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多地举办旅游文化节,推出文旅精品项目和惠民活动
风景可以卖钱
又到了银杏叶泛黄的季节,有“邳州最好银杏”之称的江苏邳州市迎来了大批游客前来赏银杏。铁夫镇姚庄村银杏树连绵不断,2016年当地政府开始改造银杏“时光隧道”,游客数量不断增多。过去当地村民靠卖银杏树、叶、果为生;如今靠“卖风景”,村民收入较过去大幅增加。邳州逐步形成了以银杏为主题的精品旅游线路,年接待游客由100万人次增至300万人次,并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收入,相关从业人员由1.2万人次增至2万人次,银杏叶真正成为了“金叶”。
除了体现良好生态、能带来“良好财务前景”的自然风光外,传统的农业生活场景也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场景。
9月23日,天津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开幕式上,宁河七里海河蟹、蓟州区红酥梨、津南区小站稻米等天津农产品亮相,并推出丰收节特色旅游线路。此外,津南区稻农表演了小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稻苗育苗》,展现小站稻米农耕文化。天津10个农区将线上线下举办一系列精彩的丰收庆典活动,预计共计130余场。据了解,为更好地发展当地农耕文化,小站镇建设了小站培训园、稻米展馆、稻米立方等旅游景点,引进了果人·梦幻空间主题公园及相关产业配套项目。其他区县也举办了核桃、板栗、盘山磨盘柿等采摘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乡村旅游。 这个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节日,如今已成为旅游节日,过去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丰收场景,也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景观。
住在公园里
早起步行3分钟到社区小公园,用健身器材运动一会儿,或坐在长椅上看看花草,再回家买菜。北京东城区居民黄阿姨“在美景中开启新的一天”。她还发现,近年来,北京各类小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不断增多。这些“口袋公园”虽然占地面积小,但能满足居民社交、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让“开窗见绿”、“出门见公园”成为现实,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口袋公园”建设成为各地改善环境、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据住建部统计,按照居民出行“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公园”的目标,各地统筹利用城市边际用地、废弃地、闲置地、绿地等,因地制宜规划、新建、改造近3万个“口袋公园”。近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2022年全国将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
城市居民“走出去,进公园”。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土地也越来越“公园化”。浙江安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安吉荣获“空气质量最好、人均能源消耗最低”的“联合国人居奖”。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关闭矿山,不再依赖“矿业经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卖石头”变“卖风景”,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2021年,余村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村”。如今的余村是国家4A级景区,山峦苍翠、竹海连绵、植被茂盛、溪水潺潺。 “住在景区里”的村民自豪地在村文化厅的墙上写下了“幸福的余村人”五个大字。
吃“旅游饭”
浙江省德清县五阳街道山民村依托山水资源,开发户外露营、乡村民宿、水上运动等乡村旅游项目,走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断丰富当地旅游产业,让更多人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依托银杏“时光隧道”特色景点,江苏省邳州市铁夫镇姚庄村及周边地区600多户居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外出打工,足不出户就能吃上“旅游饭”。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芳村街道生态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发展芡实、莲藕种植等特色产业,相关产品在长三角、福建、广东等地畅销不衰。 为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当地积极探索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游客可以来这里赏景采摘,农民则可以在家门口销售。
要保证村民靠旅游过上好日子,必须不断提高旅游质量,吸引更多旅游、农业领域人才下乡,正在许多地方成为现实。
中国农民丰收节前一天,杭州市湖源乡“乡村广播学院”直播间,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在直播推销特色农产品。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以旅游为生,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和当地知名人士也不断增多。这不仅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升级和农产品销售,也让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断转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逐步转型为现代农民。(尹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