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补宏: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历程综述
出境旅游发展初期,由于规模较小,国家对出境旅游实行政策限制。 因此,相关出境旅游统计出现较晚。 直到1993年,国家统计局才开始统计国内居民出境旅游人数。 但事实上,我国的出境旅游早在1983年就开始出现:“自1949年新中国解放以来,出境旅游只是政府部门的公务。 直到1983年,国家才正式批准普通公民自费出国,但仅限于有海外亲属的公民。 人”(刘文波,1999)。1993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1993年至2007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到1993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374万人次;到2007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409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占中国出境旅游的11.1% 1993年市场规模扩张速度越来越快,最明显的是1997年。这一年,香港回归中国,赴港旅游人数急剧增加。从总体来看,“我国出境旅游市场的扩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境旅游政策的放松以及人们出国旅游欲望的增强。”比较特别的是:“从近20年来的实践来看,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从活动形式上看,总体上是按照‘港澳旅游’、‘边境旅游’的顺序逐步发展起来的。 ”和“境外旅游”从活动目的来看,从探亲访友、商务活动开始,逐步发展为观光旅游、度假; 从国家政策和管理上看,经历了一个试验、放松、逐步放松的过程。”(张光瑞,2002)。
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性,两者的发展基本一致。 由此看来,出境旅游可分为港澳旅游、边境旅游和境外旅游。 (一)赴港澳旅游 赴港澳旅游起始点为1983年11月15日。为满足内地居民及其在港澳亲属探亲访友的需要,广东省旅游局省旅游总公司即日起试办广东省“赴港澳探亲旅游团”。 1984年,国务院批准开放内地居民赴香港、澳门探亲的旅游市场,但前提是海外亲友支付全部旅费。 此外,国务院还规定,组团赴港澳旅游由中国旅行社总社委托各地中国旅行社负责。 此后,赴港澳旅游人数持续增加。 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后,扩大了内地居民赴港澳的限制。 取消了要求海外亲友支付所有旅费的规定。 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经营赴港澳旅游的国际旅行社数量有所增加。 1998年,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与香港特区政府协商扩大内地游客赴港旅游。 港澳旅游突破了“探亲”的限制,真正发展成为成熟的旅游形式。 从2002年开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同意取消“香港游”配额限制,“香港游”内地旅行团由原来的4个扩大到全部67个开放允许个体市场团体经营内地居民出境游业务,是港澳旅游业发展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签署实施以及内地与澳门旅游发展2003年《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允许内地部分城市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澳旅游,为“港澳旅游”市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杜江,戴宾,2005)。
目前,香港、澳门旅游已发展到完全开放的水平。 随着港澳与内地联系进一步紧密以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港澳旅游将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二)边境旅游 1987年11月,国家旅游局、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辽宁省丹东市至新义州市“一日游” 、朝鲜,启动中国边境旅游开发。 此后,国家先后批准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新疆、云南、广西等省区与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 “随着我国边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为了统一和规范边境旅游管理,国务院于1996年批准了《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由国家旅游局、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实施。公安部、海关总署,1997 年 7 月 15 日。” (杜江,戴斌,2005)。 《办法》规定所有中国公民均可参与边境旅游,这标志着我国边境旅游发展进入成熟期。 一般来说,边境旅游是指“我国边境地区居民到周边国家边境城市进行的短期旅游活动”(张光瑞,2002)。 虽然本质上边境旅游跨越国界,也属于境外旅游,但早期边境旅游存在各种限制,包括人员限制(必须是边境居民)、时间限制(要求当天返回)、地点限制等。限制(旅游目的地一般是对方边境地区)和货币限制(这是自然结果:由于边境贸易同时存在,一般采用人民币结算,导致外汇消费较少)。
这些限制使得早期的边境旅游与真正意义上的出国旅游有很大不同。 随着边境旅游的发展,这些限制大部分已经取消:1997年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规定所有中国公民都可以参加边境旅游; 边境旅游时间由一日游延长为多日游; 边境旅游的目的是将领土延伸到对方国家的内地。 在朝鲜,可以到达平壤,甚至可以到达朝韩分界线上的板门店……事实上,边境旅游活动已经真正与海外旅游融为一体。 (三)出境旅游 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988年-1997年:1988年,为满足归侨、侨眷及有关人员探亲需要,批准由国务院决定。 规定海外亲友必须缴纳担保,允许公民赴泰国探亲。 这是我国出境旅游的起点。 后来,1992年10月,又增加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1992年,探亲是主要的旅行动机;1992年,探亲是主要的旅行动机; 目的地仅限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个国家:境外旅游费用全部自理,境外亲友需付费:授权旅行社仅有7家可以承接此项业务。 总之,现阶段出境旅游市场规模较小,市场成熟度较低。 同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旅游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中国公民自费出境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 标志着出境旅游进入成熟发展阶段,中国出境旅游业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初步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办法》确定了国家出境旅游的发展原则:有组织、有计划、有控制。 组团是指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必须组团旅游,散客出国旅游不要求,要求整个团队进出境; 计划是指国家每年根据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结合国内市场的需求确定。 出国旅游规模。 确保旅游外汇收入增长大于支出:控制是指对出境旅游实行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对旅行社特许经营境外旅游业务进行审批和数量控制。 《办法》出台以来,我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国家不断批准开放境外旅游目的地国家(图2)。 9月,我国开放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134个,其中已落地91个。 我们看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境外旅游目的地开放力度明显加大。 其中以2004年最为火爆。 今年,我国对旅游目的地国家开放力度空前,一年内共开辟了35个市场。 这主要是由于:(1)2004年,除英国外的欧盟整体向中国开放,与申根协定国家一起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 此外,部分非洲国家和部分南美国家在6月、10月、11月也对中国开放; (二)出境旅游受到政府重视。 旅游合作成为今年中外政府首脑会谈的重要内容,会谈规模和频率前所未有。
2007年12月12日中美《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美国市场在不久的将来对我国启动和开放,这对我国出境旅游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众所周知,美国是中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第一大长途旅游客源国。 但中国公民团体赴美旅行一直受到严格限制。 作为亚洲最大的旅游客源输出国,中国旅游团一直不能去美国旅游,中美之间的旅游流向是单向的。 《旅游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这一格局的打破。 中美旅游业将真正进入游客互动、资源共享的历史发展新阶段。 其次,全球最大的发达国家正式成为我国出境旅游市场之一,这意味着地球上几乎没有中国公民不能去的旅游目的地,中国出境旅游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访港澳游客的主要动机是探亲访友(以粤语为主)、商务会议、购物旅游和过境。 一日游游客与过境游客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散客比例有所上升,团体规模呈增大趋势。 小的。 边境游客的出游动机以商务、贸易、观光为主,一日游游客占比较高。 但近年来的发展,使得边境旅游的一些特征变得模糊,几乎完全与境外旅游融合。 出境旅游的主要特点是游客除了游览周边国家外,还包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他们在目的地停留时间普遍较长,过夜游客比例较高,且多为团体旅游,且团体规模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 出境旅游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其中,私人出境旅游增速自2000年以来逐年上升。图3对1993年至2007年我国因公和个人原因出境旅游人数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993年至1999年我国出境游规模较小。 因公出境人数一直高于因私出境人数,尤其是1998年。但从2000年开始,因私出境人数增幅更大。超过20%,不仅超过出境经商人数,而且差距逐年扩大。 到2007年,因私出境人数已占因公出境人数的5.8%。 次。 原因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过去长期的隔离状态,私人出境旅游业务已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一推出就“”(肖建成,任江明,2002)。 笔者认为,商务出境旅游将保持现有规模并稳步发展。 随着出境游限制的放宽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私出境旅游人数将逐年增加。 我国出境旅游市场将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