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让千年古镇底蕴更加深厚

□通讯员 杨本耀

近年来,大理市喜洲镇坚持“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和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山水可见之地,保存了居民怀旧生活的“中国白族风情第一镇”,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业进步。乡村文明,农民增收致富。 2018年,喜洲镇、周城村被列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

大理旅游特色项目_大理特色旅游产品_大理游玩项目

凸显人文特色,深化千年古镇底蕴。 2016年10月,喜洲镇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认定为首批中国特色小城镇之一。 喜洲镇抓住这一机遇,着力将自身定位为“中国第一白族风情小镇”。 努力发挥其民族文化浓厚、历史文化悠久、白族民俗保存完好的三大优势,利用白族民居的保护性来重点开发,按照“修复”的原则, “旧如初”,对现有110余处古民居、古庭院进行全面修缮改造,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同时,白族小镇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白族农耕文化体验项目(田园综合体)、白族风情体验项目、产业群项目、智慧旅游设施等13个项目加快建设。 特色小镇格局初现端倪,古镇焕发出新的生机。 2017年列入云南省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 2018年获得省财政支持奖励补贴1.5亿元; 2019年9月,被评为“云南省特色小镇”。

注重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基础更加坚实。 扎实推进全湖截污工程、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河道治理、全湖生态修复、水质改善和过度开发建设治理,不断提升“面貌”。 ”和喜洲的“气质”。 围绕农民反映强烈的垃圾、污水、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行动。 扎实推进“两污染”治理。 投资4344万元,完成喜洲古镇、周城地区截污治理系统排查及管网改造工程。 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投资810万元完成公厕建设27个,全镇行政村公厕覆盖率100%。 全面推进农村化粪池和“四集水”建设工程,新建化粪池9219个,完善管网2092户。 持续开展“三清”整治和路区环境整治。 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大理旅游特色项目_大理特色旅游产品_大理游玩项目

聚焦创新和提质,让转型发展更有动力。 统筹推进涉农改革试点,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3.4万亩,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1.37万亩。 加快推进文阁“空心村”改造试点,实现村集体经济组织营业收入194.2万元。 运用“旅游+”、“生态+”模式,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签订1.2万亩绿色生态种植合同,建设花雨牧场、海滨花卉园生态循环旅游农业产业基地。 发展水稻、油菜、樱桃等高附加值高原特色农产品生态种植,努力打造“洱海绿色食品品牌”。 以创建大理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蝴蝶泉公园成功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充分发挥浦镇扎染、兰墟扎染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绕三灵”、“插秧会”、“火把节”等民俗活动,举办“西米”文化艺术节和“民族团结进步日”文化活动,全镇文化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不少农民享受到了旅游,获得了更多增值收益。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达到16348元,接待国内外游客298万人次;2019年1月至8月,接待国内外游客220万人次。

突出组织领导,让基层党建基础更加光明。 认真实施“领头雁”工程,建设一支过硬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 围绕“抓工作”工程,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落实党员公开承诺、党员星级评榜、“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制度。 1+X”党员中心户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壮大农村党员队伍。 团队服务意识。 结合“一村一品”农业产业调整,开展经济作物管理、养殖技能培训等党员干部专题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会经营、会经营”,培养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田秀才”、“本土专家”。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文明村庄、生态文明村庄、生态文明家庭、文明校园、“星级文明户”评价表彰活动。 深入推进移风易俗行动,制定《村规民约》,弘扬文明乡风。 扎实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积极发挥“金花调解室”作用。 基层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信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