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篇章
“我父母都是八路军的,父亲当年参加了南泥湾生产运动。” 5月1日,来自北京的田小金女士和丈夫王宁一早来到延安塔山脚下,踏着父母的足迹,接受红色教育。 看到塔山下川流不息的游人,他们高兴地说:“全国人民没有忘记延安,希望后人能够记住老一辈革命家的日日夜夜。”在延安艰苦奋斗。”
延安,革命圣地,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姜太保红军长征团圆纪念碑,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八路军驻疆办事处……西北地区就像一块巨大的土地。革命历史博物馆,红色记忆依然搅动着这里。 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不少游客都把西北红色遗产列入五一假期的出游计划,希望能亲身感受共产党人精神遗产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在触摸历史的同时。
这是干部群众深厚友谊的美好见证。
五一假期,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干部、群众、游客纷纷涌来,筑魂。
“英超同志临行前想和你们谈谈任锐同志在重庆和苏尉氏的情况,可惜他走得太快,未能如愿。前一天晚上我看到了你们的特长,忍不住佩服。”他……”在延安文艺纪念馆里,一件珍贵的文物和信件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封总共120多字的家信背后,是一个关于延安干部群众深厚友谊的故事。
这封家书的作者是周恩来。 1940年4月,周恩来在观看了鲁一平剧团的演出后,给演员任骏留下了一封家信。任骏家族是一个革命大家庭,任骏被誉为“延安梅兰芳”。 信中提到的韦石是任军的侄女、周恩来的养女。 韦诗的父亲孙秉文是周恩来的战友,于1927年去世。母亲任瑞,居住在四川、北京等地。 1938年2月,经朱德同志介绍,韦石、任瑞母女来到延安抗日大学学习。 1939年秋,任锐到重庆从事革命工作。 韦石则于1939年8月随周恩来赴苏联养伤。
这封信是周恩来母女离开延安后写给任骏的一封家书。 虽然只有一百多字,但可以感受到延安干部与群众的融洽关系,同时见证任氏家族的革命情怀和延安情结。
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姜太保红军长征团圆纪念园里,一面绣着“回汉兄弟亲如一家”八个大字的横幅吸引了众多游客。 它记录了第一支进入固原地区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与回族人民的革命故事。
“今年,我们的游客量达到了26万人次。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平均每天有4000多人次前来参观。游客们对红军长征跨越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六盘山。” 红军长征团圆纪念园负责人姜太保张玉忠说。
宁夏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和传统的地方。 它是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三大主力长征的会师地。 红军长征西征,给宁夏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永恒的精神财富。 目前,宁夏已公布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0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500余件(套)。
1935年7月,红25军在司令员程子华、政委吴焕贤的率领下,从陕西出发,西出秦岭,挺进甘肃,8月进入固原市西吉县单家集、兴隆。 15日镇区活跃,驻固原共计5天。
西吉的兴隆镇和单家集是回族聚居区。 为尊重回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红二十五军对全军官兵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公布了“三大禁止、四项注意”,选拔回族士兵们在车站张贴“公告”。 部队休息期间,指战员们不仅每天早上打扫车站院子和大街小巷,还帮助红军和回族同胞是一家人。人们挑水、打扫医院、送药治病。
连日来的军民互动,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拉近了军民关系。 当地群众称赞红军是“仁义之军”。 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红25军“政策水平很高,民族政策执行得很好”。
“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我很熟悉,这个假期我终于来到了六盘山。我听解说员说红军长征部队经过这里,军医给当地群众治病,开展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体现了我军与民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传统。” 来自河南的游客刘杰说。
如今,“回汉兄弟亲如一家”的横幅依然在向游客讲述发生在宁夏的民族团结故事。
“这面旗帜实际上是红军部队与当地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载体。它表明了共产党在长征过程中对与民族地区人民和睦相处的高度重视。共产党的政策主张通过这面旗帜展示民族宗教的风采,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都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我们做好民族团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杜彦荣,固原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在这里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海高原五月初,春寒料峭,随后又转冷。 金银滩草原在春风的吹拂下露出了点点绿意。
位于金银滩草原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内,一派热闹的施工景象。 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在这里扎根,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 从此,“两弹精神”永远与这片土地联系在一起。
今天,走进青海原子城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 核基地的办公楼、试验场和车间,以及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两弹一星”先驱者生活和工作过的“专家楼”,静静地矗立着,默默诉说着其中的奥秘和秘密。原子城的荣耀。
为与时俱进,2020年底,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启动了基础陈列改造和布展工作。 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历年有关领导、专家对展览内容和形式提出的意见,对基本展示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并借助高科技手段,使展览内容更加丰富。赋予科技翅膀,提供更完整的展示。 两枚炸弹和一颗卫星的辉煌历史。
“我们先后前往廊坊、绵阳、淄博、合肥等地看望原子城老员工及其子女,深入挖掘基地创建创业时期的感人故事,收集了大量实物和历史文献。 这些珍贵的文物随后将被展示“出来”。 原子城纪念馆规划保护部主任张海华表示,纪念馆目前正在进行空间设计和展览轮廓制定。 预计7月1日开业,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以崭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
在距离原子城600多公里的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在巍峨的祁连山脚下,还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摇篮”。 ”
1938年12月26日,一阵驼铃声穿过戈壁滩的漫漫黄沙和祁连雪山刺骨的寒风。 严双、孙建初、金锡庚率领几名工人和向导,牵着二十多头骆驼,来到甘肃河西走廊西北段的石酉河畔,在这里的老君庙扎营。 。 冒着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先驱者开始了玉门油田的早期地质和石油勘探工作。 1939年8月11日,第一口石油从老君庙油井喷出。 这一刻成为中国近代石油工业的起点。
从“羌笛何怨柳,春风不过玉门关”到“不是杨柳引春风过玉门关”,一千多年的时空穿梭,挡不住英雄的豪迈。儿女们对祖国充满热情。 随着新油田的不断发现,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10万玉门儿女从家乡出发,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30岁的李静说,她是“第三代石油工人”。 “我的祖父是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我的父亲是第二代,我是第三代。其实我们全家都是来自油田。” 从她记事起,老君庙就与她的生活密不可分。 她对油田有着不可分割的感情。 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在老君庙陈列馆当讲解员,为游客讲述红色文物和玉门油田的故事。
“今年五一假期,来老君庙参观的游客有一部分是冲着老君庙的名气来到这里的,但更多的是参与玉门油田早期开发建设的‘老玉门’,他们在油田工作。 ”李静说,“我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有很深的渊源,放假的时候我特地回到老君庙,回忆一下创业的艰辛历程。”
何家瑜就是其中之一。 他的母亲曾是玉门油田的员工,后来“支持”哈密油田到新疆工作。 今年五一,他们一家人特意来到玉门老君庙,感慨万千:“如今的玉门油田虽然不再有当年的繁华景象,但老君庙却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符号,承载着一代人。”几代石油人的希望和梦想激励着我们今天继续努力、前进。”
坚定理想信念,追寻红色记忆
在乌鲁木齐市胜利路392号,有一栋中俄风格相结合的土木结构二层楼房。 五一假期期间,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
飞檐砌青砖砌腰,墙内嵌暗红色门窗。 岁月留下了沧桑与宁静的痕迹。 1937年至1942年,这里是八路军驻疆办事处。 从底层门厅进入小楼,迎面就是纪念馆。 纪念馆中间有一块LED屏幕,用于播放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的视频资料。 两侧是八路军驻疆办事处工作人员和子女的雕像。 纪念馆左侧陈列着陈潭秋、邓发等烈士使用过的衣服、毛毯、裘帽、书籍等。 右侧为八路军驻疆办事处四位主任陈云、滕代元、邓发、陈潭秋的简历。
沿着红色木楼梯拾级而上,来到纪念馆二楼。 西南侧的房间曾是党代表陈潭秋的办公室。 打开门,阳光洒满整个房间,桌子、台灯、电话、衣架……简单的陈设一如往常。
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纪念馆再现了以陈云、邓发、陈潭秋、毛泽民、林继鲁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抗日救亡运动、顽强不屈的历史风貌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麦玉华说:“1937年至1942年新疆监狱斗争,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凝结的历史见证。”
“很多市民带着家人来这里探望老人和孩子。通过红色基地,我们教育了当代一代,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来到这里做志愿者。” 在新疆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工作了十几年的艾山·阿布导乐告诉记者,他正在读研究生的儿子已经来过这里七八次了。 他还在访问日记中写道:“过去的新疆是多么的贫穷,我们的前辈浴血奋战,用生命和热血托起了新中国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们这一代人要继承勇敢的精神”。前辈们在抗战中的无畏、无私、奉献,更加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红色文化是新中国的重要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底气。
抗战时期,甘肃是党和红军的战略后方。 作为甘肃抗战历史教育基地,八路军驻甘办事处诞生于抗战初期。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抗战而发起的后方倡议。 重要的根据地,被周恩来亲切地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来自湖北武汉的游客石洋参观后难掩兴奋之情:“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愿意为党的事业献身、为解放事业从容献身的精神,我们党才能从弱小一方成长起来。” 在磨难中变得更加坚强,创造辉煌。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依托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不断向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延伸,在兰州市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甘肃省委党校、甘肃省厅等地开展宣传工作“五一”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举办了“民族脊梁——甘肃抗战人物展”、“兰州八办推动各族团结抗战”流动展览。陈列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城关区洪山根社区的“八路军兰州”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开展党史教育以来,纪念馆充分发挥了党史教育的作用。发挥红色文化传承主阵地作用,全力打造全市党史学习教育平台。 累计接待群众24万余人次,安排讲解1100余人次,接待机构、企事业单位2200余家。 纪念馆已成为兰州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成为游客了解红色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文化旅游新标杆。
(本报报道团队:本报记者宋喜群、王瑟、杨永林、张哲浩、万马嘎、王建红、张文攀、王一钊、王丙亚及本报见习记者王文静)
来源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