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板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新发展
□王世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旅游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长远发展,需要增添新的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推动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和旅游业。 在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项目同质化、旅游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结合自身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将“文化”与“旅游”融合,推动融合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为旅游业发展增添新的内涵。 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新模式,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新发展。
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优势
黔东南州拥有独特的民族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具有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天然优势。 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是黔东南州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 黔东南州主动作为,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自然优势和积极的人文将形成黔东南州文旅融合的独特优势。
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 黔东南州是“民族文化与生态博物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6项、78项。 黔东南32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孕育了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多彩的民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多民族的节日文化、多民族的建筑文化和多元的民族饮食文化。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满足了中外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为黔东南州用文化塑造旅游、文旅融合提供了天然条件。
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 黔东南州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苗侗村寨、古镇、古村落、鼓楼、桥梁、梯田、节庆等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也有山、河、林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和洞穴。 以及漂流、徒步、登山、篮球、足球、采摘、美食等体验式旅游资源。 丰富的人文景观、良好的自然环境、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为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人才。
其优势在于主观意愿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 黔东南州政府积极出台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政策文件,全面规划、引导和支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黔东南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效提供政策保障州。 政府通过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申请文化旅游基金、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文化旅游项目,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为旅游产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文旅融合实例
黔东南州从各县、村的实际出发,精准结合自身独特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探索出一条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旅融合之路。 黔东南丰富多彩的文旅融合模式,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振兴提供了“黔东南模式”。
榕江:乡村足球文化与乡村体验旅游相遇,打造“村超”模式。 榕江农村足球文化源远流长。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农村足球比赛已持续了80多年。 榕江农村足球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榕江常住人口只有38.5万,但参与足球运动的人却有近5万人。 榕江以足球文化为抓手,推动足球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与乡村体验旅游融合,打造享誉全国、世界瞩目的“村超”文化旅游品牌。 榕江“乡村超市”文旅项目带动了榕江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数据显示,仅2023年端午假期期间,榕江共接待游客35.89万人次,同比增长345.84%; 旅游综合收入4.44亿元,同比增长404.55%。
镇远:古城文化与历史文化旅游的碰撞打造“文化名城”典范。 具有2300年历史的古城文化是镇远的文化瑰宝,也是镇远旅游的名片。 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热爱历史、热爱古城文化的中外游客。 镇远围绕“文旅兴县”战略,抓住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古城“文旅”金名片。 镇远科学开发古城文化资源,将古城历史、建筑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入旅游之中,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镇远旅游综合收入将达89.38亿元。
雷山:苗寨文化与民族风情旅游融合,打造“西江文旅”典范。 神秘的苗族文化、独特的木结构吊脚楼,是西江千户苗寨推动文旅融合的天然优势。 雷山深入挖掘西江千户苗寨文化资源,以静态的方式向游客展示田园风光和风雨桥、吊脚楼等苗寨建筑文化,通过动态的活动让游客体验苗寨民俗文化。 “山水流水”“千人长桌”,以“美丽西江”歌舞演出、“飞越世界、飞越贵州”等文化旅游项目,实现现代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提升苗族文化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体验。 据统计,仅2023年端午节期间,西江千户苗寨游客量同比增长479.61%,旅游综合收入5568.48万元,同比增长785.47%。
文化与旅游融合经验
黔东南州通过“文化”与“旅游”融合,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宝贵经验。
因地制宜、发挥文化和旅游优势发展旅游业。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壮丽的自然景观、宜人的气候,是黔东南州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助推旅游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黔东南州立足全州旅游业发展的天然优势,结合各县、乡、村的人文特色和旅游资源禀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优势,采取了适应全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行文化与旅游融合指导,促进自身旅游产业发展。 黔东南各地区特色文化元素和旅游资源的整合,凸显特色和个性,避免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同质化问题,激活黔东南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实现文化交融以及黔东南州旅游。 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将以长远的眼光,以优质的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打造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黔东南州集中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着眼长远看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坚持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高质量文化旅游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精品基地。以及省级优质文化和旅游项目。 实现文化旅游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黔东南州成功打造了“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七彩夜镇远”、丹寨“万达小镇”等文化旅游产品。 黔东南州依托民族地区特色,打造了众多优质文化和旅游品牌,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魅力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名片,推动了当地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诚信创新,以文旅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升级。 文化的创新发展、创造性转化,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活力源泉。 黔东南州在科学保护传统、自然、原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结合数字技术、可视化手段和中外游客的当代需求,合理开发现代文化旅游项目。 将村民足球传统与现代体验式旅游相融合,榕江创造性地打造了集足球、民族歌舞、旅游等内容于一体的“村超”活动。 将端午赛马传统与现代文化旅游融为一体,施兵创造性地打造了苗族独木舟端午节和“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文化旅游周”……黔东南州不仅保护了原生态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还创新开发和创造性改造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民族地区新的旅游项目,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迭代升级在黔东南州。
【本文系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总体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贵州实践研究”(21GZYB6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