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全域旅游大格局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宽阔地带
短短几年时间,渭南市旅游产业逐渐从华山风景区的一颗“孤星”,转变为“南山、东水、北人文、南山、北人文、南山”四大旅游带多重绽放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西安航空”。 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旅游服务显着改善。 2018年,渭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0亿元。
华山东峰云海
构建综合旅游格局
渭南地处八百里秦川河最宽阔的地区,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山地资源。 渭北大地传唱着秦腔、老腔、通州梆子、阿公腔等戏曲; 诗经文化、沙苑文化等丰富的经典记载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渭化起义旧址、渭北革命根据地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镌刻着近代革命英雄的奋斗足迹; 蒲城桥陵墓等数十座唐帝陵墓闪烁着遥远星座般的神奇光芒; 历史圣人司马迁、子圣仓颉、九圣圣人杜康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渭南迅速搭上了区域旅游发展的快车。
近年来,渭南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全域旅游发展,确立了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整合山地特色资源,河流、城市、陵墓,规划“一核、一中心、四区”的产业空间格局。“一核”是指体现中华形象和文化根源的华山核心旅游景点; “一颗心”是指渭南建设综合功能型中心旅游区,充分利用中心城区新建基础设施,融合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和区域综合优势中心城市,依托高铁、高速公路、旅游专用枢纽,打造辐射全市的综合功能平台。 “四带”是重点打造“秦岭生态文化旅游带”、“黄河风情旅游带”、“渭北人文旅游带”、“红色航空旅游带”。 “十片区”,引导旅游资源和要素向标志性区域集聚,打造大华山休闲度假区、韩城古城文化区、富平红色陶瓷艺术文化区等10个旅游区,形成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
打造红色旅游新品牌
2018年4月28日,举世瞩目的卫化起义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化州区成功举行。
据卫华起义教育基地管理处党委书记于忠民介绍,近年来卫华起义纪念馆的参观人数逐年增加。 2016年全年参观人数37万人次; 2017年全年参观人数42万人次; 2018年1月至5月4日,参观人数为49.5万人次,尤其是“4月28日”周年纪念日,参观人数超过5000人次。
渭华起义红色景区是渭南红色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 为推动渭华起义、富平红色风景区、陕甘边境红色旅游风景区融合共享发展,渭南编制了《渭南市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双核驱动、三线联动、四区协同”红色旅游风景区。
2018年,红色旅游项目方面,富平县规划包装的4个红色旅游项目被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三期总体建设规划》,已争取中央预算资金5476万元。 合阳县初心公园、临渭区军博公园、化州区卫化起义纪念公园、卫化干部学院等一批新的红色旅游景区已对游客开放。
提升乡村民俗旅游魅力
近年来,大荔县全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彻底改造环境,处处呈现蓝天、绿树、碧水、碧水的美丽景象。 在大荔县关池镇风雨村,谈起村里的产业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杨建辰说:“我们村有一条农家街,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来,我们还可以生产和销售当地农产品。 ,家家户户生意都好。”
“如果在自家门前经营农家乐,一年可以收入10万元左右,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农家乐经营者王女士高兴地说。
临渭区是乡村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完美融合的典范。 按照“现代农业定位、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临渭区根据第一产业用地性质,采取第二产业经营模式,并增加了第三产业服务功能,是全区最好的之一。 建设渭南葡萄产业园。 景区已被评为4A级景区。 不仅吸引省内外游客体验采摘,更引领了渭南葡萄产业的发展,推动临渭区由传统农业区向现代农业强区、由传统平原农业区转变。面积 转变为景观农业区。
“2018年,我们下龟镇屈家村村民仅从事葡萄种植,人均年收入就增加了2万元。村里有30户买了汽车,还有10多户在城里买了单位,还有一些人在城里买了房。”还住在镇上,买了前端的房子。”瞿家村村长田茂郎一脸自豪地说。
华阴市仙峪村充分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周末休闲游,已取得初步成效。 富平县中和村、白水县窑头村、澄城县五坡村等地的生态环境体验游、历史文化纪念游、民俗文化体验游,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未来,我们将加快民宿、特色酒店建设,增强游客住宿能力,将半日游拓展为一日游、两日游,解决‘来得容易’的问题。”留住客人难,提升渭南品牌影响力,创造渭南美好未来。” 加快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建设,发挥旅游产业引擎作用。”渭南市文物和旅游局局长刘忠胜在谈到未来发展时表示。
一批批的数字和成就,见证了渭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谱写了渭南旅游产业进入新发展时期的辉煌篇章。 随着区域旅游的发展,渭南大地必将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供文/渭南市委宣传部编辑吴玉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