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鉴智库周鸣岐:“十三五”与“十四五”规划的新重点
1. “十三五”与“十四五”规划重点变化
“十三五”规划当时提出我国旅游业发展要实现四大目标,一是旅游经济平稳增长,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高,三是人民群众满意度提高,四是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规划目标中前两个对旅游业各项经济指标都有明确的数值要求,城乡居民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总投资达到2万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达到12%以上。可见当时主要着眼点是在经济领域。
“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可以概括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疫情防控基础更加牢固,入境出境旅游有序推进,旅游产业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旅游创新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在表述上没有具体的数据指标要求。
对比之下可以发现,由于“十四五”期间疫情冲击巨大,单纯追求“量”已不可能,更需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注重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链质量发展,逐步恢复移民和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2.文化和旅游融合成为“十四五”规划新重点
作为重要的政治和政策导向标志,2018年文化和旅游正式融合发展也被放在了今年“十四五”规划“基本方针”的首位(国内官方文件的排名很讲究),他表达要“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旅游推动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让旅游成为人们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推动旅游产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随着近年来“国潮”文化创意的兴起,越来越多综合性文旅项目和业态得到培育发展,在政策引导的支持下,相信未来会成为疫情期间的行业趋势,甚至会出现新的独角兽、上市公司。
3.对旅游产品供给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规划提出“培育世界一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这一提法是继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一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之后提出的。2019年远景目标纲要则将这一目标明确为国家意志。
规划特别重视度假,提出“打造核心度假产品和优质演艺项目,发展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丰富夜间文旅产品”,并在“第七栏美好生活度假休闲工程”中,分为“建设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国家级旅游胜地”、“建设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及街区”等三个章节进行了专门详细描述。
度假是旅游业的老生常谈,但由于过去长期依赖“门票经济”,大量景区躺着也能赚钱,所以国内旅游一直都是单纯的观光为绝对主流的旅游形式。然而疫情之后,客流大幅下降,从各种官方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来看,2020年、2021年总客流基本都下降了40-50%,对旅游收入和利润的影响更是严重。再加上2018年之后,国家不断出台并每年加码“降低国有景区门票费”的政策,那么以大客流为基础的“人头费”模式将难以为继,景区转型向提升客单价方向的度假型发展将是传统景区的必经之路。
规划机遇挑战部分第一条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业面临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旅游消费需求将由低水平向高质量、多样化转变,由以观光游览为主向兼顾观光和休闲度假转变。”
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内一些上市旅游公司已经有了相对成功的案例,比如复星旅文旗下的三亚亚特兰蒂斯,在疫情期间实现了逆势增长,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大幅超过疫情前的增速,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如下表所示)
疫情期间另一个同样表现亮眼的度假村项目是已私有化退市的开元酒店旗下的开元森泊。2022年1月12日的一场行业会议上,开元集团创始人陈妙林先生表示,旗下400多家酒店中,仅有两家生活天堂酒店(分别是杭州湘湖和德清的开元森泊),其余400多家酒店均实现盈利,其余酒店全部亏损。
同样,在包括头部景区在内的上市公司中(包括但不限于如“黄山旅游”、“峨眉山A”、“张家界”、“九华旅游”、“曲江文旅”、“长白山”等),谁能在这个关键时期成功转型,谁就能安然度过疫情,并获得更大的业绩前景空间。
延伸阅读: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政策:
2018年6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8]951号),要求各地区确保在2018年9月底前,降低票价较高的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取得明显成效。这份文件主要针对的是“重点国有景区”,也就是各类国家级称号或5A级的国有景区,但同时也提出下一步“积极推动4A级及以下国有景区降价”。
2019年3月14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印发《关于继续深入推进重点国有景区降低门票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333号),要求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降价,并加强配套服务价格监管,确保降价取得实效。该文件不仅要求对所有实行政府价格管理的5A级、4A级景区进行门票成本、价格评估调整情况的督查,还要求对垄断性较强的交通工具、缆车、游船、停车等服务进行价格监管。
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文件中第一项主要任务第一部分提出:“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价格降低。各地可制定实施景区门票免收、淡季景区免费入园、演出门票优惠等政策。”
2020年7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持续推进和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20〕568号),文件要求:继续推进景区门票降价,不断完善门票价格形成机制,着力规范景区价格行为,切实落实门票减免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并要求各省级价格主管部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下一步重点任务和时间节点,细化分工,层层压实责任。
2021年9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开展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回头看”工作的通知》(发改办价格〔2021〕701号),文件要求,完善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对景区门票价格是否有效降低、景区配套服务价格是否合理、景区价格行为是否规范、门票降价政策是否落实到位等进行“回头看”。
从以上政策可以看出,政策延续性强,覆盖面越来越广,力度越来越强。
4. 文旅融合,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
规划提出“打造一批国家级、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以“拓展大众旅游消费体系”为重点,还以大量篇幅提及“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可以想象,在政策的引导下,未来中国文旅商家入驻城市的情况会越来越普遍。这类兼具文旅特色的城市更新项目,不同于以往单纯的建筑层面更新改造,需要更多专业化的投入才能实现。
5. 出入境及免税展望
疫情对旅游业影响最大的是出入境领域,很多百亿级企业营收和估值大幅缩水(典型如“凯撒旅游”、“优信旅游”等上市公司),大量员工失业。在“十四五”规划第九条“完善开放型旅游合作体系”中,对未来出入境政策进行了阐述,即“分步有序推进入境旅游”和“稳步发展出境旅游”。
文件指出,“要把旅游形象纳入国家对外宣传”,“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构建健康安全有序的中外人员交往秩序。适时开展入境旅游促进行动,出台入境旅游发展扶持政策,培养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多语种导游人员,丰富提升国家旅游形象,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
从这些言辞来看,预计未来入境旅游将会开放。
从出境游来看,“推动出境游、国内游、入境游协同发展”和“在国际人员往来恢复正常的前提下,旅游企业组织出境旅游要严格遵守国家疫情防控规定”。换言之,在国际旅行恢复正常的前提下,出境游或将“稳步”放开。相比措辞更为积极的入境游,可能仍存在一些观望因素,但未来仍有望放开。
对于国内免税行业(典型如“中免”)而言,目前的快速增长其实是基于不能出境的疫情影响,当未来出境游逐步开放时,或将对相关上市公司的业绩预期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