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的足迹,看阿尔山市如何依靠绿色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专题:《大国新村:沿着总书记的脚步》
民族要振兴,乡村要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实现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越来越好。一幅乡村美丽、人民富裕、产业兴旺的壮丽画卷正在大江南北徐徐展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困难最艰巨的任务还在乡村。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人民论坛网推出《大国新农村:跟着总书记的脚步》系列报道,讲述中国广大乡村振兴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去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看看阿尔山市是如何靠绿色发展发家致富、高歌猛进地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
阿尔山市,位于内蒙古兴安盟西北部,是一座横跨大兴安岭西南麓的边境小镇。
2014年1月26日,大年三十,习近平总书记冒着严寒来到阿尔山市林业棚户区看望群众,询问他们的安危,倾听他们的呼声,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十年来,阿尔山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把棚户区改造、生态保护、旅游发展作为三个“首位”任务,立足生态求发展,聚焦旅游促产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推进创新发展促提升,开创了阿尔山市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从“忧住房”到“好住房”
坚持在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关心林业发展和林区群众,深情地说:“我们党员干部要有这样的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甚至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没有解决,就不能掉以轻心;只要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还没有变成现实,就必须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起奋斗,不懈怠。”
阿尔山市地处大兴安岭林区,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新中国第一代林业工人就开始在这里工作生活。长期以来,一排排小巧、漏雨、防风的泥板房形成了林区特色住房。阿尔山冬季寒冷漫长,解决住房问题成为这里的当务之急。
2014年春节前夕,边陲城市阿尔山市气温零下30多摄氏度,全城被冰雪覆盖。
习近平冒着风雪、走过窄巷,来到阿尔山市林海街道林业棚户区。看到林区群众住房困难,总书记要求当地干部加快棚户区改造,制定时间表,让群众尽快住上新房,并做好对困难群众的慰问工作,让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春节。
2014年以来,阿尔山市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累计投入资金42亿元,改造棚户区住房1.04万套,完成拆迁66万平方米,配套安置房2658套、21万平方米。截至2019年,棚户区居民已全部搬出棚户区、住进楼房。棚户区改造惠及全市半数以上居民,3万余人从“住房担忧”走向“住房舒心”。
棚户区改造新面貌 图片来源: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委组织部
“从我记事起,我就和父母住在泥木结构的小平房里。现在政策好,我们一家三口和母亲可以住进有暖气、免费供水、免费排污的楼房里,这才是真正的安全之家。”家住一里十街天池花园的林业工人李堂玉高兴地说。
为巩固棚户区改造成果,阿尔山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近年来新建、改建道路80公里、管线155公里,城区照明率、自来水普及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95%、98.14%、99.69%,彻底解决了居民取暖难、取水难、行走难等问题。
阿尔山市还荣获自治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试点市称号,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园林城市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城市面貌全面改善,幸福指数频频刷新,展现了城市建设的“阿尔山形象”。
从“砍伐绿色”到“保护绿色”
坚决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阿尔山市考察时指出:“必须始终守住生态底线,保护生态就是发展”。
“这几年,阿尔山市生态一年比一年好,林区里的小动物越来越多,时不时就能看见驯鹿、雪兔、野猪等。近一两年,还出现了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新奇动物。”在阿尔山市杜拉尔林场工作了32年的护林员白玉华,亲眼目睹了禁伐后林区生态环境的一点一滴变化。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让青山绿水“美”起来。阿尔山市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002年开始实行禁牧退耕,2012年在内蒙古率先实现国有林场全面停止采伐。2014年以来,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自然保护工程1650万亩,封山育林120万亩,造林4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25万亩,重点区域绿化1.5万亩。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81.2%,绿色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地下水、地表水均达到Ⅲ类标准。 这里入选2022年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城市,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干群团结”的生态保护之路,描绘出一幅山水林田湖草和谐共存的美丽画卷。
阿尔山天池镶嵌在茫茫森林之中。 图片来源: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委组织部
阿尔山边境小城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带一路”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的原料取自当地白桦树的枯死、倒伏、枯死的木材,经过天然剥皮,颜色有40多种,经过加工后,可以设计制作成独特精美的树皮画工艺品。”在阿尔山市白郎镇,昔日的伐树人变成了护林员,守护着青山绿水,把掉落的白桦树皮收集起来,制作成精美的工艺画,走出了一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废为宝的发展道路。
着力发展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富起来”。近年来,阿尔山市全力做大林区经济。“阿尔山布柳克”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注册,阿尔山黑木耳、阿尔山寒地沙棘被认定为国家名、特、新农产品。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园、白朗镇红松菇生产加工一体化、乡村振兴示范村升级改造等20多个项目全面实施。中央机关定点帮扶、京蒙合作深入实施,带富带动“小经计划”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清单制、积分制全面实施。红松菇种植带动周边群众增收,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这里曾有过“一锯响当当”的辉煌,也经历过调整转型的阵痛,如今的阿尔山,正阔步走在绿色繁荣、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牢记指示 努力把边境小镇旅游办好
“阿尔山的自然风光四季皆美。”“阿尔山旅游一定会火起来。”9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称赞,让阿尔山人民下定决心,依托优美的自然风光,不断发展旅游产业。
“以前来阿尔山的游客以东北客商居多,现在也有北京、上海、沈阳、广州等地的客商来,我真的是打心底里高兴。”在阿尔山做生意多年的游俊利说。
阿尔山市地处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交汇处,拥有温泉、湿地、火山、冰雪、森林、草原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近年来,阿尔山市坚持“生态立市、旅游兴市、港口强市”,把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作为引领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持续发力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建成了“鹿角湾”温泉度假营地、氧心森林浴道、哈拉哈漂流乐园等高水平旅游产品;打造了啤酒清坊、“山珍水宴”、 “阿尔山”文创小店等特色旅游业态,推进阿尔山太威五星级温泉度假酒店、温泉博物馆改造、热MALL农创美食园、圣泉雪姬等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建成温泉、森林康养、度假营地、酒店、餐饮五大标准化体系。 “1382”驿站、口岸观光栈道投入运营,平均边境游览时间延长50%左右,全面开辟了沉浸式旅游发展新模式。
阿尔山风光的“蜕变”。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委组织部供图
阿尔山坚持高标准推进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举办全民节庆活动,成功举办“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节庆活动,推动“森林+冰雪”“冬季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冰雪节、鹿角雪营、森林雪场、青芳雪街等活动点燃冬季旅游热情;举办校友经济论坛、旅游度假大会等高端论坛,着力发展论坛经济。十年来,全市年接待游客人数由200万人次激增至最高峰的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由1000万元增长至30多亿元;旅游从业人员由近万人增加到1.4万人。旅游业成为推动阿尔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趁着旅游旺季,游俊丽一家从卖手擀面做起。2017年,他们买下了一个280平米的店铺,把小面店升级为特色餐厅,主营泉水豆腐和特色山菜。旅游旺季,餐厅每天接待顾客500多人,月收入十多万元。老员工钟淑燕说:“旺季的时候,我基本上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2点,根本没时间休息,工资几乎是以前的10倍!”
“十多年来,阿尔山市始终把基层党建作为抓手,统筹乡村振兴、旅游发展、生态保护等重点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紧紧围绕内蒙古自治区‘两件大事’和团市委的部署要求,坚持把一张蓝图画到底,用尽一切细致工作,民生不断改善、生态不断改善、旅游不断兴旺,走出了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阿尔山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传利说。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宾客盈门,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甜蜜,一幅幅古今图卷、时代变迁图卷,阿尔山这座边陲小城正搭乘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驶向明天。
今后,阿尔山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讲话精神,全力抓好内蒙古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示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完成创建国家级旅游胜地首要目标,奋力谱写新时代阿尔山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作者:秦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