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在振兴的过程中更加能够吸引城市人来休闲旅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对农村的总体要求:“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短短20个字,蕴藏着诸多积极信号,这也是未来农村极具吸引力的内涵的关键。 尤其是“生态宜居、乡村文明”,为乡村精神活力注入了生动的描述。 未来,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将流向农村。 这些触手可及的愿望将一步步走向现实。
要把乡村变成令城市羡慕的诗意田园,关键要写好三个方面的文章。
与自然山地资源深度结合。 农村最大的资本就是丰富的自然景观。 我们必须在景观上下功夫。 这是城市无法复制的天然优势。 做好山水书写,就是以生态取胜,立足绿色生态,发展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天然氧吧”,加大森林保健和运动保健力度,打造旅游、因地制宜,符合当地文化品味的休闲养生。 这里是理想的养老之地,吸引着都市人到乡村度假、养生。 农村的一些自然条件优势可以融入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房屋可以差异化建设,建筑艺术可以融入山水自然环境,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景观。 建筑材料也要选择,尽量就地取材,如石、木、稻草等,突出乡村风格、乡土气息和田园风光。 同时注重“工匠”精神,做到精心设计、精心规划、精心施工。 把村庄当作精品、艺术品、风景区、经典,在村庄的细节上下功夫,让都市人回归乡村享受诗意的田园体验。
深入拓展和探索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外延。 发现看得见的“乡愁”亮点,让身在乡村的都市人激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乡村情怀,激活记忆和乡愁的细胞,让乡村的生态文明和纯朴田园风格更加温暖。上诉 。 由于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经营门槛最低、参与程度最广的旅游形式,那些以果蔬采摘、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乐为主的传统休闲方式单一且缺乏保障。同质化,差异和特征不明显。 复制性和替代性较强,千篇一律的模式没有亮点,需要差异化打造新农村,避免同质化。 与城市相比,乡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山野游戏”和自然淳朴的“农家乐”特色。 弘扬“农”特色,回归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乡村振兴的发展方向。
深化本土文化深度。 休闲乡村旅游是城市人来到乡村的关键因素。 深挖当地文化,以“文化”为途径,将“农”转化为文化,将美食与文学融为一体,以文学为游戏,以文学为教育,以文学为乐。 深入挖掘当地民俗文化内涵,突出山野特色,引进文创人才,挖掘农耕民俗等文化内容,提炼特色人文历史元素,将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打造文化创意乡村旅游项目,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联动,是发展多种形式乡村旅游的本质和灵魂。 真正让游客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获得文化熏陶和幸福感。 游客体验乡村的独特魅力,回味无穷,感受深刻。
总之,乡村振兴将吸引更多城镇人口落户。 在这个过程中,迫切需要挖掘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历史文化,挖掘乡村特色,打造创客基地,推动各方面的提升。 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密切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关系,将农业元素与乡村旅游融合,促进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乡村发展不仅要想方设法增添文化内涵和元素,还要发展“深度旅游”模式,吸引愿意来、能留下来、体验乡村文化和乡村特色的城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