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在山东省聊城市落幕
山东德州推动黄河文化遗产进校园
7月1日,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在山东聊城落下帷幕。活动期间,来自黄河沿岸各省的30余个戏剧团体为山东、山东两省的观众奉献了一场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盛宴。“第五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让我大饱眼福,不用离开家乡就能看到黄河沿岸独特的人文风光,过瘾极了。”山东聊城退休教师周春伟说。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山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几年来,山东紧紧围绕黄河文化主题,充分利用舞台艺术、艺术创作、文化遗产展览等方式,加大文化的传播推广力度,彰显黄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同时,山东注重发展黄河文化和旅游产业,注重发挥大项目、大景区的带动作用,完善项目规划储备、融资推进、要素保障等工作机制,形成了“建成一批、开工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发展态势。
创新传统讲故事的方法
数百年来,由于黄河泛滥频繁,山东黄河滩区居民的生存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为彻底解决滩区人民的防洪和住房问题,山东于2017年8月全面启动黄河滩区移民安置工程,总投资260亿元。
山东鲁剧院打造的鲁剧《一号村戏》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该剧讲述了土生土长的鲁西南滩区副县长梁满仓,退休后被委以“黄河滩区搬迁工程县级指挥长”重任,带领群众克服重重困难,建成大型村戏的故事。“鲁剧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也是观众基础非常广泛的地方剧种。”山东鲁剧院党委书记、院长孙香兰说,近年来,山东鲁剧院以弘扬黄河文化为契机,加强精品创作和剧目素材编撰,围绕新时代黄河两岸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地方戏舞台上唱响“黄河新歌”。
黄河文化一直是山东文艺创作的重点题材之一。近年来,山东宣传文化旅游阵地深度挖掘黄河丰厚的文化资源,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组织创作了写黄河的全景传记文学《黄河传》、反映我省黄河滩区居民奔小康故事的电影《高家台》、纪录片《大河的日日夜夜》、报告文学《住在黄河滩上——黄河滩区脱贫攻坚搬迁全景记录》、歌颂黄河文化的大型交响歌曲《黄河汇海》、歌曲《黄河永流千里》等一批精品作品。
创新故事讲述方式,让黄河文化的传承弘扬更加落地,是山东文旅系统多年来不断探索的方向。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雷介绍,在美术创作方面,山东组织全省著名书画家赴黄河写生写生,举办“黄河汇海·山东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展”“大河奔腾·黄河九省会城市画院联盟优秀作品联展”等系列展览,全面展示黄河文化主题美术创作新成果。在文化遗产展览方面,策划举办“黄河流域大河与史前陶器展”等文物展,传播黄河文化,用心用情讲好黄河故事。
瞄准文化传承发展新趋势
如今在德州市,黄河文化主题旅游越来越受到当地民众的青睐。
德州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余继军告诉记者,受疫情防控形势影响,当地旅游市场正在稳步复苏。特别是在当地旅游市场,德州市文旅局紧紧围绕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黄河文化的关注,开发黑陶、剪纸、红绿彩等非遗项目和文创产品,让黄河文化创意走向全国各地。打造董子书院、董子文化街、黑陶产业园等黄河文化教育基地和文创产业园,把黄河文化元素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此外,德州市还加快整合黄河号子、捣鼓调、绣球灯舞、一钩曲艺等黄河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举办黄河民俗展演、黄河产品展销、黄河民歌演唱等活动,打造黄河文化特色名片。
山东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世界遗产4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处——“济南泉城文化景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18项,A级旅游景区622处。泰山、曲阜“三孔”、“天下第一泉”蜚声海内外。黄河入海口“黄蓝交汇”奇观、黄河三角洲新型湿地、野生鸟类等丰富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山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优势。
为积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山东高度重视遗产保护,守住黄河文化之根。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摆上突出位置,细化实施方案,完善推进措施,努力使保护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实效化。文物保护方面,实施了定陶汉墓、济南明府城等一批重大文物保护项目,开展了焦家遗址、铁门关遗址等考古发掘。推进黄河干支流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对东平湖三河六岸、济南百里黄河遗产带、河口盐业遗址群等重点区域实施集中连片保护。
近年来,山东加大黄河流域革命文物保护力度,对刘邓军渡黄指挥部旧址、阳山战地医院旧址、王文抗战遗址等进行了修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尧传说”“泰山传说”“祭孔大典”等涉及中华文明文化起源的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究保护,推进龙山、曹州、泰山、邹鲁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开展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评选,成立“黄河流域传统工艺振兴城市社区”,推进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合作。
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重点项目是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力量。近年来,山东重点建设了200多个、总投资5700亿元的黄河文化旅游带重点项目库。山东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推动文化”,丰富黄河沿岸文化旅游产品供给,着力打造儒学研学游、黄河记忆怀旧游等七条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山东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智慧黄河”“数字黄河”工程建设。
盛夏,走进春城济南北黄河区域,随处可见彰显黄河文化元素的建筑。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志良介绍,当前济南正创新壮大沿黄文化旅游产业,突出项目支撑,在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一批公共文化博物馆及设施,加快建设明水古城、鼎泰路文化旅游城、大众数字文创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精心开展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展示工作,打造济南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窗口。
打造好黄河文化旅游带,需要有好的硬件和软件服务支撑。2021年以来,山东省文化旅游厅会同有关部门完善黄河干线旅游交通设施,推进黄河堤防旅游公路建设,打造高标准、时尚、特色鲜明的景观路。加强沿黄村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统一设计制作旅游标识。制定黄河沿线自驾营地建设标准,结合沿线旅游景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乡村旅游等特色,规划建设综合旅游服务站。“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化旅游平台于2021年上线,黄河沿线重点景区全部实现联网。山东省文化旅游厅提出,要不断提升平台运行效率,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提高沿黄旅游便捷度。
据了解,今年山东计划重点组织实施发掘保护、研究解读、文旅融合、数字化提升、传播传播、环境支撑六大工程,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打造黄河文化符号,打造《黄河入海》大型演艺品牌,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体验区,推动齐鲁文化走向世界。(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