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六年高考试题分析和解读:地形要素类

笔者六年来研究了大部分高考题,包括全国试卷和省级独立题试卷、新课程试卷和老课程试卷、地理单科试卷和综合地理试卷等。现在从综合题,考查“地形(含地形)及其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地形与人类生产生活等”。 作为主要核心考点,谈谈基于地理元素融合的高中复习课程教学模式对于实际备考的针对性。 高考地形要素综合试题主要类型如下:

问题类型1:确定地形类型

山东纸业2009年第26题(25分):

(1)指出图6中的主要陆地地形类型以及形成其形成的主要外力。 (4分)

2009年福建试卷第37题(37分):

(1)分别指出A、B所在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类型。 (4分)

2008年国卷1第36题(36分):

(1)判断G河从N点流向M点所在区域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9分)

问题类型2:记住地形区域的名称和空间位置

2009年北京试卷第36题(36分):

(5)指出图中山的名称和方向,并简要描述其自然和地理意义。 (10分)

2006年国卷1第36题(36分):

(一)受西路沙尘暴影响的两大盆地为:

盆地,

盆地。

(二)受西北路沙尘暴影响的地理区域为:

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盆地、

高原和

清楚的。 (6分)

2006年国卷2 40题(60分):

(4)图8为格尔木至拉萨的地形剖面。 读图8,回答:(4分)

一个是

山脉,b 是

山;

2005年国家论文2第39题(68分):

(1)图8所示地形从北向南大致可分为A、B、C三部分,其中A属于

高原,B属于

平原,C属于

山区。 (6分)

题型3:总结地形及地形分布特征

2010年国家课程标准试卷36题(26分):

(1)根据积雪等高线分布,分析MN线沿线地形分布特征。 (12分)

2009年安徽试卷第33题(30分):

(1)指出从A点到B点地形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8分)

2008年北京试卷第36题(36分):

(1) 描述图中主要地形区域的分布。 (6分)

2006年国卷2 40题(60分):

c、d段地形变化特征为:

.对铁路建设的影响是

问题类型4:描述地形特征

2008年川报第36题(36分):

(1)简述该国地形及地形特征。 (4分)

2007年国家论文2第37题(21分):

(1) 我国南部海域属于

国外。该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是

。 (6分)

2007年宁夏论文第36题(32分):

(3)B岛主要由

地形是由(内部或外部)力的作用形成的。

主要是地形特征

(8分)

2006年重庆论文第36题(36分):

(1)简述高原A、B的地形差异。(6分)

2005年国卷1第36题(36分):

(1)简要描述三部分所显示的地形特征,并总结该小区域的整体地形特征(16分)

2005年北京试卷第40题(35分):

(1)阅读图16,简述井冈山旅游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7分)

题型5:解释并分析地形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1、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例如

2010年北京试卷第36题(36分):

(1)解释A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8分)

2010年福建试卷第37题(37分):

(2)比较A、B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10分)

山东纸业2009年第26题(25分):

(1)分析B地年降水量小于A地的原因(4分)

2008年川报第36题(36分):

(2)推测全国降水的特征及成因。 (10分)

2007年国卷1第37题(19分):

(4)分析五台山年降水量高于郑州的原因。 (3分)

2007年重庆试卷第39题(60分):

(2)分析图11中A、B区年降水量特别丰富的主要原因。(8分)

2007年川卷第39题(60分):

(2)图12中,沿ABC线年降水量总体呈现“从A到B逐渐减少,从C到B逐渐减少”的变化特征。 我们尝试分析一下其原因。 (8分)

2、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2010年川卷第36题(36分):

(2) 图10为某月等温线分布图。 简要描述了130°子午线以东地区气温空间分布的显着特征,并利用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解释了A等温线沿虚线弯曲的原因。

2008年国家论文2第36题(36分):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其原因。 (12分)

天津纸业2005年第36题(26分):

(1)请比较图A所示东西部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主要原因。 (12分)

旅游地理套话_2014全国1卷地理答案_全国卷三旅游地理套路

3、地形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2010年重庆试卷第36题(36分):

(1)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分析全省主要气候特征。

2009年浙江试卷第36题(30分):

(2)分析海陆分布和地形对A、B气候形成的影响。(12分)

4、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天津纸业2010年第12题(32分):

(1) 图9中右江流向为

,判断依据为

。 (6分)

2006年天津论文第36题(26分):

(1)请解释图中长江和渭河方向不同的原因。 (4分)

5 地形对湿地形成的影响

2010年川卷第36题(36分):

(3)分析图10中B地湿地的形成原因,指出湿地对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8分)

2010年浙报第36题(36分):

(2)图中②、③处湿地分布广泛。 请分别简述其原因。 (10分)

六、地形、地质、地貌的关系

2008年国卷1第36题(36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并进行分析。 (16分)

题型6:解释分析地形与其他人文要素的关系

1、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国卷1第36题(36分):

(1)分析A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和气候条件(12分)

2010年国卷2第36题(36分)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12分)

2009年国卷2第39题(60分)

(5)根据所学资料和知识,简要分析当时荆州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 (8分)

2009年北京试卷第36题(36分):

(4)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并说明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分)

2008年重庆试卷第39题(60分):

(2)A区开放农产品出口量大,简述该区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6分)

2007年国家论文2第37题(21分):

(3)全国人口稠密,在地形和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区类型为

(4)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该类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6分)

2007年重庆试卷第36题(36分):

(4)简述两省农业结构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自然原因。 (14分)

2006年重庆试卷第39题(60分):

(2)简要分析C级商品棉基地发展的区位优势。 (13分)

2005年国家论文2第39题(68分):

(2)简述B平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12分)

2 地形对河流通航的影响

2010年国卷1第39题(60分) (3)运粮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试分析这两个断面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 (16分)

2007年北京试卷第39题(28分):

(3)阅读图12,简述京杭运河京长江段河底地形变化对南水北调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措施。 (10分)

3、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010年浙报第36题(36分):

(4)简要分析图中60°子午线东西两侧城市的物理地理位置特征及原因。 (8分)

2007年国卷1,40题(60分):

(3)说明燕京城选址的有利自然条件。 (13分)

2006年天津论文第36题(26分):

(3)分别说明a、b城市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及其影响。 (8分)

2006年北京试卷第40题(28分):

(3)解释图18所示区域村庄的分布特征,并指出地形对村庄规模的影响。 (5分)

2006年川试第39题(60分):

(3)试分析图10阴影区域形成城市带的主要区位因素。(10分)

4、地形对能源开发的影响

2009年重庆试卷第39题(60分)

(6)分析B区风能资源缺乏的原因。这里正在开发哪些可再生的常规能源? (6分)

2008年川报第36题(36分):

(3)分析全国水能资源开发状况。 (12分)

2005年国卷1第36题(36分):

(3)简述该小区域水能开发的有利因素。 (11分)

5、地形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009年川卷第36题(36分):

(5)运用区位理论分析“东七”从十堰迁往BDI的主要原因。 (12分)

6、地形对交通线布局的影响

2009年川报第39题(60分):(5)简述昆曼公路经过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8分)

2008年国卷2第39题(60分):

(3)简述驼峰路线穿越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10分)

(4)当时沿该航线飞行的运输机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10分)

2007年宁夏论文第36题(32分):

(4) A、B 两个岛中,哪一个岛的道路密度较低?

岛屿,导致该道路密度低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4分)

2006年国卷2 40题(60分):

c、d段地形变化特征为:

.对铁路建设的影响是

7、地形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旅游地理套话_2014全国1卷地理答案_全国卷三旅游地理套路

2009年川卷第36题(36分):

(4)比较长江中游(靖江段)“地上河”与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的差异及其差异控制措施。 (12分)

天津纸业2009年第13题(26分):

(2)根据图中信息,探究A区A河下游频繁发生洪水的自然原因,并填写表格。 (9分)

2008年天津论文第36题(34分):

(1)A区东南部易发生滑坡,其地质构造条件为:

; 容易发生山体滑坡的地形条件是

。 (4分)

2008年山东试卷第31题(10分):

(1)解释图中内涝灾害空间分布的原因。 (6分)

2008年宁夏论文第36题(28分):

(1)A、B段有大雾。 请解释原因。 两个路段中哪一个路段受大雾影响的次数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 为什么? (14分)

2006年北京试卷第36题(36分):

(1)指出图中所示区域柑橘冻害的分布特征,并分析A区没有发生冻害的原因。(6分)

8. 其他

2010年浙报第36题(36分):

(一)简述本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6分)

2010年福建试卷第37题(37分):

(4)结合古马里帝国的地理环境,分析其兴衰的可能原因。 (10分)

2005年国卷1第36题(36分):

(2)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说明小区域土地利用潜力以及开发利用应注意的问题。 (9分)

2010年川卷第36题(36分):

(4)7月份,当您乘坐热气球飞越图11中的C区时,请描述您可以俯瞰到的主要自然景观。 (6分)

山东纸业2009年第26题(25分):

(2)制作地形图时,根据相邻测量点的高程确定其间特定高程点的位置,即可绘制等高线。 请用此方法绘制C地点400米等高线。(2分钟)

通过梳理六年高考题,我们发现:

1、考察地形要素的能力由低级到高级:从记忆、识别、解读到比较、分析、解释、综合、应用等。2005年至2010年高考总体表现能力概念越来越明显。

2、地形知识记忆题占比和得分呈下降趋势,而地形与其他要素关系、地形对生产生活影响等知识测试得分呈上升趋势。 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受到考验,迁移应用能力越来越重要,模式化、套路化的应对技巧逐渐失效。

3、高中生传统的全面、稳重、直接的三轮复习方式,特别是区域地理的旧式复习模式,对于备考来说,明显针对性不强、不重要、费时、低效。目前高考。 从上面对高考题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尽量融合主要的核心要素,比如地形。 在复习课教学中,我们参考高考的能力要求,重点关注地形记忆和识别问题,注重地形的逻辑性等要素。 关联,最终确定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既抓住了主要知识,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大大提高了复习准备的针对性。

阅读《世界某地区某些地理要素的分布格局》。 图中,流域东南部的河谷为流入区,西北侧的河谷为流出区。 图中所示区域的山脉海拔较高。 读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⑴首先询问学生从问题中读到了什么信息?

① 地理要素分布格局图→可能不真实;

②流域→分为流出区和流入区;

③该地区山海拔较高→山顶可能常年积雪

⑵询问学生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信息?

①指向信标→确定地图方向;

②30°S纬度→确定南半球中低纬度;

③各种岩石、弯曲情况; ④ 植被; ⑤ 河流; ⑥ 海洋及海底地貌

⑶ 接下来引导学生开始做题

1、图中所示地区西海岸气候类型是 ,判断依据是 。

关键词:30°至40°之间的大陆西海岸→地中海气候

2、河流补给类型:图中所示区域主要补给水源为a河,汛期发生。 除主要供水水源外,河流的供水水源还可能是和; b河主要补给水源地为,该季节为汛期。 。

关键词:①地中海气候; ②冰雪融水; ③流域迎风坡、背风坡

3. 地质过程、板块运动和地貌、地质灾害

⑴a河中下游地貌类型如下。 它是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从内力的角度来看,

,从外力的角度来看;

关键词:地质过程; 水沉积和地貌

⑵b 山谷的地质构造是,这种地质构造形成的构造地貌通常是,但这里形成山谷的原因是

,该地质结构可能含有矿产资源,例如,

⑶c处地质构造易诱发地震(​​地质灾害);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潮湿山区,地质灾害还容易诱发地震、地震等次生灾害,可见地质灾害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地质构造地貌及其应用

⑷图中,B位于板块区域(即边界); C和E位于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的区域(即

边界),C为板块向板块俯冲形成的(地貌),E为板块强制隆升形成的(地貌)。 板块边界处的地壳不稳定,是长期形成的。

关键词:板块构造地貌及其应用

4. 海底地貌和海洋资源

⑴ 海底地貌:A、分布(矿产资源); D、水深小于200米,D附近的浅海渔业资源丰富,原因是; 在D附近的浅海,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

石油、天然气从其开发利用状况来看是能源,从是否经过人类加工来看也是能源。

⑵(地貌)常形成于A河口。 由于地势平坦,可实现河海运输,这里可能形成较大的港口。 每个港口都有自己的服务区,称为港口。 的。

⑶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平原较少,可在沿海地区(潮间带)实施,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关键词:海洋资源

5、自然地带无地带性分布及绿色植物环境效益

⑴图中所示区域受盛行季节性西风影响。 季节期间,流域西北坡偏西风,降水较多,常形成(植被型)景观; 流域东南坡为西风,降水较多,常形成(植被型)景观。 景观; 但B河谷中上游也有森林,原因是。

关键词:地理环境完整性与差异性

⑵图中所示区域沿岸带植被的主要功能为:a河中上游植被的主要功能为; b河中上游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关键词:绿色植物环境效益

6、由图可知,流经本区域西部的洋流方向和性质为: 本海域海水温度高于同纬度海域

; 原因是河口的盐度高于同纬度海洋中部的盐度。

关键词: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海水温盐度的影响

3、基于地理元素融合的高中复习课程教学实践与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总体安排和教学进度的一个大概思路如下:(在实践中改进和修改,表格只是一个大概,欢迎同行补充!)

教学单位

核心目的

相应课程标准

教材相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