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及中国式旅游方式不能叫做旅游?|?
“今年春节你出去旅游了吗?” 相信很多朋友都曾听过这样的问候。 但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同。 有些朋友可能会通过网上拜年来避免现实生活中走亲访友的繁琐和单调;
有些朋友可能会一味坚持传统,从而将探亲的辛苦劳作揽入怀中。 但无论如何,假期旅行实际上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其实从侧面反映出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然而,一些细心的朋友在旅行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中国人旅行的方式普遍很累。 对此,中国传统文化大师曾士强先生曾评价:中国人、中国式旅游其实不能称为旅游。
因为中国人不关心也不重视旅行的过程。 相反,中国人非常看重结果。 如果用中国人每次去景点拍照打卡的现象来形容中国旅游,那么我想本质一定是为了旅游而旅游。
曾老针对中国人的旅游方式特别累而总结出的“为了旅游而旅游”这句话,实际上说明了大多数中国人从结果的角度看待问题和事物,而不是关注整个过程。 现在的考研也是如此。
有很多人考研后,因为没有取得满意的成绩而感到遗憾。 但事实上,能够完成考研的整个过程,已经是非常勇敢的了。 因为考研的人都会经历考研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热衷于签到和拍照
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正如曾先生所说,中国人旅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卡、拍照。 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为了证明我以前来过这个地方。 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证明你曾经存在过。
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思维运用到旅行上其实就略显功利了。 因为在旅行的过程中,无论好坏,都可以成为一种风景,成为一种独特的个人经历。 如果个体必须趋向或接近整体。
这意味着个体的独特感受实际上是被个体自己主动蒙蔽的。 当这种主动欺骗行为发生得越来越频繁时,无论个人旅行多少次,去过多少地方,本质都是一样的。
那就是:只是为了证明我来过这里或者存在过。 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欣赏到旅途中其他的风景了。 另一方面,我国土地面积非常广阔。 这意味着人们经常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旅行。
当路程很远,无法快速到达时,人们的焦虑感就会更加严重。 于是,在负面情绪的不断夸大下,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次旅行在感官体验上非常累、烦。
无居住条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旅行就是参观风景、吃美食。 但事实上,旅游的内涵并非如此。 原因就在于景点可以复制,美食可以重做。 但某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并没有如此大范围的体现。
换句话说,旅行应该像住宿一样。 通过深入当地人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风土人情和文化。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现一次心灵的洗礼,才不会感到疲倦。
不然的话,你只是来几天,和别人一起去那些人多的旅游景点打卡拍照发朋友圈有什么好处呢? 因此,中国人必须改变对旅游的误解。
如果有条件,还是可以选择寄居的方式融入当地生活,尝试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有多么美好。 只有这样,你的心才能经历一次与生命有关的洗礼。
这样你就不会觉得那么累了。 事实上,旅居的形式与旅游的形式恰恰相反。 旅行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快节奏; 旅行时也算是一种缓慢的节奏。 只有让自己慢下来,你才不会感到累。
用心去理解、去体验
在如今的出行方式中,聚餐、拍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见且固定的潮流模板。 但这个潮流模板其实就是不忍心去体验和欣赏旅行中所有美好事物的最好例子。
换句话说,人们往往只关注琐碎的表面,而没有深入本质去体验旅行中发生的一切有趣的事情。 如果你用心去旅行,热爱一切,你就不会感到很累。
相反,如果你只是为了打卡而打卡,或者为了旅行而旅行,你往往会感觉自己像个NPC,只忙着完成固有的工作。 在这一点上,我们其实要向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学习。
因为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并不只是在一个城市走走停停。 相反,他会在这座城市停留很长一段时间,然后从各个角度深度领略和感受这座城市的魅力和美好的事物。
然后他将出发前往下一个城市。 换句话说,外国人对于旅行的看法,其实就是去体验、了解途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发生的一切。 而中国人对于旅游却没有这个意思。
由于平台的规则,只有你和我互动多了,才会被认定为真粉丝。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击“关注”,成为铁杆粉丝,第一时间接收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