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马鬃苗族芦笙舞(市级非遗)舞

苗族芦笙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芦笙舞是苗族唯一的舞蹈,无论悲喜聚会,都要跳芦笙舞,吹笙。主要有自娱、比赛、祭祀三种类型。跳芦笙舞的人为主舞者,其他人为伴舞者。一般分为笙伴舞、笙领舞和笙自舞。芦笙民间音乐的曲调很多,可分为悲调和喜调两大类,悲调有丧葬牌、道教牌、牛鬼牌等,喜调有喜聚牌、寿诞牌等。苗族芦笙舞步法复杂,大致分为三大类五种类型。芦​​笙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马曼苗族无论悲喜聚会,都要跳芦笙舞。 主要分布在马鬃苗族乡中岭村、中岗村、龙台村3个少数民族村寨。

情侣舞蹈动作_情侣舞蹈_旅游情侣舞

情侣舞蹈_旅游情侣舞_情侣舞蹈动作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已有少数苗族迁入桐梓马鬃,明代,苗族开始大批迁入。马鬃苗族芦笙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苗族的艺术财富。《桐梓县志》记载:马鬃苗族部落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因马鬃山地高、地僻,可躲避兵马,苗族由四川浠水等地迁入,解放后,苗族人口迅速增加,建为苗族乡,聪明的苗族不断丰富和发展芦笙的内容,并使其与外地先进文化深度融合,使古老的芦笙舞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一是艺术价值。芦笙舞动作优美灵活,节奏欢快明快,变化多端,从曲艺到舞蹈,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形态,富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对民间民族舞蹈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二是经济价值。芦笙舞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通过芦笙舞吸引游客体验舞蹈,出租服饰,会给村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马鬃苗族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是推动民族文化进校园,二是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2016年,马鬃苗族乡青年农民杨勇创办“桐梓县马鬃苗族乡苗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带领艺术团编排《欢乐苗家》等20多场苗族芦笙歌舞节目,多次参加省、市、县文艺演出,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多次获奖,苗族芦笙舞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情侣舞蹈_旅游情侣舞_情侣舞蹈动作

情侣舞蹈动作_情侣舞蹈_旅游情侣舞

苗族芦笙舞(应用地区:绥阳县)

情侣舞蹈动作_旅游情侣舞_情侣舞蹈

尖山苗族芦笙舞以“跳、跺脚、踮脚、矮步、拖步、小鸡抢食、蜻蜓摸水、老牛挠痒、狗捶、过花、龙摇尾、鹰展翅、苍蝇揉脚、勾手、“芦笙舞、纺织舞、采花舞、梭子舞、脚摆舞”等步法为基本节奏组成,融入“肩倒立、头倒立、前滚后滚、头旋钻入地”等特技和高难度动作,边吹芦笙边表演。整个表演过程中,手和嘴始终不离开芦笙,表演连续不断,芦笙不断吹奏,舞者踩着芦笙的节奏和意念,一气呵成。可双人表演,也可集体表演。 “哥哥的芦笛声一响,姐​​姐的脚就痒痒的。”在苗族家庭里,芦笛和舞蹈是分不开的。只要芦笛声一响,男女老少都会跳起来跳舞。一男一女围着一起跳,互相产生了感情,产生了好感,相爱了,相爱后就把他们带回家里,从一男一女跳成了一对情侣、一对夫妻。因此,勾子舞又叫情侣勾子舞、夫妻勾子舞。在花舞时,男子弹奏芦笛,女子与之共舞,边弹边舞,因此,勾子舞又叫花舞、勾子舞。是苗族人民在外出旅游、爬山、聚会时表演的一种特殊舞蹈,是苗族男女之间交流、传递爱情的一种特殊方式。 尖山苗族芦笙舞由芦笙地技舞、花舞、芦笙钩舞等组成,是苗族舞蹈中的一种特色舞蹈。

情侣舞蹈_旅游情侣舞_情侣舞蹈动作

尖山苗寨位于绥阳县吉坝镇芙蓉河畔,海拔1300多米,这里居住着以白苗为主的苗族人民。

情侣舞蹈动作_情侣舞蹈_旅游情侣舞

尖山苗族世代居住在山间,以耕作和狩猎为生,狩猎时常与野兽搏斗,形成了舞蹈的雏形。后来在苗家祭祀、登山等活动中,夹杂了芦笙伴奏、杂技动作、地滚表演等,在“勾脚”的基础上,还融入了“杂技”、“滚”的元素,丰富了人们对芦笙舞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将高难度的芦笙舞蹈技巧集中展现,体现了苗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苗族人民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拼搏、创造、创新的精神。

尖山苗族芦笙舞形成、传承、发展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并一直流传至今。它反映了尖山苗族同胞在生产生活中的情感世界和与自然顽强抗争的精神。芦笙舞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情侣舞蹈动作_情侣舞蹈_旅游情侣舞

苗族芦笙舞(报名地区:仁怀市)

情侣舞蹈_情侣舞蹈动作_旅游情侣舞

苗族芦笙舞,苗语称“酒鬼”,又称“踩芦笙”、“踩歌厅”等,是一种边吹“芦笙”边舞蹈,主要特点是下肢(包括臀部、膝盖、脚踝等)的灵活舞动,以芦笙为伴奏、自我宣传而得名的传统民间舞蹈。

苗族芦笙舞常见的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是自娱性芦笙舞,这种类型最受群众欢迎,由于对舞者的年龄、性别没有限制,所以参加者很多,通常在草坪、河堤或山坡空地上表演;第二种是表演性芦笙舞,通常以竞技性集体比赛形式进行,以吹奏的管乐较多、舞蹈时间较长、声音和谐优美、动作步法丰富为胜,个人比赛则以动作节奏的变化、快慢力度的大小,或完成高难度动作的能力而定;第三种是祭祀性芦笙舞,通常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舞者多为中老年人,所吹的大芦笙长三尺至十余尺。过去只在“食脏”(杀牛祭祖)时才跳这种芦笙舞。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动作沉稳、缓慢。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现在苗族很少举行这种原始的宗教祭祖活动。因此,这种舞蹈现在已经不多了;最后一类是礼仪性的芦笙舞。礼仪性的芦笙舞因活动不同,活动形式和特点也不同。凡是喜庆的事件如男女结婚、新房落成等,都以跳跃、轻快的动作为特点,气氛热烈喜庆。很多舞者也在厅堂里跳舞,表示祝贺。在丧葬仪式中,芦笙舞的主要作用是安慰死者家属,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在这样的场合,除进棺仪式时跨棺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都沉稳、有节制。仁怀市苗族芦笙舞就属于这一类型。

仁怀市苗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后山乡、藏龙街道、鲁班街道、溪头镇等地苗族群众中。

芦笙舞活动的历史,历代文献已有不少记载,从出土的西汉青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明清以来,芦笙舞在文献和志书中更为广泛见​​闻。明代倪仁《南诏夜市》就有“每逢孟年,男子舞月,男子吹芦笙,女子唱铃铛,并肩而舞,终日不倦”的记载。可见芦笙舞早已成为苗族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流行一时。

苗族芦笙舞原始、古朴、大气,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价值。

目前仁怀市苗族芦笙舞传承较好的只有后山乡,鲁班街道陶家寨村人口较少,且都是分散居住,芦笙舞传承面临年轻人外出打工、后继无人的局面,加上经济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越来越不受年轻人重视,老一辈的技艺缺少相关扶持和资金,导致传承中断。

芦笙舞是时代赐予苗族人民的一份礼物,欢迎给我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