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智铜道合,别具一格,全力迈出小市大为新步伐
鹰潭是一座美丽、迷人、年轻、充满活力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庐山最闲天下,三清最秀天下,龙湖最奇天下”,让江西这个好地方名扬海内外,让亿万鹰潭人民感到自豪。
有一个理由值得骄傲:直通路河是独一无二的。
鹰潭是智慧新城,绽放未来互联世界的美丽风景;它是世界铜都,汇聚现代特色工业文明;它是千年道教之都,传承中华道教古老智慧。
鹰潭地处江西东北部,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做表率、争当第一”“五个超前”工作目标的更高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用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贯彻市委“三大四聚集”发展路径和“六力四行动一个确保”工作思路,努力迈出“小城大作为、跨越赶超”新步伐,全市上下洋溢着“主动创造”的朝气,日新月异。
2019年,全市工业营业收入突破4000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增速位居第一,荣获“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市”称号。全市人均GDP接近8万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3万元,位居全省前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4%,位居全省第一。被评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先进市”,两次荣获中欧绿色智慧城市国际奖,是国内唯一同时获得数字化转型奖和中国工业数字化转型奖的城市,是全球首个万户规模的NB-LOT单一商用项目(智能水表)落地城市。
骄人的成绩令人瞩目,但前进的动力从何而来?记者深入鹰潭的园区、企业、社区、乡村,所见所闻所感让他领悟到这样一种视角:鹰潭敏锐认知变化、主动谋求变化、注重谋求变化,在变化中开创新局面。
聚焦产业转型迈出“小城大作为”新步伐
鹰潭行政服务中心一楼巨幅铜雕上,一列火车缓缓驶出,寓意鹰潭是一座“火车带过来的城市”。鹰潭原为镇级城市,经过“三级跳”后升格为地级市,面积3556.7平方公里,人口130万,还不到江西一个县的人口。近年来,鹰潭在原有发展基础上,追求“小市大作为”,全力推动产业做强、质量提升、发展提速,体现了其坚定的决心和强烈的担当精神。
省委、省政府部署“2+6+N”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高质量跨越发展,提升产业能级,项目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区域发展的唯一“王弹”。
鹰潭市坚定不移实施“2+6+N”行动计划,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意识,强化“不抓项目就是失职、抓不住项目就是无能”导向,落实“领导分管、部门负责、干部跟踪”工作机制,全力推进“项目攻坚年”“项目建设加速年”活动。
今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贵溪市工业经济实现逆周期增长,前三季度签约项目10个,其中30亿元项目1个;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增长27%,正向三年内实现工业收入5000亿元的目标迈进。
据介绍,鹰潭高新区成立了专业招商公司和12支招商队伍,紧紧围绕“5020”项目撬动重大项目引进,在深圳、杭州、厦门等地成功举办产业招商会、“三招三回”论坛等活动。13场招商活动共签约产业项目97个,其中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52个,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5个。中车交通、宏亚铜业、俄菲尔能源、普华鹰眼等一批重大标杆项目相继落地。
项目引进、建设迅速,世界科技、新普瑞科技、智信博源等一批企业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智信博源经理谭长琪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家总投资50亿元的新材料高科技公司,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市里为该公司的项目审批、证照办理、设备进场、专家和管理团队进场等开辟了绿色通道。该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项目全面达产后,将实现产值100亿元,形成进口替代,打破了我国铝塑膜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项目特别是“尖子”龙头项目实现重大突破——2020年在建“5020”项目21个,其中“50”项目5个,预计全年新引进“5020”项目8个,新纳入统计“5020”项目14个。
运行进一步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面复工复产,“屏对屏”招商引资先行,十大行业全面实行产业链“链条领头人制”,主要工业指标率先企稳回升,产销继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纳入全省“三百零一重”项目的54个项目开工率达100%。
9月15日,全省工业强市现场推进会在鹰潭举行,鹰潭大项目、好项目亮相、新产品、新技术展示,来自全省11个市、100个县、省直有关部门、园区(开发区)、企业等300余人,逐一观摩交流,看到了鹰潭在“打基础、搭平台、聚产业”建设中付出的艰辛努力,欣赏了鹰潭速度、效率、作风。
省领导评价称赞:鹰潭市虽然不大,但工业发展不错,无论是“5020”项目,还是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在全省名列前茅,各项工业指标都在全省名列前茅。
着眼于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鹰潭掀起了“百日攻坚 决胜四季度”高潮,全市形成了“互相学习、奋力追赶”的浓厚氛围。高新区同志表示,正全面对照招商引资任务清单,补齐短板,推动招商引资再升温、提质增质,确保完成年度统计的1个“50”项目、3个“20”项目、8个“10”项目。
鹰潭正以更大的责任、更大的信心、更多的实际行动,打好聚焦工业的使命战、荣誉战。
聚焦万亿有色产业谋求变革 进一步提升“世界铜都”新优势
铜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也是最早被使用的金属,对于江西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省政府确定的万亿级工业发展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中,到2023年,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两个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迈上万亿级,铜、钨稀土、光伏等领域力争培育1至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世界铜都”鹰潭,目前拥有铜工业企业160余家,年铜加工能力400万吨,拥有江南新材、红旗铜业、耐乐铜管等一批骨干企业和省级以上科技型、专精特新、小巨人铜业企业47家;2018年有16家铜业企业入选“江西省双百企业”,占全省入选铜业企业总数的61.5%。2019年,全市铜业营业收入实现3751亿元,电解铜、铜加工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2.5%和13.5%。鹰潭在江西有色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疑是有色金属产业迈向万亿级、世界一流水平的主战场和主力军。
敢为人先、敢为人先、勇担责任,推动铜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引领跨越是追求,“走老路、走新路”是出路。
江西新普瑞科技生产车间内,2万吨铜卷蓄势待发。这是国内铜箔行业首个“5G+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箔机生产出来的铜箔比纸还薄,不到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像撕纸一样轻轻将铜箔撕开,神奇至极。公司于2019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投产12条生产线,最终达到年产4万吨多元化高端产品,实现营业收入超60亿元,成为铜箔生产领军企业。
随着机器的轰鸣,一根根铜杆被“吃掉”,一颗颗铜球被“吐出”。一条生产线上的23台机器,8小时可以生产90吨。电子行业铜基新材料领域的知名企业江西江南新材料公司,在现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鹰潭没有大艺术家,没有深厚的音乐底蕴,却从无到有,发展出了一个西洋乐器制作王国。来到吉声乐器公司,你会看到一根红色的机械臂,正在加速生产一套套鼓。这家公司是中德美三国合作企业,生产原材料90%都是铜箔,年产高档乐器300万件、乐器配件350万套。公司总经理冯国富说,自己当初来“试水”,落户鹰潭,主要看中了这里的铜箔资源、服务和区位优势。
冯国富算了一笔账,小号最低价1800元,一公斤铜大概要30到40元,升值了50多倍。出口到德国的产品,经重庆经中欧班列运到杜伊斯堡,产品供不应求,公司将与14家关联企业组成集团公司,总部迁到鹰潭后,年销售收入160亿元,出口额10亿美元,鹰潭将拥有中国最大的乐器生产企业,也是世界顶级的乐器生产企业。
吉盛把铜延伸到乐器,延伸了铜的规模、形态、价值,延伸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做强、做长、做补鹰潭铜产业链的标志性企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浪潮叠加世界经济衰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多,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上半年铜价呈现“V型”走势,最低时跌破成本线。面对“忽冷忽热”的价格,鹰潭多家铜业企业不仅没有“感冒生病”,反而逆势增长。
走进鹰潭中振铜业的生产车间,看不到员工,只有一排排铜线在机器上飞速旋转。通过“嫁接”物联网设备,生产线实现了从人指令到“云”指令的转变,生产成本下降了10%。公司董事长胡朝云说,近两年公司产量保持40%左右的增速,2020年上半年尽管受到疫情和铜价下跌的双重冲击,但仍保持了15%的增速。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江铜冶子铜箔坚持向高端挺进,反向铜箔、低调铜箔等产品加工价格每吨上涨近5000元,比常规产品高出30%,附加值更高,抵御价格波动的能力也更强。今年前8个月,公司销售收入达6.6亿元,实现利润7450万元,超计划20%。
特殊时期,个别企业成长考验内功,但整个行业却逆势上扬,尤其要迈向万亿级、世界一流水平,离不开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共同努力。
鹰潭有诀窍:
稳住“铜”——应对疫情,“铜11条”扶持措施出台,通过25亿元铜供应链金融支持、6000万元产业创新券补贴、2000万元铜物流补贴等硬性举措,全力稳住铜产业发展“基本盘”。
延“铜”——向“大、精、强”延伸,10个“5020”铜项目在建,6家铜业企业成为行业“小巨人”,铜深加工占比达到49%,比“十二五”末增加14个百分点;“鹰潭铜价”发布,成为全国铜现货交易价格重要风向标,进一步提升“世界铜都”龙头地位。
“铜”智造——大力实施“铜产业+物联网”行动,建成江西省先进铜产业研究院和铜产业大数据平台,5家铜企业列入国家、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家铜企业实施信息化、智能化改造,计划3年内完成全市所有铜企业改造。
集群发展、链条延伸、高端突破、“铜+网络”升级,“世界铜都”正站在向万亿级、世界级迈进的新起点上。
聚焦“03工程”谋求变革构建“智慧鹰潭”新格局
“03工程”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络国家重大科技项目。2017年9月,江西成为全国第二个承担国家“03工程”试点示范的省份。省委、省政府把“物联网江西”建设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大举措和“引爆点”,并赋予鹰潭打造“03工程”试点示范核心基地的任务。
鹰潭搭乘“国六”快车,以独特的速度与激情,“在新路上快步走”,与时间赛跑,向着梦想翱翔。短短几年时间,在赣东北形成了一个移动物联网产业前沿经济区,把鹰潭打造成一座万物互联、智联共享的智慧新城。
在鹰潭高新区东南角,一座红色的石山上,一座智慧小镇拔地而起。欧菲光、蝶嘉科技等移动物联网产业项目正排队入驻。金秋时节,漫步智慧小镇,随处可见数字经济、物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它集生产、研发、生态、生活等智能要素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城市智慧大脑开放云平台,凸显区域特色,吸引人气,宜业、宜居、宜游,成为全国首个以未来智能世界为主题的“4.0+智能产旅综合体”。
物联网赋予了鹰潭腾飞的“翅膀”。以成功的物联网应用企业为龙头,带动传统制造企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吸引物联网产业链企业落户鹰潭;与江浙地区在传感器、智能芯片等领域的物联网制造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物联网产业城市集群;全面推进鹰潭制造、旅游、物流、农业等产业融合升级,并以此为依托向周边地区和其他行业延伸辐射,推动产业链融合和产业升级。
全市已聚集三川智慧、沃德尔等物联网核心企业近300家,物联网终端产品年出货量超600万台,2019年物联网核心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达400亿元,建成各类服务平台44个,新设立物联网领域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年内将建成1500个以上5G基站,具备为物联网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支撑服务的能力。
江西省“03专项”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鹰潭敏锐瞄准战略机遇,抢占先机,大力发展移动物联网。
“智慧新城”建设已涵盖政、商、教、衣、食、住、行、娱、购……在智慧政务、智慧市场监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旅游等诸多方面亮点纷呈。“刷脸自由出行”是“智慧龙虎山”的新标签,游客无需持证,可直接“刷脸验票”,全程仅需1秒左右,实现龙虎山景区各景区出入口的高效管理。全市统一的“鹰潭掌上通”APP,让市民一个APP就能享受城市服务,鹰潭成为全省首个“掌上办事、掌上办事”的城市。
移动物联网不仅点燃了经济,也悄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让这里的人们享受到智能带来的便利。市中心城区,7000多盏路灯完成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的路灯可根据车流状况、天气情况自动开启关闭、调光调暗,节电30%。全市已安装智能水表17万余只,改造新增智能水表近2万只,其中市级安装率超过95%,每年可节水250万吨。
市民翁志良说:“作为鹰潭本地人,智慧城市让我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去年我因为疏忽忘记关水龙头,幸亏智能水表检测到用水异常,数据中心打电话通知我们检查,最终才没有水淹金山。”
“智慧鹰潭”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盆景”到“山水”的跨越式发展。2019年,巴塞罗那全球智慧城市大会召开,在与全球120个国家、300多个城市、450个城市项目的角逐中,鹰潭荣获全球智慧城市数字化转型奖、全球智慧城市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奖。
省委书记刘奇在评价这项工作时说,鹰潭特别是以“03专项”为动力,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为全省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探索了路径、提供了经验。
聚焦改革变革 谱写城乡发展新篇章
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鹰潭不畏困难,真抓实干。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施一批“大手笔”“龙头”改革举措,包括一批“国家级”“省级”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放管服”、殡葬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农村宅基地改革影响全国,得到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入选全国首批20个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之一。
全国闻名的余江市于2015年启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其房改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我国农村,宅基地问题由来已久,余江也不例外。想盖新房,没地盖;有旧房,有人占了却不建。新旧房屋交织在一起,村里乱糟糟的。蓝田村党支部书记宋志强回忆,快要倒塌的旧土坯房前杂草丛生,猪圈、牛圈臭气熏天,旱厕卫生条件差,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
“近四成农户拥有多套住房,近四成农房处于闲置废弃状态。违法建设屡禁不止,2012年至2014年共发生违法建设案件2600起,与当年依法依规批准的案件数量相当。”余江区数据显示。
房改如一场清雨,滋润了余江7镇5乡113个行政村。5年来,余江949个试点村房改完成率已达98%。房改试点探索了新方法、新机制,带来了新效益。
一把尺子量房改,一户一房,公平第一:村民对宅基地享有同等权利,宅基地分配权益平等,宅基地有偿退出和有偿占用的权利和责任平等。“每户享有同等权益”,房改局宅基地测量负责人宋国华说。一户一房,每人25平方米,不足可以补足,多于要腾出或有偿交给村集体使用。如果一户有多套房子,需要腾出或转让,如果多户有一套房子,要分开,并按标准分配宅基地面积。公平让村民安心。
把多项规定融入一次房改,分类施策、协同推进:统筹政策框架,用好政策体系;统筹体制机制,做好制度设计;统筹改革规划,把一张蓝图走到底。余江出台房改制度23项,乡镇制定操作制度11项,村制定实施办法9项,构建了区、乡、村宅基地制度。按照城乡一体化总体要求,余江投入2000多万元,为全区113个行政村编制了行政村总体规划和自然村规划,给村民一个美好的、可以实现的愿景。
房改促“六个转变”,改善环境、提升效益:公共服务延伸到村里,村民获得感更强;村庄内外环境优美,村容环境舒适宜人;宅基地权益盘活流转,农民增收致富。蓝田村宋家的现貌就是一个生动的写照。房屋排列整齐,柏油马路宽敞整洁,村里修建了感恩广场、纪念碑广场,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玩耍……清澈的池塘碧波荡漾,树木、房屋倒映在水中,呈现出一派江南田园的秀美风光。
以余江县为例,鹰潭市正在全区统筹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全市共有2919个自然村开展试点,其中城市规划区外2813个自然村,覆盖率达97.2%。
如今,漫步鹰潭乡间,随处可见鲜花、瓜果、诗画,看山、看水、记乡愁,一幅“五十里桂塘、四十里艺术长廊”的美丽乡村风景缓缓展开。
改革永远在进行中,没有结束。去年底,鹰潭全域纳入首批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这是一次全面、引领、系统的改革。市委书记郭安对记者说:“城乡一体化系统性改革,等于推动鹰潭‘整体上市’”。鹰潭再次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城乡加速发展的未来值得期待。
金秋十月,桂花飘香,鹰潭高唱凯歌。美丽的信江,见证了鹰潭主动担当、演绎“小而大”的新作为;清澈的泸西河映照两岸金黄,欢快地流向远方,奔向未来。
(撰文:彭学明、郭晓东、张国旗、闫米金、刘朝霞、刘一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