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舟山首个小康渔村闯出一条海岛渔村新路

沿朱漳线向东行驶,进入漳州莲花村,这是朱家尖东部依山傍海的一个村庄。

十月的漳州,碧海、青山、日出,风景如画。

“双节”假期,村里游人如织,欣赏村景、品尝海鲜、乘船、乘浪……村里有风景,风景中有村,人行道风景中。

漳州,因漳州山而得名,三面环海。

这是舟山第一个小康渔村。 任扬昌、邱安安、王培国三位船老板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然而,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该村一度陷入萧条。 2003年,随着“千万工程”的启动,漳州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20年来,漳州人民齐心协力,深化“渔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逐步把这片边远山区建成繁荣之地,走出了一条海岛渔村共同繁荣的新路。

海岛乡村振兴的“舟山模式”和“美丽故事”正在漳州上演。

一村一颗心,改变传统渔村的“命运”

刚刚过去的八天长假,漳州挤满了游客。

村里的停车场停满了江、浙、沪等地的车辆; 大街小巷挤满了三五成群的人来人往; 港口里,休闲渔船正忙着载着游客出海捕鱼……

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70多岁的漳州“老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邱平安非常欣慰。

漳州曾因渔业而繁荣,是舟山第一个小康渔村。 当地还有一句俗话:“真主没有暴发户、贫困户,都是万元户”。

邱平安记得,2000年,村里有渔船150多艘,渔民上千人。 普通船员中有不少是来这里“淘金”的农民工。 这曾经是漳州人的骄傲和骄傲。

但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漳州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穷没关系,可以改变,只要人民群众团结起来,干部群众努力前进,我们就能再次富裕起来。” 邱安安深信不疑。

莲花村旅游特色_莲花村度假村_莲花旅游景区

2005年,邱平安退休。 王培国接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探索转业转业的途径。

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带领村民走一条从传统渔业向新型休闲旅游转型的路线。

随后几年,漳州利用朱家尖旅游金三角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漳州以“渔”为媒介,加大渔民、休闲渔船、游艇等休闲渔业的发展。 年营业收入1000余万元。

年近60岁的张国祥是一名“减船转行”的渔民。 2021年,打捞了40多年的他,在村里的休闲旅游船上担任了船长。

七、八月是旅游旺季,游客众多。 张国祥每天忙着带着成群结队的游客出海,体验渔民的生活。

“休闲船上的船员大部分都是渔民,漳州渔民的年龄结构逐渐老龄化,所以我们鼓励渔民产业转型,帮助渔民增收致富,旅游业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朱家尖街道莲花村漳州分局副局长、普陀区委书记沉艳芬说。

近年来,漳州通过激活渔文化当代价值,推动渔文化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

一山一海,从“卖鱼”到“卖风景”

漳州从“卖鱼”到“卖风景”,走上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小榄头海滩被誉为漳州的“后花园”。

蔚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大片的草坪,绵延的海滩上星罗棋布的精品民宿,各有各的美。 只要拍一张照片,它就会成为一张引人注目的明信片。

由于风景优美,该地区已建成30多家民宿。 今年7月,张一莉父母投资170万多元新建的“震寰阁”民宿正式开业。 共有客房​​6间,房价700元至1700元不等。

“七八月份,我家生意还不错。” 张伊莉说,她的父亲也是一名渔民,改行了。 本来,一家人打算把新建的毛坯房出租给别人做民宿,但经过深思熟虑,父母决定自己经营。

全新的房间、面朝大海的窗户、看日落的阳台、看日出的露台……这些“美丽卖点”让张亿丽的民宿每到​​周末总是爆满,每天的客人也达到80%到90%。

“现在主动上岸吃旅游餐的渔民越来越多,今年我们村已有20多名渔民放弃捕鱼上岸。” 沉艳芬说,在漳州,即使村民自己不开民宿,也只是出租闲置的房屋。 每年还有十几二十万元的租金收入。

莲花村旅游特色_莲花村度假村_莲花旅游景区

目前,漳州有民宿70余家,渔民、农民50余人。 去年营业收入300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10万元左右。

清澈的海水、干净的海滩、美丽的风景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漳州人把渔村“轻轻地放在山海之间”,把“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如今,漳州已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建成省级公厕2个; 将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美丽田园融为一体,全面改善整个区域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漳州积极推进以渔业为基础的强村公司模式,通过产业、旅游、生态、文化等深度融合和差异化定位,结合星海计划,启动实施村级闲置土地和农房盘活计划。 小兰头滩区沉浸式沉浸式体验,休闲垂钓乡村旅游、游学体验、渔村电商、美丽乡村夜经济等新业态大力发展。

2017年,漳州入选首批省级自然保护区一体化发展示范村,开创了渔村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从“吃海”到“卖风景”,漳州人再次获得了新的“幸福钥匙”。

一品一韵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

从打造“生态美”、“工业美”、“自治美”的和谐渔村,漳州实现了从“拥挤的渔村”到“处处风景”的美丽蜕变。

身穿时尚西装、戴着墨镜的漳州村民邱浩新最喜欢村里的“通州广场”。 这个占地近600平方米的场地,不仅堆满了过去的各种渔具、杂物设备,而且气味太浓,路人捂住鼻子纷纷逃离。

“改造后的露天堆场现在成了大家休闲娱乐的场所,我经常在那里跳广场舞。”邱浩新说。

这种从“丑小鸭”到“天鹅”的转变在漳州随处可见:

曾经的卫生角落,如今长满了绿色植物; 古建筑风格的房屋墙壁上画着绚丽的渔民画; 狭长的村道拓宽了; 栅栏上随意的几条蓝线衬托出对海边人们生活的追踪……

截至目前,漳州村已累计投入3000万元用于古民居修复、风格冲突建筑改造、环境景观改善等。 通过“微改造、微更新”,营造了“沉浸式体验”的渔民文化氛围。 ,每一个细节都用鲜花、植物、菜园、渔民画、渔业生产工具等渔民元素来装饰场所。

渔村的宏伟变迁,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

近两年,漳州深耕红色名片。 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和历史文化名村,在原有“碧海红韵·渔村漳州”党建长廊的基础上,改造“一廊一场两广场”,将充分发挥文化礼堂、村史馆、综合文化楼、原村办公楼、乡村博物馆等阵地资源,拓展一批号召力强的海岛共创富基地,将红色教育与渔钓旅游研究融为一体,确定了海岛共创财富基地。岛上的红色风情程度变得更加清晰。

如今的漳州,有着浓郁的“海上荷花,渔村漳州”的乡村文化魅力,“渔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漳州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