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第12次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举行
4月14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就关心的重大问题举行吹风会。 围绕“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主题,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负责同志介绍了相关情况。 青珏等六名委员现场提问,金华等四名委员从外地通过视频连线提问。 与部委同志进行互动交流。 为了更广泛、更深入地探讨这一话题,全国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专门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上设立了主题讨论组。 委员们进行了热烈讨论,近80名委员提出了200条意见和建议,为如何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凝聚共识。
增强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全面复工复产的紧迫感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COVID-19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了较大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受到严重冲击。 在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如何安全有序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复工复产,努力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成为委员会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成员。
雷迅(全国政协委员、空军研究院系统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清明节假期,黄山游人如织,我们不得不发布一系列公告将参观人数限制在20,000人以内。 门票在一个多小时内就被抢购一空。 这不仅表明了两个多月以来受疫情防控限制的人们对旅游的迫切需求,也表明旅游业逐步安全复工复产十分必要。 民族地区旅游业要抓住这个契机,落实精准政策。 建议各地在当前疫情防控要求的条件下,首先盘活本省区市场,减免优惠门票、推出消费券或提供免费旅游巴士,推动复工复产。尽快推动旅游业生产,带动经济复苏。
杨晓波(全国政协委员、民宗委副主任):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民族地区发展。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抓手,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力举措。 如果能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加大对旅游业特别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和旅游产品服务水平,不仅有利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适应未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 为提出更高要求创造条件。 民族地区往往地处偏远,各方面发展落后。 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旅游业特别是民族地区旅游业给予专项支持,便利引进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解决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企业小而散的问题。
张成达(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尽快恢复旅游产业链。 提供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和优惠,降低旅游业运营成本,增加收入,吸引更多游客。 自驾游是一大旅游项目,并且正在迅速恢复。 推广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自驾游,最大限度降低沿途成本,杜绝不合理、不规范的道路检查,打击黑恶势力,确保沿途安全。 对旅行社组团赴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提供优惠政策和支持。
保护第一,让世界和人民和谐相处
旅游业的特点是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直接和再生利用。 它与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有着密切的关系。 旅游业在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促进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影响了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 因此,多位委员强调,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按照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把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王树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山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是保护。 当前最重要的是对广大群众进行自然资源保护教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要坚持保护第一、有序开放、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则。 还要造福人民、造福民族地区,确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
霍学熙(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和经济建设的浪潮中,旅游产业特别是生态旅游业——旅游业蓬勃发展。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少数民族地区山地、草原、森林、湿地等旅游资源丰富且独特,但生态环境普遍脆弱。 公共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游客涌入对生态环境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 因此,立足国家层面、与全国各地生态功能区建设相配套的民族地区旅游规划应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何迎春(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副校长):西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园区试点机制,结合地质和动植物资源多样性特点,加大投入,严格建设规划和控制,本着不损害生态系统和大力保护当地资源多样性的原则,发展高端生态园区以自然观光、科学研究、教育为内涵的户外体验、科普研究等形式的旅游。
刘卓明(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海军中将军衔):任何发展都必须是可持续的最忌讳的是贸然闯入,抢尽好处。 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更是不胜枚举。 他们已经在那里存在并生活了数万年、数千年、数百年。 有的地方适度发展旅游业,可以实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 有些地方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有些地方不适合开发,要继续保持原生态,不要试图去打扰; 有些地方发展困难,需要综合考虑。 ,学会放弃。 发展旅游业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之一,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不要寄予太高的期望。 我们不能指望旅游业来承担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所有问题。
凌振国(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原副主任):要狠抓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区、旅游点安全建设,重点对一些著名城镇、古建筑、博物馆(机构)等,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留下的文物古迹,要加强安全监管措施和消防检查。 坚持严格的安全制度,对旅游区、旅游点特别是一些重要建筑设施和旅游线路的用电、火灾隐患进行定期、定期排查,包括洪水、泥石流、山体滑坡等隐患。 ,要有严格可行的预防方案。 对在旅游区、民族地区旅游点隐瞒重大事故或者隐瞒事故、回避重大问题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严惩不贷。
欣赏多彩民族文化,讲述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辽阔的领土是各族人民开发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族人民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族人民培育的。 显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往、融合,打造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在旅游发展中协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让公众既能领略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又能真正感受到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呢? 委员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李保平(全国政协委员、宁夏社会科学院社会法研究所所长):民族地区旅游的特殊性体现在民族文化上。 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是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挖掘利用民族文化,必须不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王文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的综合理念少数民族文化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 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合适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的语言文化符号。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文化的传统符号是历史形成的、深入人心、为中华民族所接受的符号。 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符号。
杜明彦(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副市长):民族文化要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来传承、保护、发展。 首先要尊重民族文化,尊重民族情感,尊重各族人民的优良品质,尊重少数民族与自然共存的生产生活方式。 国家要制定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特别是文化保护措施。 建议制定少数民族村落保护规划,建立村落博物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研究旅游基地,以研究和非物质传承为重点,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体验式、追溯式、记忆式旅游。继承作为内容。 旅游形式。
图登·克珠(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大学教授):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要以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 旅游的目的是体验风土人情、游览自然景观,但最终目的是为游客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些东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少数民族地区为共和国的强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许多优秀的各族儿女把青春和生命留在了边疆地区和落后的少数民族山区。 民族地区爱国旅游资源和物资丰富,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极致体验,凝聚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感情。
王建明(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矿局党委书记、局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要讲好历史文化故事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 讲述各民族交流、交流、融合以及你我如何融入的故事。 你的故事; 讲述家园、自然、地质和地球的故事。
宋和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传媒集团总编辑、中国文化报社总编辑):在发展民族地区旅游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民族特色,更强调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共性。 山河相距遥远,但相同的是中国! 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人文资源的整体梳理,通过各级多种渠道向国内外宣传推介,从国家立场和国际视野讲好山水人文故事。 要注重让游客自然感受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消除贫困的过程和发展进步的成就。
钟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域特色文化旅游,整合沿边民族旅游资源培育民族村寨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农业旅游等边境地区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同时,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民族地区人文历史研究的投入,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经济社会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将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传承民族文化,营造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氛围。 “丝绸之路”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补短板打造民族地区旅游“金品牌”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优势在于特色突出,包括民族特色、民俗风情、地域特色、资源特色等,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但委员们一致认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还存在资金支持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产品质量不高等十分突出的短板。 亟待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
梁英华(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盐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作为分管基层旅游业的副县长,我有3个期望:一是希望国家能够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比如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对旅游企业的支持; 二是加大旅游宣传力度,让旅游成为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方式。 三是加大民族地区旅游人才培训力度,让旅游工作者了解旅游,成为推动旅游业的专家,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少走弯路。
晓敏(全国政协委员、民宗委原副主任):大众旅游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将进入重投入新时代、大建设、大整合、大营销、大产业。 进入标准化、市场化、法制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建议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谋划和引领约束功能,努力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科学制定民族地区“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特色优势和遗产保护,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努力打造民族地区旅游黄金品牌。 积极开发特色化、差异化、多元化旅游产品,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盲目开发、简单复制和低水平同质竞争,用好有限资源,做到不浪费、不折腾。
达扎嘎让·托布坦·拉什江措(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家佛教协会会长):建议国家制定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 一是出台政策支持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旅游要素,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后劲。 二是出台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生态旅游、旅游养生旅游、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增强民族地区自主发展能力。 三是出台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促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是出台鼓励高端旅游产业人才的政策,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五是出台支持民族地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加快创建国家市州全域旅游示范区。 六是支持民族地区运用民族区域自治立法资源制定法律,保障民族地区走生态发展道路。
怀利民(全国政协委员、海军学院特勤研究所研究员):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首先要更加注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提高地域吸引力,打造具有特殊地理环境特征的独特民族服饰、语言文字、特色食品、旅游产品。 二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做好以点带线的规划,提高线路旅游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三是加大对特别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宣传和政策支持,吸引投资和游客。 四是与旅游发达地区采取对口帮扶措施,学习发达地区经验,培养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管理人才。 五是加大互联网数字旅游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发民族地区特色旅游网站、推出特色景点等,既可以应对疫情影响,又可以为民族地区积累资源。疫情后的实体旅游。
王宇(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建议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机场及配套设施建设。 “发展经济,交通先行”。 我国民族地区普遍位于地形复杂的山区。 公路、铁路建设成本较高,高铁成本更高。 机场是最经济、投资回报率最高的选择。 据航空研究机构测算,建设一条3公里高铁的投资即可建设一座机场。 机场的建立相当于与世界的人流、物流相连通。 同时,我们将积极运用政策工具,吸引优质航空旅游企业入驻。比如,旅游发展基金和地方政府将在一定期限内,对积极开辟少数民族地区航线的航空公司给予航线补贴。一定时期内,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宝贵的旅游消费。 对积极设计旅游线路、招收游客的旅行社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