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讲师2009有关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文献综述
据相关统计,46.5%的大学生在假期与同学或朋友一起出游,12.3%的学生在寒假与家人一起出游。 然而,由于大学生特殊的心理、生理、经济等特点,其旅游消费行为呈现出与其他群体完全不同的特征。 必须分析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了解其特点,才能正确引导和发展大学生旅游市场。 一、中外大学生旅游状况比较 (一)国外大学生旅游状况 旅游业在欧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国外大学生旅游也成为旅游大军中的生力军,吸引了众多专家进行研究和探索。 杜江(2006)指出,在发达国家,大学生旅游作为了解社会的活动,是社会与校园的共识。 各国都有专门的大学生旅游管理、开发和志愿服务组织。 把旅游作为认识社会、培养人格的教学活动,是实用主义作为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 欧美的教育模式凸显了这一导向。 李亚庆(2008)明确指出,在欧美国家的大学里,学生一般上课半天,工作半天,周末有计划地旅游。 高校志愿者组织相互交流各地旅游信息。 英国法律规定,25岁以下的年轻人乘坐火车可以买半票。 城市主要风景名胜区还设有针对青少年学生的青年旅舍。 英国人还有意识地修复废弃的城堡,供大学游客使用。
持有国际学生卡的外国学生在购买火车票、机票、参观博物馆或其他文化设施时可享受与当地学生相同的折扣。 “HOST”(HOST)是英国的一个非盈利组织,专门安排国际学生在英国家里住几天。 主人支付食物、住宿和游览费用。 学校举办跨国夏令营已成为欧美国家各学校的普遍做法,成为培养学生非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英国廉价旅舍的主要提供者是“英格兰青年旅舍协会(SYHA)”。 所有前来住宿的访客都必须成为会员,并且每个人都必须协助完成旅舍的清洁义务。 年龄限制和关闭时间是强制性的。 ,并且这里不允许所有现代旅游交通工具。 这些主要针对青年市场和自助游市场。 同时,他们可以提高对自然的认识。 产品推广、市场调研等活动使大学生既服务社会又锻炼了自己。 在发达国家,旅游收入主要来自服务收入而非门票收入。 景区门票价格非常低,有的甚至根本不收费。 对于大学生来说,省吃俭用环游全国不成问题。 (2)中国大学生出行状况。 笔者在阅读和总结近40篇国内外文献后认为,从目前中国大学生的现实情况来看,大学生家庭收入差异较大以及中国高等教育模式无法提供足够的时间保障等因素,制约了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国内大学生旅游的发展。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杜江(2006)认为,国内大学生旅游正在以服务课堂的认知旅游、服务企业的商务旅游、自主职业旅游、特色游学、自助休闲游等形式开展。同时,孔子倡导的“游学”、佛教倡导的“行僧”、“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语,都表明中国并不缺乏教育旅游的理念。和认知旅游。
任曼丽(2008)指出,大学生旅游消费项目依次为:观光(31.3%)、购物(16.6%)、住宿(16.3%)、餐饮(13.4%)、交通(11.4%)、娱乐(9.1%),其他(1.7%)。 由于游览观光的费用相对固定,大学生的选择较少。 因此,游览观光费用在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最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大学生旅游消费水平不高。 但由于家庭经济支持力度加大、参加勤工俭学以及各种奖学金支持,大学生出行的经济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同时,国外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形成一定规模。 项目涉及住房、汽车、教育等领域,已形成良好的运营模式和配套设施。 法律和制度支持。 因此,开展大学生旅游消费信贷的相关经验也可供借鉴。 二、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产生的动机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符号行为。 人们在进行旅游活动时很少有单一的需求。 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由多种需求和愿望驱动的。 动机是引起人们行为的主观因素,是需要的表现。 然而,由于其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独特的生理、心理特征,国内大学生表现出与其他旅游群体完全不同的旅游动机,且既多样又复杂。 薛平等. (2008)认为大学生旅游的动机主要有:休闲娱乐、摆脱单调的日常生活、缓解压力; 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寻求独立并体验新的生活体验; 游览名胜风景区; 参观著名的历史遗迹; 了解其他地方的风俗、艺术和文化。
金平彬等. (2004)认为,大学生对旅游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身心健康动机、美丽动机和文化动机是大学生旅游的主要动机,尤其是文化动机,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但怀旧动机、从众动机,尤其是“烧香拜佛、拜诸神、求神保佑”普遍不受欢迎。 因此,与大众游客相比,大学生不仅非常喜欢旅游,而且在旅游动机上也有不同的优先顺序。 大众游客中,中年人工作繁忙,工作压力较大。 一般来说,他们外出旅游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者彻底放松自己,提高身心健康,以便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此时接受新鲜事物并不容易,怀旧动机此时更加明显。 张金霞(2002)也认为,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的动机还包括大学生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在生活方式上具有先锋作用,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 同时,旅游也是增进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青睐,尤其是山青水蓝、无污染的绿色旅游产品。 [10]杜江(2006)认为,当前大学生游客的旅游动机多样,驱动因素也不同。 大学生游客的主要出游动机包括天气好、减压、团体活动、价格便宜等。 可以认为:1、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具有明显的感性思维特征,他们会因天气状况和自我压力而产生出游的想法。
2、大学生在进行集体活动时,常选择跟团旅游。 3.大学生旅游消费价格导向明显。 当他们了解到自己认为便宜的旅游产品时,就会因为价格便宜而产生出游的冲动。 陈春梅(2005)认为,加上他们对家庭责任的淡漠和强烈的攀比和追随心理,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强的旅行动机。 [11] 三、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特征 (一)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基本特征 张庆祥等。 认为国内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旅游欲望强烈。 大学生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旅游有极大的兴趣。 而且,大学生在学校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三点一线。 因此,这种狭窄的活动空间使学习和生活变得单调、乏味。 旅行的同时可以欣赏美景,也可以消除学习带来的各种紧张和压力。 因此,他们有强烈的旅行欲望。 2、出行时间相对集中。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所以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去旅游。 寒暑假、双休日、传统节日短假以及国庆黄金周是大学生出游最集中的时段。 3、出行方式多样。 通过网络寻找同学一起旅行已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趋势。 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可以一起分担开支、享受快乐,这不仅可以拓宽人际交往的层次,也可以改善他们的选择。 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此外,节假日单人骑行探险、情侣自助游等其他出行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出行方式的多元化体现了大学生个性化趋势明显。 4、旅游消费水平低。 大学生仍然属于消费群体,他们的大部分开支来自家庭。 现阶段旅游消费对于大学生来说仍然属于奢侈消费。 他们渴望旅游,但由于经济拮据,消费能力不高。 因此,他们对出行条件一般要求不高。 张金霞(2002)将大学生的低消费水平概括如下:(1)食品:便宜又好,可以吃面包、喝白开水; (2)住房:经济实用,可以自带帐篷; (3)出行:不追求奢华,只需要安全廉价的交通工具,可以徒步或骑自行车; (4)旅游:对传统旅游目的地兴趣减弱,更多转向探险,寻找回归自然的感觉,热衷于追求新奇、求异、求知的旅游项目,注重个性和参与性; (5)娱乐性:要求丰富多彩; (6)购物: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热衷于购物,但大多是送给亲友的小纪念品。 [10] 5. 更多旅行担忧。 大学生有强烈的旅游愿望。 但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缺乏出行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因此出行顾虑较多。 尤其是女孩作为弱势群体,考虑更多的安全等问题。 如果旅游公司能够解决这些担忧,大学生出行将更加依赖旅游公司。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