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首创“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和旅游“红黑榜”制度在全省推广

我们大力整顿旅游市场秩序,首创的“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和旅游“红黑名单”制度在全省推广,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恢复。

大力培育“旅游+体育”、“文化+旅游”等“旅游+、+旅游”新业态和新产品。 东巴谷、乌玉兰等一批中档酒店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泸沽湖、老君山黎明风景区、拉市海南等一批世界级精品旅游产品加快打造,“文化庭院”、“城市书房”、“沉浸式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脚本游戏”层出不穷。

“手机游云南”建设深入推进,“智慧旅游”成为全省标杆。 古城区、玉龙县成功创建云南省首批全区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量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游客人均消费位居全省第一。

基础设施变化

夯实“聚焦交通、五网并举”的理念

发展的基石

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翻山开路、过河架桥,全面启动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建设行动。 公路总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至421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农村柏油路、村庄硬化、组团通达”; 大理铁路完成提速改造,进入“动车时代”; 丽江机场改扩建工程三期工程稳步推进,宁蒗泸沽湖机场通航能力不断提升,多条航线通往香港、台北、新加坡、曼谷、吉隆坡,通航至90有力推动了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 拉古河水库、埕海应急补水工程等一批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滇中引水丽江段全线开工,金沙江中游航运基础设施河流库区不断完善; 中缅天然气丽江支线投产; 全省首个5G实验基站开通,丽江率先进入5G时代。

生态宜居变化

保持“抬头,蓝天,白云,雪山”

低下头,绿水青山乡村”

生态背景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 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6年保持100%,在全国和全省名列前茅。 泸沽湖保持一级水质,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程海、拉市海、金沙江干流丽江段水质逐步好转。 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14%。 森林蓄积量达到1.26亿立方米;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丽江元素亮相《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 华坪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了从“黑”到“绿”再到“金”的华丽蜕变。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节水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 正在积极建设花园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村。 ,不断提升丽江面貌。

演示创建更改

唱响《团结绽放丽江美丽,各族儿女拥护党》

进步之歌

坚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现代表达和民族文化全球表达。 全市先后创建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2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42个。 有模范集体41个。 今年1月,丽江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城市。

民生变化

丽江特色旅游建议_丽江旅游优势_丽江旅游资源特色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

发展理念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分别增长2.21倍和2.59倍,年均增长10%和11.2%,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丽江教育高质量发展二十条措施》出台,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加快。 新建市第二幼儿园文碧学校、市第二中学。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 36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1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27个百分点。

加快医疗救治步伐,补齐短板,丽江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标准。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达标率达到100%。 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5.03岁。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已实现全覆盖。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稳步增长。 全省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 “零就业”户得到动态清理。

高效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精准举措。 2020年2月以来,连续30个月无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为全省乃至全国疫情防控总体形势树立了良好榜样。 为丽江做出了贡献。

风格和效果的变化

我们坚定地担负起“党必须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党组织和党员队伍日益壮大。 全市基层党组织已发展到5341个,党员近7.4万人。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时代模范”、“7月1日奖章”等涌现。 以获奖者张桂梅同志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整体进步,丽江被列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城市,荣获“云南省人才区”称号。 “智慧党建”走在全省前列。

要严格纪律、作风、管理干部,努力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党风廉政、干部作风显着改善,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优化。 目前,省委作风革命、效率革命的要求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争一流、促跨越”行动已启动。 全市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创业精神不断振奋,汇聚一堂,跑出丽江。 发展“加速度”的强大合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

丽江精心规划、全面布局

高位推动文化旅游转型升级

高质量发展

↓↓↓

一是谋划引领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按照“丽江只有一个景点”的理念,高质量编制了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20条保障措施,瞄准高端、国际化、特色化、智能化方向,高水平、大方、全面重塑丽江旅游,深入推进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

二是创新驱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坚持“用文化塑造旅游、用旅游弘扬文化”,用文化赋能旅游发展,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带动文化传播,彰显文化魅力,促进文化繁荣。 打造推出“纳西古乐”、“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木府风云”等一批文化旅游产品。 丽江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人居环境优良城市、最佳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等荣誉。

三是科技支撑智慧旅游发展。 全面开展智慧景区和数字小镇建设,开具全国首张区块链景区电子定名发票,建设全省首个智能厕所,推出刷脸消费、机器人导览、和体感互动。 不断提升智慧服务、智慧监管水平,丽江市被列为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是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优化旅游市场秩序,在全国率先建立“一卡通”旅游结算模式和诚信旅游监管机制,首创“30天无理由退货”机制和旅游诚信监管机制。 “红黑名单”制度。 当前,呈现出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游客满意度“两减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投诉不满率持续上升,旅游投诉不满率持续下降,带动了旅游投诉和不满率的持续下降。走具有丽江特色的道路,“治”与“建”并举,全面标准化,共建共享,丽江的旅游声誉显着提升。

丽江特色旅游建议_丽江旅游优势_丽江旅游资源特色

近10年来,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1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93.7亿元,年均增长7.8%。 特别是2019年,旅游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比“十二五”末翻一番。 疫情发生以来,丽江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疫情精准防控和旅游业恢复发展。 今年进入夏季后,旅游业开始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7月份,全市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亿元。

未来,丽江将围绕“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旅游整体发展格局。 围绕“一身两翼、一带两区、四环多点”总体布局,高水平谋划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全面推动传统文化旅游迭代升级。打造一批高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区旅游示范区。 区和国家重点乡村旅游乡镇,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提高旅游开放合作水平。

二是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 推动文化与旅游良性互动、深度融合,将丽江独特的文化资源融入到整个旅游发展过程的各个领域。 围绕“不愿离开丽江”等文旅IP,持续实施“旅游+、+旅游”战略,不断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

三是加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品牌建设。 立足三大世界遗产,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和民族文化的世界表达,全面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健康生活目的地,全面提升丽江文化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品牌影响力。

四是提升“智慧旅游”建设水平。 坚持从“管理端”和“游客端”入手,依托“手机游云南”打造智慧旅游项目,完善智慧旅游设施,完善智慧旅游平台,不断提升数字旅游管理水平和智慧旅游服务,打造“智慧旅游”省标杆、全国典范。

站在新的起点

丽江将争创一流,推动跨越

前来发展、工作

全力打造

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力争实现“十四五”收官

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

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

基本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

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

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

迎接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徐军 摄)

市委副书记、市长苏永忠,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冯玉祥,市委常委崔家洲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立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健市委常委、副市长出席新闻发布会。 并回答了记者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