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433”发展战略助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近年来,陇南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抢抓美丽新乡村建设机遇,整合资源,探索创新,实施乡村景区建设。 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启动以来,通过示范带动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还提高了农民就业率,有效变“山水”为“产业”,“美化”为“生产力”——
8月15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陇南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 一时间,乡村旅游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陇南位于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 生物资源汇集,是一条生态完善的绿色走廊。 曾被李四光誉为“复合宝区”。 此外,陇南悠久的文化历史、多样的自然风光、奇山秀水、多元的文化、民俗风情,共同构成了陇南独特的底蕴,造就了陇南独特的旅游优势。
时间回到三年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在陇南观摩项目建设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既需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又需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在努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同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治理生态环境。”
“陇南的生态条件无疑是优质的。”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从这一认识出发,陇南市把快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发展战略。 市委三届七次(扩大)会议提出的“433”发展战略,确立了“把陇南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 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的发展道路。
围绕这一理念,陇南不断深化和细化绿色发展理念、路径、制度、保障。 近年来,陇南立足全市优良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深入实施“433”发展战略,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调整乡村旅游的出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大力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康养、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探索出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陇南抓住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契机,摒弃大拆大建的传统对接模式,坚持“多渠道进水、一处出水”。水龙头”和“各自煮一道菜,举办一场联合活动”。 采用“桌座”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力量,突破和弥补短板和制约,真正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景”变成“生产力”。
先进的绿色发展理念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山区人民实现了从翻山越岭、汗流浃背、砍树卖树,到现在坐在家门口卖风景、卖生态的华丽转身,从绿色发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金钱利益。
据统计,1-7月,全市接待乡村旅游人数369.2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
王丽娜是西河晚霞湖风景区香榭园农家乐的老板。 四年前,她发现晚霞湖风景区的发展越来越好,就和家人协商在晚霞湖旁边租了一套房子,开了一家农家乐。
“这两年,游客最多的地方都集中在妇女节前后。” 王丽娜说,这段时间,他们每天大约能接待十五六桌,最高的时候,每天能赚到4000元左右。
“现在看来,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是正确的。这几年,特别是乞巧女节期间,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我的农家乐基本住满了。” 王丽娜笑着说,现在高速公路通了,周末来的外国游客也多了。 相信她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陇南绿色发展的一张名片。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40个,国家乡村旅游示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 建成标准化农家乐旅馆505个,床位5020个。 有农家乐1130户,其中星级农家乐36家,带动就业9040人。
山清水秀,田园秀丽,处处是名胜古迹。 漫步陇南乡村,一排排白墙青瓦的房屋散落在红花绿树之中,与青山绿树相得益彰……相信眼前美丽的生态美景将会映入眼帘。成为陇南人民永远的财富。 财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