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产业融合进行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实地调查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及产业融合进行研究。 文章基于贵州省现有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资源,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一是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中的比重; 二是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网络推广; 三是打破区域限制,加大产业融合力度; 四是强化旅游配套设施,改善旅游产业物质基础。 五是合理增加相关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和制度。
关键词:互联网;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旅游产业; 体育旅游; 一体化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通过文化旅游来展示某个地区或某个民族的特色。 文化旅游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或某一民族的精神文化支撑,发展成为民族传承和保护的基础。 一个强大的平台[1]。 近年来,贵州省凭借区位和自然优势,旅游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山地旅游取得长足发展。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也得到发展。 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也得到了推广。 更加注意。 2020年12月9日,贵州省委表示,将贵州建设成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强省,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但贵州省体育旅游产业存在内容单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比重小、互联网推广力度不够、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2]。
1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1.1 贵州省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开发是基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可持续价值的过程。 体育旅游资源是互联网背景下推动贵州省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根本条件。 这也是人与自然的实践。 和谐相处的实践过程是尊重自然、融入自然的必然要求。 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逐步发展全球、绿色、高效的旅游业。 (一)贵州省旅游资源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贵州拥有国家地质公园10个、历史文化名镇(村)23个、风景名胜区19个、自然保护区9个、5A级景区8个、水利风景区32个、体育生态公园100个。 黔东南、黔南已成为贵州旅游强市。 贵州省拥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纯朴的少数民族风情,为当地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 (二)交通设施。 交通设施系统是体育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党的“1999”以来,贵州省顺应时代潮流,出台了《新时代高速公路建设五年决策实施方案》、《交通运输促进消费扩大和质量提升》等政策《工作通知》为贵州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实现以省会城市至省级以下城市为主线、县级公路的网络体系。 提高交通服务质量、交通数字化、跨业融合、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新消费、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供相关公共信息服务等已成为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落。 2013年,国家发布《关于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命名挂牌的意见》。 前三批国家级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中,贵州省分别获得62个、52个、99个。 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共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13个。 为促进少数民族旅游发展,贵州省于2016年开始创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贵州省首批五批挂牌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分别为272个、240个、254个、242个、320个。 截至2020年12月底,贵州省共创建“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1328个。 少数民族村寨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传承和发展。 (四)贵州省旅游发展相关政策。 2016年以来,省人民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关于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对于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科学建设、开发、运营和管理,形成适合国家和地区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贯彻落实五个新发展理念,积极迎接互联网背景下的大众旅游时代,推动“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绿色、高效、满意的旅游,提升多彩旅游影响力打造贵州品牌,为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做出贡献,为旅游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2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政策。 贵州省大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因地制宜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教育、体育等。 2020年,《贵州省“十四五”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出台,向少数民族倾斜,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关键作用旅游发展中的文化。 利用公共文化分享、新闻媒体报道、丛书、短视频等形式,弘扬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以“多彩贵州”、“神秘贵州”、“动态贵州”等系列公众账号为平台平台。 贵州初步建立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大力扶持舞龙、漂竹、射弩、藤球、秋千、花棍、糠袋、锣球、摆手舞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竹竿。 对于鸡蛋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贵州省千方百计加大公众参与力度,提高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二)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近年来,贵州省的少数民族节日已为公众所熟知,如: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初八、摆手节、端午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日规模较大,参加人数较多。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民族风情、现代舞蹈,还有赛马、斗牛、荡秋千、民族武术、舞狮等体育元素,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热爱,也展现了旅游业的重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产生的特殊之美。 (三)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状况。 2004年,贵州省首批建成16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到2007年已建成37个。 目前,贵州省有49个。其中,凯里下寺镇以其民族传统体育“龙舟训练基地”而闻名全国。 2004年以后,为加强和改进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工作,全省各校区积极响应政策。 目前已有5000多所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省大、中、小型院校都有开展。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网络上传播,成为各民族地区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一大亮点。
2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旅游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占比较小,内容单一。
贵州省体育旅游发展以山地自行车、马拉松、户外活动、攀岩等运动为主,已成为各城市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柱。 但竹筏漂流、舞龙、糠包子、射弩、陀螺、秋千、板凳舞、花棍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特色项目还没有深入融入旅游发展,没有凸显出民族特色。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 体育文化的创造性和发展性特征[4]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没有凸显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旅游产业的价值。
2.2 网络宣传力度不够,渠道狭窄
互联网背景下,贵州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体育旅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行业发展宣传力度还不够,宣传平台过于有限[5],内容还不够丰富。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资源推广中,缺乏对项目来源、场地、器材、教学视频等的介绍,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还不够透彻,而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的资源和文化背景。
2.3 区域限制尚未突破,项目知名度较低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黔东南的芦笛舞、木鼓,遵义的竹筏、打鸡蛋,黔西南的糠包子、竹竿舞、打花棍等; 很多项目由于地域限制,在某个地区比较火爆,但其他地区的人却意识不到。 其次,竹筏漂流、滑冰比赛等项目在公众中开展起来相对困难。 这种趋势阻碍了民族地区知名度提升的进程。
2.4 旅游配套设施不足
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的内容,配套设施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但贵州省旅游景点距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站较远,道路狭窄,停车场不足,游乐购物设施不完善,医疗救援设施缺乏,范围小。可选服务多,相关文化产品少,质量差。 高级问题。
2.5 缺乏相关专业人员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研究人员、导游、教练员、裁判员、企业管理人员、运动员、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才。 贵州省存在专业人才外流、工资低、不重视人才、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力的人才少、缺乏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和体系等问题,阻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的发展。 新时代的发展影响着其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条建议
贵州省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旅游产业,以生态体育公园、风景名胜区、少数民族特色村落、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等为支撑,提高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合度和旅游业。 为建设旅游强省和民族文化特色做出积极贡献。
3.1 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凸显地方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比赛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风景名胜区、生态体育公园等地举办。以贵州省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为抓手,以社区活动场所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为抓手。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为基础,夯实民族传统体育群众基础,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合理改进,重点突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产品,将其与当地旅游产业巧妙结合,凸显该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特色。
3.2 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互联网推广
紧随新时代生活方式,充分利用网站、快手、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现代科技传播手段,推出民族传统体育居家活动的宣传介绍和相关视频,以及相关内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功能和作用。 传播的内容必须新颖、独特、具有民族特色,更重要的是要凸显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 3.3打破区域限制,加大产业融合度。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是在其他体育文化冲击下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我更新的战略任务。 打破地域限制,在当地良好环境下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项目的推广,为两者融合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使其发展为体育休闲娱乐、激发审美。
3.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和旅游配套设施,改善旅游产业物质基础
依托贵州省体育旅游、交通、水电、通讯、排水、供气等相关政策,以提升一体化发展综合服务为平台,以旅游基础设施为基本保障,重点围绕民族传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 场地、设备及相关产品。
3.5拓展相关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规划和体系
指导科研人员研究、挖掘和传承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 把握民族传统体育管理者和社会工作者的新方向。 以学校和社会作为人才培养基地,为相关人才提供政策、经济和物质保障,实现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 探索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开创贵州省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加快发展的新途径。
4。结论
以贵州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为亮点,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整体意识,完善相关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和旅游的发展只能靠数量来实现。 相反,我们必须认清形势,适应贵州省现有条件,聚集新优势,对产业、市场、服务产品、区域进行组织、规划、体系。 实施一体化发展。
参考
[1]施伟.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市场,2017(11):69-70+77。
[2] 夏兰,王娟,刘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机制、模式与对策[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6, 25(05): 86-90.
[3]徐金亚,段文军.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 工业与科技论坛,2016,15(24):22-23。
[4] 王洪深,韩玉吉,梁钦超。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栖息地困境与消解路径[J]. 体育科学, 2019, 39(07): 33-44.
[5]张百全,陈子超。 《建设体育强国纲要》政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向的思考[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20(03):93+92。
作者:岑家欢 刘伟 尹训强 潘健 单位:广西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