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中国最西北新疆自驾游第 7 天:从北屯到禾木,山路崎岖,带娃必看

视频在文章末尾

新疆自驾游第七天,我们从北屯开车去禾木,过了布尔津之后大部分路都是山路,感觉转了无数弯,经过5个小时,终于安全到达禾木村门票站。

山坡上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据说前两天停车场都停满了,后来车子没地方停,就被允许从这条路直接开进禾木村。

终于找到地方停车,下车放松。时间还早,也不着急回去。先准备了厚衣服。

带孩子来禾木是要过夜的,所以要带厚衣服,毕竟禾木晚上和早上的气温都只有10度左右。

这里就是去禾木村的门票站,从这里到禾木村有三十多公里,一般只能从这里坐景区大巴,看排队去禾木的游客很多都带着行李箱,因为禾木夏天雨水比较多,如果下雨的话温度会很低。

换完票坐上景区大巴,已经是下午五点四十了,据说还要五十分钟才能到禾木村,这倒是个好机会,不用开车,坐在大巴上好好休息,欣赏禾木草原的美景。

车刚开出去没多久,我们就经过了喀纳斯河。这条蓝绿色的河水向南流淌,分成两条支流,西边的一条支流一直流到我们来时经过的布尔津河。

大巴沿着山间的禾木河行驶,喀纳斯河与禾木河交汇的山间盆地,就是美丽的禾木草原。野花散落在碧绿的草丛中,路边还有辛勤的养蜂人,这里的蜂蜜也是特产。在青翠的谷地草原上,还能看到散落的小木屋,可能是当地牧民的住所。如此富饶的草原,应该也是夏季牧场。

还未到达禾木村,我便感觉眼睛已经饱了。放眼望去,山坡上森林茂密,山谷里草木葱茏,百花盛开。想象着蜜蜂在花丛中采蜜,牛羊在山间田野间悠闲觅食,一幅幅生动迷人的草原风光不断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说起北疆旅行,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禾木喀纳斯,而下一个目的地就是禾木村,这里是禾木喀纳斯乡政府所在地。

“禾木”一词源于图瓦语,意为脂肪,或熊背上的两块脂肪。

一位老猎人从外地来到这里打猎,猎获了一头大熊,他在剥熊皮的时候发现熊背上的脂肪有四五根手指那么厚,围观的人都惊呼“禾木禾木”,禾木这个地名就此诞生。

当时有猎人和牧民迁往禾木,因为猎人和牧民都看好这个地方,猎人出门就可以打猎,出门就是狩猎场,出门就是牧场,可以放牧。

现在如果我们看到远处草丛里有更多的木屋,那么可能还有很多禾木村落。

禾木这个词来自于图瓦语,禾木村的村民大多是图瓦人。来北疆之前,我也听说过图瓦村,村民都住木屋,有人说像木克楞,也有人说像日本的合掌村,不管怎样,到了禾木一眼就看得清了。

不过在去禾木村之前,确实有必要多了解一下神秘的图瓦人,目前全球的图瓦人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蒙古国以及中国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深处。

他们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游牧狩猎为生,骁勇强悍,善于骑马、滑雪、能歌善舞,基本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生活方式。

早在清末的《新疆地图集》中,就记载了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居住在深山密林中的乌梁海人,应该就是现在的图瓦人,有传言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将士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与现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于同一民族。

但中国少数民族中并没有图瓦人,但由于图瓦人的生活习惯、风俗、服饰等与蒙古族十分相似,所以在民族上被划归为蒙古族。

简单来说,在中国他们被称为蒙古族图瓦人。经专家学者调查,目前北疆生活着大约3000名图瓦人,他们基本不与其他民族通婚,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禾木村、喀纳斯村,这三个村子是北疆著名的图瓦人村落,我们接下来三天会去探访他们。

伴随着车窗外的美景,行驶了大约50分钟,我们终于在不远处看到了村子。禾木村现在主要居住着图瓦人和少数哈萨克人。据说在上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这里也居住着许多俄罗斯人。这三个民族都是从这里迁徙到禾木并定居下来的。不过现在禾木村基本没有俄罗斯人了。至于俄罗斯人后来是怎么来的,又去了哪里,我们后面再详细说。

大巴停在禾木换乘中心站停车场,游客们只能在这里下车,其实这里只是个换乘站,距离禾木村还有一段距离。接下来我们要乘坐免费的禾木村环线大巴前往村里观光和住宿。等车的时候,外面下起了小雨,我们排队上车,马上就要进入禾木村了。

禾木村确实是狩猎场和牧场聚集的村子,村子坐落在山谷中一块比较平坦的草场上,四周都是高山和森林,据说村子后面是一条熊沟,里面出没着各种野生动物。

第一次来禾木,就跟着人流上上下下,也不知道当地的公交车在哪一站,反正就到客栈老板说的下车站了。

巧合的是,这两天偶然看到一篇很美的文章,介绍了全球四个美丽的传统村落。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第一村禾木村。更巧的是,另外三个在《光影与台阶》系列里讨论过,分别是荷兰的羊角村、日本的合掌村、英国护照上的拜伯里。

很多外国游客把禾木村形容为中国新疆的合掌村,其实这个形容还是挺贴切的,如果你有幸在冬天看到禾木雪乡的壮丽景色,你也许真的会觉得它更像合掌村。

现在已经是夏季了,很难想象禾木冬天的景象。据说当地图瓦人早期主要靠渔猎为生,后来改为半猎半放牧。秋季图瓦人一般骑马外出打猎,冬季则乘坐自制的雪橇外出狩猎。据考证,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图瓦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滑雪板,因此新疆阿勒泰地区又被称为

人类滑雪的起源。

禾木村的木屋也是图瓦族独特的象征,屋顶一般用木板钉成人字形,房体则用直径三四十厘米的单层圆木搭建,缝隙间用草填充,既保暖又防潮。

虽然木屋从外观上看都是尖顶,但走进房间,据说都是平顶,平顶与尖顶之间的空隙用来储存粮食和饲料,这样的木屋只有在禾木、喀纳斯、白哈巴三个图瓦族村落才能见到。

现在禾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是民宿,尤其是这几天,更是涌入了不少游客。原来前几天新疆公路免费,是因为全疆地区都放假三天过宰牲节。虽然宰牲节已经过去了,但还是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禾木避暑。

据说禾木村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状态,木屋之间没有刻板的规划,感觉一家人就是一块被木栅栏围起来的土地,这种状态显得更加随意自然。走在村里的小路上,虽然阴天细雨,但心情却很好,尤其是这里。木屋外面都是大院子,绿草如茵,有的草地上甚至还有小木栈道,甚至还有秋千,看上去每一户人家都像是一座小公园。

小孩子的专注力不一样,看看时间,已经晚上7点10分了,大家都饿了,那就先吃饭再玩吧。

小孩子很有意思,看见什么就想吃什么,路上看见羊就想吃羊肉串,看见牛就想吃炖牛肉或者牛肉面,今天心情不一样,想吃新疆拌面。

都说禾木吃饭很贵,其实确实贵,既然来了就好好享受,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随便找了一家餐厅,快速点了餐。等餐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欢呼。出于好奇,我走出去看,发现天空中盘旋着黑色精灵,有人往天空扔肉来吸引它们。小孩子也出来看热闹。别说他们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场景。

今天游客很多,等面条的时间很长。有肉碎炒面、炸猪肉炒面、炒面和牛肉面。如果实在饿了,就吃面条充饥。小朋友也表现得特别好,居然吃完了一整份面条。估计他们心里在想,这么贵的面条一定要吃完。

吃完饭已经快9点了,虽然是阴天,但还是有亮光的,不过气温还是下降了一些,担心孩子们会着凉。

我果断给他们都穿上了厚衣服。

我们沿着小路漫步,路边有一处神奇的泉眼,这里的草很高很茂密,根本无法靠近。

从地图上看,禾木大桥就在我们眼前,这里是三角形的岔路口,路两边都是餐厅,播放着热闹的音乐,这里大概是禾木夜晚最热闹的地方了,趁着天黑之前,我们去禾木大桥吧。

禾木桥下的禾木河由东北向西南流淌,河道虽然不宽,但潺潺的流水声却震耳欲聋。

禾木村毗邻禾木河,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每天晚上都能听着水声入眠,这真是最自然的享受。河岸边有一条木板路,沿着河边散步一定很惬意。

河上有一座木桥,就是禾木桥,从桥身到桥墩,全部都是木头,这也是就地取材的最好体现。

但比较特别的是,禾木桥的两边都有门拱,上面用木头拼出“禾木”二字。小朋友提出一个问题:禾木桥为什么要装木门呢?

据说这座带门的木桥最早是移居此地的俄罗斯人用圆木和铆钉建造的,但当时桥上没有木门。到了1970年,这座桥已经太旧,无法使用,当地人便将旧桥拆除,在原处修建了一座新桥。

当时,新桥两端新建了拱门和双开木门,拱门上方中央挂着毛主席像和一面红旗,门扇上用中、蒙、哈三种文字写着最高指示,左边是“为人民服务”,右边是“斗私批修”。

据当地长者说,桥上的门并非为写标语而建,而是为了当时战备的需要。因为禾木河距离国界只有几十公里,属于边境管理区。桥修好后,每天晚上都有两个人在桥上守卫,木门上锁以防探子,但从来没有抓到过探子。哨兵只设立了一年,后来国家出了大事,才撤了哨兵,开了门。

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走过禾木桥,路的两边是大片的白桦林,空气中夹杂着浓浓的马场气味,仔细一看,原来林子里真的有马。

从这条路往山上走,就会到达哈登观景台,在这里可以俯瞰安静的禾木村,大概500米左右,如果不想走路,也可以骑马上去,从这里还可以去美丽峰,另外从这里也可以骑马从禾木去喀纳斯,据说需要一天的时间。

天色渐渐暗了,孩子们说明天一早要去观景台看日出,所以我们决定今天不上去了,回去继续在村子里走走。

我们再次走过禾木桥,灯火渐渐亮了起来。但看到这一幕,说实话,和来之前对禾木村的印象完全不一样。本以为会很宁静,没想到却这么热闹。烧烤摊上冒着白烟,这里的PM2.5没有上限。

追随着音乐声,孩子们走进了一个小吃摊,几家小店围成一圈,很多餐桌都摆在露天,中间的空地上有一个圆形的小舞台,孩子们正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孩子们跑来跑去,找到了几个小秋千,时间已经快晚上十点了,禾木才刚刚开始进入夜间模式。

图瓦人的烤鱼不再是原始工艺,看起来更加现代。如果我没吃饱,我很想尝一块。

当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左右了,孩子们也该回家睡觉了。玩了一会儿秋千后,绕过小吃摊,又走到了禾木河边。这里有一座玻璃吊桥,不过好像没开放。

禾木河边有很多比较古老的木屋,据说最早来到禾木的图瓦人,是在山脚下居住,后来才在禾木河边定居下来,而山里的草原只是冬季的狩猎场。

那时的人们为了度过漫长的冬季,用圆木搭建临时的半地下住所,据说现在禾木剩下的这种房子已经很少了。

1918年前后,猎人们突然发现禾木河畔来了许多白皮肤的人。这些人在禾木河边建造房屋、种植庄稼、饲养牲畜,猎人们称他们为白发人。那时的木屋,是在圆木上刻出凹槽,填满青苔,然后叠放起来建造的。要建造这样的房子,甚至不需要钉子,只要一把斧头就够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绿油油的草地上,多是连接木屋的木板路,几个小孩围着一只才几个月大的黑色小羊羔玩耍,孩子们很喜欢这只小羊羔,不过和小羊羔玩是要收费的,拍照是一个价钱,抱小羊又是另一个价钱。

村子里的草地上长满了小花,草也长得很高,真的让我有种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感觉。天很快就黑了,路上游人很多,很多小餐馆里都放着音乐,很是热闹。

孩子们看起来有点累,不想再走,所以我们找了一些食物和饮料来让他们高兴起来。

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天还没完全黑下来。不知道大家几点睡觉呢?禾木人一般第二天上午十一点起床,所以中午十二点吃早餐很正常。

我刚才讲了,从1918年开始,一些白皮肤的人来到了禾木村,在禾木河边搭建了木屋。后来当地的猎人得知,这些人来自俄罗斯,大多是十月革命后被迫逃到这里来的原贵族低级军官和贫民窟居民。据说早在清朝时期,就有许多受到宗教迫害的俄罗斯人逃到北疆布尔津地区避难。

从地图上看,新疆与俄罗斯之间,仅隔着阿尔泰山脉一小段国境线,两地之间没有陆路交通。但新疆却是俄罗斯人的主要聚居地。原因在于,沙皇、苏联时期的俄罗斯领土包括现在的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它们与新疆有着长达2600公里的陆地边界。加之其地理位置比中国东北地区更靠近俄罗斯人聚居地。因此,当时的俄罗斯人一般将新疆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而非与俄罗斯有着2000多公里边境线(一河之隔)的黑龙江省。

此外,定居新疆的俄罗斯人,主要是1930年代苏联大清洗期间因政治迫害而经新疆回国的华侨及其随行的苏联(俄罗斯)妻子的后裔,还有不少苏联人为了避难而涌入中国,来到新疆定居,通常被称为白俄罗斯人。

为何曾经在禾木生活的俄罗斯人,现在却不见踪影?90年代以前,很多生活在新疆的俄罗斯人都是无国籍人士。后来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在同族或亲友的担保下移民到澳洲的。那时候,只要有人担保,就可以移民澳洲。

曾经生活在禾木的俄罗斯人,在上世纪90年代全部移居澳洲了。另外顺便提一句,现在澳洲的新疆俄罗斯人,大多居住在墨尔本、悉尼和阿德莱德,西澳的珀斯也有一些新疆人。

据称,澳洲华人有100万,其中约3万来自新疆,其中大部分是俄罗斯人及其亲属。他们大多在1978年至1990年间移民,主要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地,并与俄罗斯人通婚,是俄罗斯血统的混血儿女及其亲属。

不得不说,这次禾木之行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关于图瓦人和俄罗斯人在中国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入夜后的禾木更加热闹,游客们尽情享受与世隔绝的幸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是禾木当地民众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孩子们困了,累了,就回客栈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去山上的观景台。现在已经过了午夜,外面餐厅的音乐声还在回荡。孩子们很快就睡着了。

第二天感觉自己起得很早,但一看表,已经是9点45分了。外面下着毛毛细雨,走出房间,感觉整个村子还在睡觉。气温很低,只有10摄氏度左右。云雾笼罩着周围的青山,只用了几分钟,雾气就散去,只剩下薄薄的一层云缠绕在山腰。雨天的禾木也格外美丽。相较之下,我真的更喜欢雨天。

大约11点半左右,雨停了,我们赶紧出门看看。早到的游客们已经全副武装,在车站等着上车。如果想逛禾木村,基本都是坐免费巴士,一站一站下车上车,这也是游览禾木村的基本方式之一。

刚下过雨,路面很滑,小朋友不想去山上的观景台,很可惜错过了夏雨过后看禾木村最美的机会,不过我们可以去别的地方看村子。

坐上当地的火车后,我们准备去稍远一点的雍和宫参观,据说那里有一座百年老宅。

通常说到禾木,我们只会想到古朴的禾木村,但其实禾木也是一大片景区。禾木村旁边有大片的白桦林,还有美丽的山峰梅里峰。山腰上有两个观景台,一个是距离禾木桥较远的凤凰观景台,一个是较近的哈登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望向禾木村,一年四季,甚至不同天气,都可以看到它的独特风貌。

另外离雍和宫较近的禾木村口有观日落台可以看日落,再远一点就是洪巴斯草原,如果今天继续下雨的话,估计很多地方都去不了了。

有一种地方,风景在路上,有一种旅行,风景留心在心里。在如此美丽的风景中,只是坐在班车里闲逛,就已经很享受了。在这个原始古朴的如童话般美丽的村庄里,全部都是木屋、木栅栏、木棚,构成了一个神秘的图瓦人家园。

据说图瓦这个词源于金朝,意为被赶入深山的人。这个我们之前讲过,全球的图瓦人主要居住在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蒙古和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这些图瓦人居住的地方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位于大山深处,常常有高山森林、河流湖泊,动植物种类丰富多样,是探险家、摄影家和钓鱼爱好者的旅游胜地。普京不是经常去图瓦共和国度假吗?

早期图瓦人主要靠渔猎为生,后来改为半猎半放牧,至今很多人认为禾木村的图瓦人仍然过着原始而传统的生活。

火车很快就停在了雍和宫站,我们下车四处看看。我们之前知道图瓦族和蒙古族关系很亲密,所以禾木村有一座雍和宫也就不足为奇了。当时,蒙古和图瓦共和国都信奉藏传佛教。

后来苏联扶持的政党将当地的宗教寺庙、当时的执政党乃至普通民众都毁掉了,直到苏联解体,图瓦人(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才逐渐恢复了一些藏传佛教寺庙。

不过禾木村的雍和宫好像没有开放,路过雍和宫,山脚下有几座木屋,可能就是地图上标注的百年老屋了,这里比禾木桥安静很多,特别适合舒服地多住几日。

有一条小河从旁边流过,河上有一座小木桥,孩子们把这座小桥叫做小河木桥。看到圈养的鸡,孩子们说今晚要吃大盘鸡。

沿着一条小土路往上走,就到了附近的山坡上,虽然不高,但可以纵览禾木村的全貌,如果视力好的话,甚至可以清楚看到村子对面半山腰观景台上的游客。

图瓦人平时习惯骑马出去打猎,我偶然看到一个村子小孩骑着马轻松自如。据说,从来没有骑过马的人如果在这里骑久了,很容易蹭到臀部,会很疼。

在雍和宫周围玩了一个小时后,我们回到路上继续等班车。已经是中午12点半了,但感觉还是早上,村子里还是很安静,唯一的不同就是街上的游客越来越多。山腰上的云还没有散去,又下起了毛毛细雨。

由于今天要赶往喀纳斯,孩子们在禾木的旅程也差不多结束了,在游客中心休息了一会儿之后,他们就要离开中国第一村——禾木村了。

坐在景区大巴上,孩子们突然有个疑问:这么偏僻的山区,一直都有这样的路吗?如果没有路,人们只能骑马出山。从布尔津开车过来要4个小时,骑马过去要几天呢?

孩子们的思维方式很独特,据说那时的禾木村是百分之百与外界隔绝的,外人想进入村子肯定非常困难。

禾木被当地人称为上帝的后花园,与世外桃源喀纳斯齐名。距离喀纳斯湖约70公里。据说有一条马道穿过禾木黑湖,穿过禾木和喀纳斯之间。禾木最早被大众所知,是因为摄影师最先发现了禾木。禾木早已被誉为摄影师的天堂,很多获奖的照片都出自这里。

据早期来到禾木的摄影师介绍,禾木村几乎与世隔绝,村民过着原始自给的生活,几乎没有游客。那时,村里没有水泥路,也没有手机信号,唯一的通讯工具是乡政府的一部卫星电话。

走在村子里,你会感觉自己仿佛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甚至用世外桃源来形容这里都不过分。

村子里的小木屋、成群的牛群,与周围的雪峰、森林、草原、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极其梦幻美丽的风景。一年四季,都可以拍到日出、晨雾、秋色、冬雪、木屋交织的景象,仿佛置身仙境。后来,看过照片的人都纷纷询问,禾木村到底在哪里?

后来随着对外交通公路的修建和建成,禾木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北疆著名的旅游胜地。

坐在大巴车上欣赏着窗外的美景,孩子们说今天还是留在图瓦村吧,因为在禾木还没玩够,不过这里人太多了,不知道喀纳斯会不会安静点,另外,今晚一定要吃一大盘鸡。

最后我们下了车,走回禾木站停车场,孩子们决定先写一会儿作业,因为晚上还要去喀纳斯玩,到时候可能就没时间写了。

写完作业已经是晚上六点了,就立刻出发去喀纳斯,没想到这个时候来禾木的车还有这么多,排队进停车场。

从禾木村门票站到喀纳斯景区贾登峪门票站只有35公里,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车程。孩子们充满期待,这一路又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我们下期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