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距离帽”和“人格分裂”的人们纷纷各显神通
随着疫情缓解,亚洲、欧洲进入“试探性”开放阶段。 他们想要复工复产,却又害怕被病毒追赶。
于是,一出门,我就成了那条想伸又缩的腿。
即将患上“自言自语”、“人格分裂”的人们大显神通:要站成一圈,大步过马路,甚至要以疏离的方式野餐、吃饭。 .. ...
△印度一公交车站,一名妇女抱着孩子围成一圈等车/PTI
每个人“圈定自己的领地”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
这不,美国马里兰州大洋城最近开了一家“轮胎餐吧”。
自5月15日起,马里兰州逐步有限度地重新开放餐馆、美容院和礼拜堂。 为了满足人与人之间“六英尺(1.8米)”的距离,这家餐厅和酒吧不得不把人放在“轮子”里。
△美国的“轮胎餐厅”/微博
肥胖的餐桌,魔鬼的步伐,为了喝一杯酒变成一个小孩意味着什么。
毕竟,后疫情时代,世界已经处于“重新开放”的边缘,并在不断试水。
旅游业复工有多努力?
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是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行业。
大概是因为他们已经煎熬太久了,当“走出去”的曙光开始闪耀时,他们不介意尽力与人保持安全距离,以祈求平安复工。
湖南岳阳平江石牛寨景区向游客发放“一米帽子”。
虽然每个人的头都是五颜六色的,但看起来就像是幼儿园春游一样。 这顶帽子可以让你在景区旋转跳跃时保持一米的距离。 您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并保持安全距离。 与人山人海相比,确实让人欣慰很多。 。
△湖南景区向游客发放“一米距离帽子”/微博
河南开封某景区发明了“帽翼隔离法”,要求人们穿着宋代服饰,头戴1米长的宋代官帽,提醒游客保持距离。
纽约的多米诺公园选择直接为人们画一个圆圈。
公园里画30个圆圈,每个圆圈直径2.4米,安排一目了然。 所有游客,无论是野餐还是日光浴,都必须在圈内完成一圈。
还别说,场面相当壮观,简直治好了强迫症。
△纽约多米诺公园/
至于餐厅,哪有这么容易认输的?
戴气球帽、用熊猫玩具作为间隔等传统做法已被鄙视。 荷兰的一家餐厅确实可以作为“教科书”的例子。
在阿姆斯特丹的奥斯特多克街区,有人在运河边用玻璃建造了一家有五个房间的餐厅。
△荷兰海岸超浪漫餐厅,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保持安全距离/RLI
每个房间只能容纳2-3人,距离2米。
食物是在长板上提供的,每个服务员都必须戴上防护口罩。 一旦关上小门,你就会感觉很舒服。 这房子就是你的小世界。
△强烈建议大家即使没有疫情也这样吃好吗?
当然,荷兰人采用“长木板”的上菜和吃饭方式,也并非没有过错。
比如,如果长度控制不当,就会发生“衣服先被吃掉”的悲剧。
而往楼上倒酒,直接将悲剧推向了更高的层次。 最好只是洗个澡。
如果你想在饭后看电影,那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电影院还没有开放,但是露天电影院已经开放了,用车来隔离自己也是一个好办法。
在佛罗里达州和德国,人们使用“得来速”方式观看电影。
△利用得来速方式观看露天电影/Atlas Obscura
开车过来,在车上看着,然后开走。
整个过程是封闭的,不用和任何人接触,就可以享受大屏幕和扩音器带来的刺激和快乐。 这太酷了。
牧师们也受到这种方法的启发,找到了自己的经营方法。
祈祷后要接受圣水洗礼吗? 别担心,我用水枪给你挤。 就呆在车里吧。
△底特律一名牧师用水炮向信徒喷洒圣水/推特
就连航空业也不甘落后。
一家拥有40年经验的意大利飞机座椅公司以“古罗马双面神”为灵感,设计了一款新型飞机座椅。
一排三个座位,中间的座位是倒立的。 每个座位还配备了透明防护罩,不用担心飞沫传播。
△新飞机座椅/
到了火车站,已经画好了圆圈。
在巴黎北站,人们需要站成圆圈等待公交车; 在泰国的公交车站候车室,乘客也必须间隔一个座位。
△巴黎北站/REUTERS
△泰国某汽车站/QUARTZ
一切看起来都井然有序。
但他们仍然低估了人性。 人类最能遵守的规则往往是那些不遵守规则的规则。
一瓶酒足以打破一切秩序
为了远离病毒,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在绞尽脑汁地保持距离。 当你以为一切都步入正轨时,一瓶酒就足以粉碎你的幻想。
自5月4日起,印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设酒类商店。
德里、诺伊达、班加罗尔、加尔各答、孟买和斋浦尔等城市的人们纷纷涌向酒类商店。
△人们完全忽略了门外六英尺距离的圆圈,排着长队/PTI
震撼、拥挤、队伍又长又密。
一些不守规矩的顾客甚至与当地警方发生冲突,现场一度陷入混乱,形象地诠释了“我买的不是酒,而是一口孤独”。
△印度当地警察执行社交距离非常严格,不分国内外人士/PTI
至于印度当局制定的一些标准,例如“任何酒类商店的顾客不得超过5人”、“店外应划出一个距离6英尺的圆圈,顾客必须在规定的范围内排队”。圈”等...
在酒面前,让这些规定见鬼去吧。
5月25日(周一),印度试图恢复国内航班,但航站楼前排起了长队,导致数百个航班在起飞前几小时甚至一分钟被取消。
△印度国内航班恢复后的场景/GETTY IMAGES
再加上部分地区实行“晚上7点至早上7点”宵禁,导致机场民众无处可去,加剧了混乱。
随着疫情缓解,多国放松封锁。 据《纽约时报》5月13日报道,全球至少有12个国家开始“有限度放松限制”。
印度已允许在很少或没有已知感染的地区恢复商业活动、当地交通和婚礼等活动。
黎巴嫩重新开放了酒吧和餐馆。
在德国,动物园、博物馆、理发店、理发店自3月中旬起陆续开放。
△5月25日,米兰火车站场景/《纽约时报》
尽管各国的“考验”已经非常严格和克制,但世界各地仍在上演混乱的场面,仿佛在互相追逐。
就在上周,欧盟宣布将“开放内部边界,引导旅游业恢复”。 众人立即赶往海滩。
△重新开放后的荷兰海滩人头攒动/美联社
对阳光的渴求让他们忘记了病毒的存在,大家都带着最灿烂的笑容争先恐后地在海边“包饺子”。
不得已,法国紧急宣布关闭5个海滩、荷兰关闭通往度假小镇的道路、西班牙地中海小镇每天只允许5000名日光浴者进入……
△欧洲封城后,游客重回海滩/微博
在大洋彼岸,情况也不容乐观。
同样是上周末,恰逢美国阵亡将士纪念日,一些州放松了对海滩和游泳池的限制,人们急切地涌向海滩、湖泊和公园。
△上周末,人们聚集在德克萨斯州阿兰瑟斯港的海滩上/美联社
在多伦多,“数万名市民不戴口罩聚集公园”成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
解封的第一个周末,大家都像脱缰的野马,完全无视2米多的社交距离。 就连市长也被拍到不戴口罩与市民交谈。
△解封后第一个周末,多伦多公园人满为患/微博
但先别急着批评别人。
曾几何时,这样熟悉的一幕也在黄山风景区上演。 所有人都跟着牛群,一眼望去,头颅无数。
△4月黄山风景区被曝“游客拥挤”/微博
庐山风景区也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庐山风景区也面临着同样的情况/微博
混乱和无序似乎是重新开放的必然之路。
各个景区都在“开放”与“关闭”之间反复试探,就像在跷跷板上试图寻找平衡点,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