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造血功能,民族乡村群众收入持续增高
小坝草原音乐节让人感受到浓郁的蒙古族风情。
泉州是全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福建省民族工作重点市,有汉、回、畲、蒙古、满等54个民族。 全市有1个民族乡、48个民族村(社区),少数民族人口22.9万人。
这些民族村寨大多位于偏远山区。 现在我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们的发展状况如何? 记者专程探访——
造血功能增强,少数民族农村群众收入持续增加
“今年人均收入将达到2万元。” 泉州市山窑街道元丰村支部书记钟其春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信心十足地说。
难以想象,就在两年前,元丰村还是一个村财富为零的贫困村。
钟其春的信心来自于村里的光伏发电项目。 “从2017年3月至今,共有3个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80千瓦时,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
元丰村是一个畲族村庄,人口1260人,耕地面积约350亩,人均不到0.3亩。 2016年被列为泉州市扶贫开发重点村。
“实现脱贫,最关键的是增强贫困户的造血功能。” 肖新生说道。 作为泉州市民宗局驻元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介绍了光伏发电项目。
肖新生依托村里大量剩余劳动力,组织村民3次前往宁德、福州等地参加电工、月嫂等职业技能培训,帮助200多人就业。
技能培训助力脱贫攻坚,钟安乐就是受益者之一。 “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在家呆久了也变得懒惰了。” 钟安乐说,以前一家四口只能满足基本的温饱。 房子盖了两三年,没钱装修,还欠着看病钱。 外债数万元。
去年钟安乐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工厂找到了一份保安工作。 他的妻子庄雅红在参加技能培训后也成为了一名家政服务员。 “我和老公月收入五六千元,再也不用为两个孩子的学费发愁了!” 现在,钟安乐一家人住在新装修的二层小楼里,生活越发富裕了。
元丰村原有贫困户5户19人,去年全部脱贫。
“下一步,我们准备完善基础设施,突破发展瓶颈。” 肖新生说,元丰村正筹建休闲广场,村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中心也将在春节前投入使用。
与源丰村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村民收入的方式不同,永春县东关镇南美回村积极发展山地种植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油茶、香樟为主,茶叶种植为辅的特色山地种植产业。” 南美村村长夏彦军说。
南美村有耕地432亩,山地4300余亩。 山多地少曾是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 如今,南美村正在开发林地资源,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引进种植项目,按照“公司+村民”的模式,让村民合作种植香樟1200余亩。
“仅这个项目就可以解决全村100多名富余劳动力的问题。” 夏彦军指着一片香樟林告诉记者,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在每年每亩保证收入100元的基础上,还可享受每亩种植收益。 10% 股息。
不久前,南美村建起了油毡综合加工厂,提取芳樟醇,生产油毡木粉。
泉州市民宗局局长黄京生告诉记者,泉州积极推动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 目前,南安市丰联、丰美社村的大棚蔬菜,安溪横坪、盛福村的生态茶园,山滩社村的花卉苗木等,已达到一定规模。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使少数民族农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找准发展方向,形成特色村落生态旅游品牌
初冬时节,位于泉港区土岭镇深山老林的小坝蒙古族村里热闹非凡。 旅游巴士不时停在村口,一群群游客下来。
村口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门楼和村道两侧的白痴路灯,给人一种浓浓的蒙古风情。
小坝是我省最大的蒙古族聚居地。 全村有“楚”姓蒙古族2112人,占福建蒙古族总人口的90%以上。
“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游客多了,商机就多。” 一个回乡的年轻人经营着一家名为“燕山部落”的农家乐。 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青花蒙古包和烤全羊让他的农家乐生意红火。
“小坝除了有很多蒙古族遗产建筑和风情之外,还有一片天然草原,很多自驾爱好者前来露营。” 小坝村党支部书记楚冬雨告诉记者,小坝村近年来成功举办了草原音乐节。 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致力于打造全省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文化体验核心景区。
小坝的蒙古风情令人陶醉,繁盛的畲族风情也不甘落后。
胜福社村位于安溪县湖上乡,原是省级扶贫村。 近年来,泉州市民宗局筹集资金,帮助该村围绕“赏独特文化、品尝独特美食、采盛竹编”重新定位发展方向。
走进盛福村,远远望去,彩旗随风飘扬,街道两旁悬挂着鲜红的祝福语,村干部身着民族服装,浓浓的畲族风情扑面而来。脸。
“今年盛福有两件喜事,一是全国文明村挂牌,二是畲族文化中心开业。” 富盛村党支部书记钟志毅无法想象,盛富村从省级扶贫村到全国文明村,只用了三年时间。 四年内完成了华丽转身。
“三年前,村里的财富几乎为零。” 钟志毅说,过去,由于山高坡陡,交通不便,村集体经济薄弱。 2015年后,该村明确了发展规划,利用美丽乡村建设和省扶贫政策的契机,充分发挥富盛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畲族特色旅游,使村庄的面貌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
今年,胜富村斥资20万多元,改造了空置校舍,建成了畲族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共三层。 一楼为农耕手工艺作坊,二楼为畲族服装作坊和书画作坊,三楼为廉政教育警示基地。 “把反腐基地放到文化中心的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困难时记住党的恩情,记住打井人。” 钟志毅说道。
竹编是富人世代相传的手艺,几乎人人都会。 由于缺乏销售渠道,只有少数人将其作为谋生手段。 如今,随着游客的增多,各种具有畲族特色的竹制品开始受到欢迎。
村民钟良都因身体残疾,被列为贫困户。 去年,他因竹编技艺而闻名。 “每天能有100块钱的收入,我就很满足了。” 钟良都说,今年过年期间,他打算给老婆孩子买一套新衣服,还有一台大家电。 “生活总会变得越来越好。” 的”。
目前,泉州已有4个民族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5个民族村已申请参加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评价。 泉港区钟措村畲族文化节、安溪县山滩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射弩基地等一批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品牌逐渐成熟。
“民族村寨想要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找到最佳的发展方向。” 黄京生表示,泉州已实现对48个民族村(社区)的联动帮扶全覆盖。 多年来,泉州市对纳入市扶贫开发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村安排捆绑扶持资金100万元,市财政每年再增加财政支持20万元; 对于少数民族村,2016年至202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或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各项政策的叠加,越来越多的民族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村庄变得更加美丽,村民更加富裕。
当前泉州民族村落民生得到改善,产业基础得到夯实,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全市少数民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位居全省民族村之首。
(原标题《发展生态旅游品牌民族农村群众收入持续增长》记者阮喜贵王帅编辑闵令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