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想带孩子去旅游?这些事你必须知道
本文内容:
01. 家长想带孩子去旅行?别好心办坏事
02.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共同制定策略
03. 度假期间孩子情绪波动怎么办?
04. 家长提到假期“学习”,孩子可能会抗拒
01 家长想带孩子去旅行?别好心办坏事
孩子被确诊患有抑郁症、躁郁症等精神障碍后,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心理压力过大,想要带孩子出去旅游,放松一下,加快康复。
很多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也会建议,“你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散步,放松一下,不要让他们压力太大”。
图片来自网络
而且,在孩子患病后,一些家长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盲目“逼迫”孩子,孩子已经不堪重负。有的家长平时工作忙,没法履行承诺带孩子出去旅游,这些家长后悔又自责,想带孩子出去旅游弥补一下。
这些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证明他们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懂得如何缓解孩子的压力。但如果家长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贸然带孩子去旅行,不仅不能让孩子放松,还可能“好心办坏事”,导致孩子在旅行过程中心理创伤被激活,引发情绪波动,甚至对父母发怒,进一步恶化亲子关系。
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个青少年被诊断出患有躁郁症之后,他的父母开始改变以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提出带孩子出去旅行。
病人其实并不开心,因为他有点不愿意出去旅游见很多人。但他妈妈劝了他很多次,告诉他旅游的很多好处。特别是他觉得妈妈最近对他很好,他不想让妈妈失望,所以就答应了。
患者母亲非常高兴,立即报名了旅游团,收拾好行李,很快就带着孩子踏上了旅程。结果,旅途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因为是跟团游,行动受到限制,时间又紧,所以玩得并不开心,非常疲惫。
更让人郁闷的是,患者还与同车乘客发生了激烈冲突。患者身材高大,情绪几乎失控,想要与对方打架。幸好患者母亲及时将他和乘客拉开,否则如果真的打起来,患者很可能伤害到对方,还要接受法律的制裁。
此次冲突发生后,患者母亲及时终止行程,并立即带孩子回家。患者回家后情绪持续低落,虽然知道母亲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但还是忍不住责怪母亲带他出去旅行。他没有对父母发脾气,但经常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和父母说话,这让他的性格更加封闭。
因此,家长如果要带患有抑郁症或躁郁症的孩子出去旅行,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去了,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对孩子造成二次心理伤害,进一步恶化亲子关系。
下面,我们根据临床心理干预的经验,从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
02尊重孩子的意愿,让孩子一起制定策略
首先,父母最好不要告诉孩子他们要去“旅行”,而应该说“度假”。
说到旅行,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游览名胜古迹,在著名景点与其他游客合影留念。然而,患病儿童往往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不喜欢拍照,讨厌旅行。
因此,当他们想到“旅行”二字时,很有可能激活累积的心理创伤,立刻就会产生厌烦和抗拒的感觉。
“假期”一词,是指悠闲、愉快地度过假日时光,给人一种节奏慢、缓解压力、轻松随意的感觉,可以放松人的精神和心情,而不是把旅行变成一项打卡任务。
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我们不是去旅游,而是去度假,放松身心,想去旅游景点就去,不想去也可以找个孩子喜欢的安静的地方,享受几天慢生活,放松自己。
也就是说,对于病童来说,“度假”一词有着更积极的心理寓意,更容易激起他们出行的兴趣,帮助他们调整出行的行程和心态。
第二,家长提出度假建议后,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不管他们想去不去、想怎么去;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选择自由行。
当父母想带孩子出去度假时,这是孩子真正需要和渴望的吗,还是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父母一定要先和孩子沟通清楚,不要以为只要出去玩,孩子就会很开心。
有些生病的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想出去玩,因为他们生病之后会产生社交恐惧症,一想到出去面对很多人,不可避免地要和一些人打交道,他们就害怕。
如果孩子请假不去学校,想到别人可能会问他们“你为什么不去上课?”或“学校放假了吗?”,他们就会感到尴尬和羞愧。
所以,如果孩子坚决不去,家长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否则可能会让孩子的情况更加恶化。
如果孩子愿意去度假,这自然是好事,家长可以进一步跟孩子商量去哪里玩、选择哪种方式,比如是跟旅游团还是自由行?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各个方式的利弊,比如跟团游费用相对较低,吃住行都包办,涉及的旅游景点也比较多。
图片来自网络
但它的弊端也很明显:游客必须一大早起床,跟着旅行团的行程走,自由活动空间不大,还可能遇到变相收费,整个旅程会比较劳累,身心得不到放松。
自由行的优点是比较自由,可以自己决定时间和路线,缺点是花费比较多,需要提前做好一些计划和准备。
家长可以充分了解信息并与孩子讨论,最终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将决定权交给孩子。
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经济状况允许的话,尽量选择独立出行。
因为很多患病的青少年,睡眠作息时间可能会颠倒,晚上失眠,白天无法早起,如果跟旅行团出行,孩子们必须按照旅行社规定的时间起床,可能会非常疲惫。
睡眠不足会影响情绪,孩子不仅感受不到假期的放松和快乐,还容易烦躁易怒,心理创伤更容易被激活,更容易与人发生矛盾,这不是一次放松的旅行,而是一次“受苦”的旅行,孩子的情况可能还会加重。
而且,如果选择自由行,病童们不用面对大量的团员和“热情”的导游,人际交往压力会小很多,更容易享受到真正的度假乐趣。
相信如果条件允许,很多小朋友都会选择自由行,这是年轻人非常流行的度假方式。如果想折中一下,也可以找旅行社提供路线建议或者为你预定住宿,剩下的行程由你决定。
第三,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共同制定度假计划,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甚至让孩子起主导作用。
想要度过一个舒适轻松的假期,做好计划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考验个人能力,尤其是自由行。
如果孩子愿意,甚至主动提出要制定策略,父母可以把任务交给孩子,孩子主导,父母再协助或提出建议。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在网上就能学到很多信息,制定策略的能力丝毫不逊于父母。
一家人出门度假,开心最重要,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如果计划是孩子制定的,只要计划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基本住宿、出行、安全有保障,家长就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家长实在有点担心,可以适当提出建议,让孩子再考虑,但不要动辄反对或发表意见。
更重要的是,在充分沟通之后,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第一步,避免假期出问题后,孩子把责任全部推给父母,从而恶化亲子关系的情况。
03度假期间孩子情绪波动怎么办?
第四,在休假前,家长要和孩子进行深入沟通,调整好心态,在一些关键点上达成一致,尽快修复这背后的一些心理创伤。
其实,即使是在轻松的假期,也完全有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对此,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提前有所察觉。如果假期中发生了一些意外,稍稍打乱了我们的计划,孩子可以和父母商量解决,尽量用轻松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不让这些意外破坏了我们度假的心情。
而且,患有抑郁症、躁郁症等精神障碍的儿童,往往会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他们的部分心理创伤可能会在旅行时被激活,引发情绪波动。
比如,如果孩子在度假时遇到某人的长相、说话语气甚至行为举止与给孩子造成极大心理伤害的人非常相似,孩子可能就会突然变得烦躁、愤怒,甚至情绪爆发。
有些孩子生病后,因为精神类药物的副作用,体重迅速增加,变得肥胖,自卑。这在女孩中更为常见。如果孩子在旅行时看到很多长得好看、苗条的女孩在自拍,这很可能触动孩子内心的痛苦,使他们情绪低落,对旅行失去兴趣。
此外,很多患儿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且正处于休学阶段,如果在旅行途中碰到别人议论成绩,尤其是今年高考刚结束,很多考生也在旅行,如果孩子在休假期间接触到高考、专业选择等信息,可能会激活其在学习中叠加的心理创伤,孩子会突然感到难过、绝望、迷茫,情绪不稳定。
图片来自网络
还有很多情况,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一下,在旅行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刺激点”。
一方面,家长要学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学知识,针对这些“刺激点”,尽力帮助孩子修复背后累积的心理创伤。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应该提前讨论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首先,当孩子心理创伤被激活时,家长要保持理性,不要责怪、批评孩子,而是要共情孩子,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尽可能地释放负面情绪,稳定情绪,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
如果孩子与别人发生矛盾,家长要及时介入,防止孩子采取过激行动。
家长也要有“把坏事变成好事”的意识。如果孩子在假期中因为一些“小事”而情绪不稳定,说明背后有心理创伤的叠加。家长可以利用这个“线索”,追溯孩子经历过的创伤事件,尽可能帮助孩子修复心理创伤。这一步可以在假期结束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过去时完成。
孩子也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正在服药,在出行时应按时服药,有利于保持病情稳定;如果对别人感到烦躁、愤怒,甚至与别人发生矛盾,要意识到可以向父母求助,而不要诉诸暴力或其他极端行为。
另外,如果孩子愿意,家长也可以和孩子约定,在假期里,父母和孩子可以敞开心扉,说说彼此的想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逐渐走进孩子的内心。
也许有家长会问:“我们也想和孩子交流,但孩子不愿意说话,怎么办?”这说明亲子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家长还需要继续努力才能取得孩子的认可和信任。
但与此同时,家长也可以采用一些沟通技巧。
比如,如果孩子制定的旅行策略超出了预算但仍在父母的预算之内,或者孩子提出了一些额外的要求,父母也可以心平气和地向孩子提出自己的一些要求,“爸爸妈妈可以尽力满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也同意我们的一些要求,好吗?”
如果孩子受到父母的尊重,而且真心想实现父母的愿望,他们很可能会同意。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同意了,家长在听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时,一定要记得还是要用“正向沟通三步骤——共情、聆听、积极引导”,避免不经意间伤害到孩子,导致孩子再次封闭自己的心扉。
04 家长提到假期“学习”,孩子可能会抗拒
第五,家长带孩子外出度假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放松身心,不应该有意无意地有让孩子提早返校的想法,否则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强烈抵触情绪,甚至是愤怒,会觉得家长动机不纯,用心不良。
有些家长带孩子休假的时候,心里总是不能放松,总想着孩子的病怎么办、孩子的学业怎么办、什么时候孩子才愿意回学校上学。
我们可以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是家长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否则很容易把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
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假期里很开心,可能会马上对孩子说:“你这次玩得真开心,我看你心情好多了,回去看看能不能学好。”有的家长很着急,甚至会直接跟孩子说要回学校。
结果孩子立马就脸色阴沉,完全变了一个人,轻则一整天心情不好,不理父母,重则立马情绪失控,怪父母“我们这么开心,你们为什么要提起伤心事?!”“就知道你们不厚道带我出来玩,原来你们就是想让我早点回学校啊!”
图片来自网络
孩子很可能会立刻陷入灾难性的思维,否定父母之前做出的一切改变和努力,让父母感觉很委屈。
我理解家长们的良苦用心,他们希望孩子能尽快回到学校,回归正常的成长轨道,将来在社会上能有更好的立足之地。然而,在孩子的情绪障碍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家长们就急于让孩子回去上学,这是本末倒置。
家长要认识到,要先解决孩子的情绪障碍,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了,再去解决孩子的学习困难,这才是正确的做法。
所以,家长不要为了“功利”而带孩子度假,也不要在不合适的时间提起孩子的烦恼。度假的目的是让孩子减压、放松,增进亲子感情,培养更紧密的亲子关系,家长要牢记这一点。
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是“自我家庭治疗”中最关键的一步,这本身可以加快孩子的康复速度,也更有可能让他们随后顺利重返学校。
当假期结束,父母和孩子回到家时,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这次旅行。
如果孩子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理性、冷静,没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家长要给予孩子及时、具体的肯定;如果假期在孩子主导的策略下顺利、愉快地度过,家长要给予孩子大大的肯定,认可孩子制定策略的严肃性、科学性,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但如果孩子在假期中情绪不稳定,那么很可能他的心理创伤已经被激活。家长应该找个合适的机会,利用正向沟通的三个步骤——共情、倾听和正向引导,与孩子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孩子可能遭遇了哪些心理创伤,以及以后该如何应对类似的情况。
即使父母和孩子都记不起曾经有过什么潜在的心理创伤,在孩子康复之前,父母可以尽量有意识地避开这些情绪敏感点,以帮助孩子更容易保持情绪稳定。
舒适轻松的假期可以帮助孩子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但前提是家长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调整好心态,学习科学高效的心理心理学知识,知道如何应对孩子的状态。
而且,家长也不能指望孩子休假回来后很快就好转、重返校园,这也是不现实的。如果想让孩子更快康复,家长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家庭治疗”,尽快找到适合孩子和家庭的康复路线。后面我们会再写一篇文章,专门分析“找到康复路线”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