承担投资,单纯的政府投资会带来效率问题。 较好的投资主体是具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 近年来,山西部分煤炭、焦炭企业寻求转型,投资休闲农业取得成功,但仍有巨大潜力有待开发。 此外,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土地越来越贵,土地流转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应政策,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依据法律法规,按规定协调解决问题。 (四)企业分散、缺乏合作。 由于缺乏总体布局规划,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乏沟通,造成大量基础设施和项目重复建设。 企业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经验教训,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 缺乏合作和学习,导致公司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徘徊在较低水平。
(五)产业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休闲农业项目多以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参与种植采摘、放牧动物等为主。 重点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销售、农业科技展示、农业知识传播、农耕艺术推广。 传承方面的开发力度不够。 农业产业链的拓展和延伸,将产生专业化分工合作以及大量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离开。 休闲农业要融入符合和代表消费发展新趋势、新趋势的元素,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旅游、购物、娱乐的潜力。
三、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战略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从宏观角度把握和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观总体把握和分类布局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立足区域优势,立足全省独特的资源禀赋,科学规划。 既要展示山西壮丽秀美的乡村自然风光,又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打造浓厚的旅游文化。 山西省要打造以太原、大同、临汾等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都市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皇城相府、太行山、武进山为中心的景区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山西省为核心。 是以商文化、根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和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大多是城镇居民,他们在欣赏乡村风光、风土人情的同时,需要较高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 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乡村旅馆、客栈的设计应根据城市居民的居住要求进行设计。 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服务水平城镇化”,有冲水厕所、空调、有线电视、互联网。 接口及其他条件。 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大部分是农村闲散劳动力。 他们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服务标准、服务规范。 此外,要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基层政府必须牵头,实行统一规划,解决停车场、垃圾回收、污水、供水、空调、供暖等问题。
(三)挖掘优势特色,打造强势品牌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创建提升现有建设规模更大、档次更高、活动更丰富、文化特色更鲜明、接待服务更规范、管理更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探索具有优势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文化内涵,打造全国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 通过举办休闲农业现场推介会、座谈会、实地考察、开展星级评定等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 运用现代媒体和营销手段,发动媒体和网民,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对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进行宣传、报道和推介,吸引周边省市居民前来参观、并打造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打造产业链。 从横向看,鼓励乡村旅游产业链上不同产业部门或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共生的稳定联盟,逐步发展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深度合作。节点对接、文化融合。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可纵向分为上、中、下游(农民、农业公司、农业基地、景区商品供应商、景区服务商是产业链上游,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其中,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和乡村旅游服务中介机构是产业链的中游,而游客和旅行社是产业链的下游)。 通过垂直产业链整合,增强产业链的带动和辐射功能。 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上,逐步打造分工合理、协作程度高、无缝衔接、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显着的区域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五)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行业管理标准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山西省休闲农业规模化、服务管理标准化、功能多元化。 有关部门要牵头成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协会,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项目支持等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指导,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规范休闲农业旅游斑点。 开展评级,鼓励企业实施规范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安全事故。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把休闲农业发展资金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加大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财政支持。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开发经营。 金融机构对信用良好、优势突出、潜力较大的项目,要放宽担保、抵押条件,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 有关部门要做好农家乐经营项目免税、休闲农业园区自产初级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免税、休闲农业项目享受农业电费政策等政策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