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11月17日在昆明举办
编者按: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航局、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下简称旅游交易会)将于11月17日起在昆明举行到 19 日。 本届旅博会以“你好!中国”为主题,聚焦国际旅游市场新变化、旅游消费新需求、旅游产品新趋势。 邀请国际旅游业界同仁齐聚盛会,促进旅游产品交易,共谋发展。 深化与各国在文化和旅游市场、产品、信息、服务标准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围绕此次盛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专题栏目,持续打磨云南旅游黄金品牌,为游客和客商提供更加丰富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
近年来,昭通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正确处理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与区域发展、旅游发展与促进乡村振兴、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旅游发展与加强法治建设、旅游发展与民生福祉改善的“六个关系”、“六大战略”深入推进、“产业、城市”三条扎实完成“人文旅游”,充分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 要坚持“文化化、市场化”理念,加快文化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和服务创新,推动全市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产品业态更加丰富、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更加规范、接待服务更加完善、旅游形象更加美好,努力把昭通建设成为云川黔渝地区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建设旅游强国贡献昭通的力量。文化和旅游大省,展示昭通成就。
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今年,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昭通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不断深化。 2023年上半年,统筹启动9个万人安置点公共图书馆和文化服务网点建设,推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走进万家”、“中华民族是一家人·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 一系列文化活动惠及人民。 全市“两馆一站”免费向社会开放,开展群众性文艺演出1200余场,举办各类培训班220期,举办各类展览43场,组织公益讲座160场。类型多样,服务观众112万人次。 昭通现有星级宾馆9家,4A级景区6家,3A级景区15家,旅行社28家。
二是文艺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1月至6月,全市共开展“文化传递工程”惠民演出3566场次,各类公益演出100余场,濒危剧目(端工剧)免费演出104场次,惠及超过159万人。 。
三是文化遗产保护扎实开展。 昭通端工剧《采木画梁》和唱本《购溺器》荣获第三届云南省传统戏曲表演传承奖(金奖级)。
四是旅游投资持续增加。 今年上半年,昭通市推动出台农业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 承担全省红色旅游培训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总投资5.15亿元,红色旅游影响力逐步扩大。
五是宣传营销效果突出。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开展了“千账号联动”自媒体推广、“欢乐五一玩昭通”、“昭通夏日清凉行”等系列宣传活动,开展通过抖音、快手等线上直播,宣传昭通文化旅游走向“云端”,走进“指尖”。 “五一欢乐,欢乐昭通”在新浪微博上位居全市热搜榜第一,系列短视频话题累计超过5000万次。
六是文化旅游市场管理有力有序。 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8997人次,检查文化旅游企业2911家,办结案件17起,共受理投诉举报59件,办结率100%。
七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 昭通地处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大省会城市交汇处,拥有近2亿人次的潜在旅游客源市场。 近年来,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四位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十四五”末将实现“县县双高速公路”。 目前,微信、震雄已接入高铁。 渝昆高铁建设正在加紧推进。 已开通13条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的航线。 昭通独特的区位条件正在迅速转化为明显的旅游发展优势。
文化旅游工作亮点纷呈
一是着力培育业态。 昭通围绕“云川黔渝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发展定位,重点推进大山堡精品旅游环线、昭通古城保护修复、扎西会议会址红色旅游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金沙江高峡平湖旅游、精品酒店建设、农工结合示范村建设等“十大文化旅游工程”旅游、小草坝景区完善、铜锣坝景区创建、水府西部大峡谷5A级景区创建获批。 点上的突破,会带来整体上的提升。 今年以来,昭通市以昭通古城为中心,对古城内的广东会馆、文庙、陕西会馆、李耀廷家庙、池家大院等进行保护修缮,重点修复“八大古城”。昭阳风景名胜区”,打造云川黔中心城市文化旅游产业。 完善旅游集散功能,引导昭通及周边地区老字号或特色老店聚集,加强购物、餐饮等服务,推动城市休闲商务区和旅游综合体建设。重点培育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和暑期养生旅游等业态,带动全市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建农文旅融合示范点赋能乡村振兴,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地方美食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建设运营云中苗寨、游家湾、云中乐谷、范家八塘、大段岩、包包村、田园新村等7个示范点,并培育短途游、周末游、亲子体验游等新业态。
二是切实抓好质量提升。 2022年,昭通市将新增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1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和1个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3条线路入选“2022年云南新旅游”商务旅游线路”、C级旅游民宿9家。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考核总分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二。 优质旅游综合评价总分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四。 按照“市场化、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要求,引导小草坝景区、铜锣坝景区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云上玛南风景区、马术湿地风景区、大团岩3个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高品质酒店2家,中级酒店1家。 推进精品酒店建设。 项目启动,开工建设镇雄县雄府酒店; 昭通宾馆改扩建升级工程启动,纳入古城保护开发利用重点项目升级管理。 大观黄连河森林石屋半山酒店即将竣工,将于10月竣工运营。 推进高A级景区智能化建设。 协调开通尚未上线的六祖支景区4条高清监控线路,逐步推动4个新评定的高A级旅游景区视频交通监控线路的推送。 推进绿化、风景区建设。 2023年,计划在23个绿化点种植树木13331棵。 目前已植树8897棵,完成率66.7%。 下一步,昭通市将重点推进大山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设,谋划世界级风景名胜区,推进昭通古城保护项目建设,加快千清池农耕等重点项目规划文化园区及沙友河流域农业文旅一体化示范点。 建设,为创建A级景区奠定基础。 鼓励黄连河、山海关、斗沙关等老景区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景区内配套设施,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坚决保护文化遗产。 文物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文物工作会议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专题会议。 市人大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情况专项检查,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政府文物保护工作,有力推动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工作长征民族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 文物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 检查整改安全隐患265项。 为市级以上文保单位配备了灭火设备。 对长坝红二、六军乌蒙迂回作战司令部旧址等20余处文物古迹进行了修缮加固。 开展朱棣古城遗址、梁堆墓葬考古发掘,推进“三电站”库区文物重建,对中心城市40处建设规划用地进行文物预审,确定1043个文物坐标点、109处文物“两条线”纳入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有效开展,端弓戏、四筒鼓舞列入第五批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代表名录。 组织申报第二批51件省级革命文物。 实施苗戏、灯戏复兴行动,第五批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8个,11个项目入选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念品”,6个“小而特”文化遗产中心得到支持和建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保护规划》已编制完成。 规划项目38个,已开工18个;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前期建设已启动,已完成项目1258个。开展文物古迹信息调查,规划上报储备项目12个。 各国博物馆(纪念馆)累计接待观众178350人次、810支队伍,提供讲解服务692次。
四是实施文化旅游推介。 夯实基础,练好文化旅游推广基本功。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发展的新要求,制作全市旅游指南图、宣传单张、宣传册、景点解说、“印象昭通”文旅形象宣传片、景区VR 、手机铃声,创作了一批歌曲 昭通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昭通歌曲等渠道全面推广。 加强对外宣传形象。 强化“昭通文旅”抖音号和公众号,借助昭通市媒体宣传矩阵和省文化和旅游厅宣传屏平台,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和渠道、互动话题等促销营销。 主题宣传营销围绕“有一种生活叫云南·遇见昭通”结合“吃、住、行、购、娱”,组织新闻发布和宣传,推出第三届云南·永山《乌蒙金沙·好》水果·天然水果”枇杷结合节庆文化旅游节、巧家县湖滨旅游开发蒙谷滑翔伞活动、温泉嘉年华、啤酒音乐美食节等120余项活动,让更多游客体验,在活动中品味、认识昭通。 暑期清凉游推广营销成效显着。 抓住昭通独特的区位和气候优势,昭阳、鲁甸、大关、宜良四县联合对昭通开展暑假策划和营销,打造避暑胜地,并通过强内容、渠道拓展、运维等方式完善避暑胜地。 昭通文旅品牌影响力为:“乌蒙清凉,秋游纷至”。 据不完全统计,在昭通停留1个月以上的游客已超过10万人次,其中包括探亲访友、短期旅游、流动暑假游客等。 参观总人数超过100万人次。 借助大型旅游专题展览,促进宣传营销。 用好省文化和旅游厅提供的宣传营销平台,积极组织全市旅游相关企业和旅游景区参加在主要旅游客源市场等举办的国际知名大型旅游营销活动上海、广州、江苏、浙江、四川、重庆、昆明等地,着力营销昭通文化旅游整体形象。
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
昭通位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处。 自古以来就是出滇川的重要通道和中原与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 被誉为“西蜀咽喉、滇南钥匙”。 古代云南文化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融合,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朱提文化”。 这里最低海拔267米,最高海拔4041米。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山川大峡谷自然景观,形成了一幅雄、险、奇、秀的美丽画卷。 昭通四季可玩、可赏、可尝,春有花、夏有风、秋有果、冬有汤。
一是昭通旅游资源丰富。 昭通旅游资源禀赋高、类型多样。 全国74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就有58种。 昭通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5个。 。 大山包、金沙江、梅酒河源头、国家森林公园铜锣坝、西部大峡谷温泉、“世界天麻原产地”小草坝、马南高山牧场等世界级旅游资源。 云上草原、“交通博物馆”豆沙关、“瀑布之乡”黄连河等美景,还有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世界第四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和全国第五大水电站水电站 向家坝水电站 巨型水电站相继建成投产,创造出独特的500公里高峡平湖景观,令人震撼、醉人。
其次,昭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自秦代开辟“乌池道”、汉代修筑“南一路”以来,昭通一直是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也是早期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朱提县,迄今已有2150多年的历史。 被誉为“天下奇珍”的汉代铭文孟小举、“上古遗物、天下奇迹”的僰人悬棺,以及“上古遗物、天下奇迹”的马蹄印,至今仍清晰可见。五尺路”,昭通朱提银,享誉千年。 “会馆之都”昭通古城,无不彰显着昭通辉煌的历史文化。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昭通,在威信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丰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抗日名将罗丙辉和爱国将领龙云、鹿晗、曾泽生等杰出人物,使昭通形成了崇尚文教的优良传统,孕育了针对人们热议的“昭通作家群体”和“昭通文学现象”,2020年,中华文学基金会授予昭通市“文学之乡”称号。同时,昭通又是一个典型的散居民族地区,有45个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其中有23个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居住,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淳朴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学气息,形成了昭通独特的风味。
三是昭通的食品、小吃独具特色。 世间的烟花,最能抚慰凡人的心灵。 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昭通商贾云集,商队从四面八方涌来。 世界各地的美食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昭通饮食文化,既具有川菜、贵州菜、云南菜的精髓,又独具特色、兼容并蓄。 ,平静的当地美食。 最具代表性的是昭通的小肉串,以其独特的鲜、香、嫩、烟熏味征服了广大食客。 近年来,小肉串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从养殖到餐桌的产业链。 截至目前,昭通小肉串烧烤店约7000家,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昭通酱、牛肉干巴、天麻宴、高原生态烤全羊、延津乌鸡、麦芽糖、“八碗”等美食数不胜数,让人回味无穷。 昭通苹果、鲁甸樱桃、永善枇杷、绥江红李等高原生态水果绿色环保、美味健康。
四是昭通气候舒适。 昭通平均海拔1950米,年平均气温11.6℃。 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 素有“秋城昭通”之称,荣获“中国避暑度假城市50强”、“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首批国家级休闲度假胜地”等称号。 “十三五”以来,昭通先后实施“交通先行”、“交通强市”等战略,为广大游客创造了便捷的交通和“想走就走、来就来”的良好旅游体验。随时随地”,来昭通避暑放松。 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休闲、放松。 2023年1月至8月,昭通共接待游客3700万人次。 其中,前往昭通避暑的游客已突破100万人次,在昭通停留1个多月的游客已突破10万人次。
当前,昭通正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交通强国、城乡一体化、生态优先、人才支撑“六大战略”,着力做好“产业、打造“文明、新时代“印象昭通”,以“诚信、宽容、友善、朴素、勤劳”六大良好风尚为基础,大力实施三年行动昭通以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健康美丽之城、文明之城、智慧之城、幸福之城。水乡、风光、美食、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邀您体验云南生活!
来源 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
佟文文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