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行业复苏势头强劲
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充足。 “五一”假期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5月19日中国旅游日”主题月活动,推出各项文化和旅游公益举措,惠及人民群众。 开展以“春暖花开我要旅行”为主题的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周活动,满足大家节日期间的多层次消费需求。 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继续免费向公众开放,积极探索新型文化空间打造,开展沉浸式体验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全国共举办广场舞、群众歌舞、“乡村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约4.75万场次,参与人数约1.66亿人次。 全国1.28万个A级旅游景区正常开放,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86%。 除北方部分省份因季节原因外,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景点均已尽可能开放。 全国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1万场次,票房收入15.19亿元,观众约865.49万人次。 各地也加大了度假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北京举办首届博物馆活动月、广东举办166项重点文旅活动、贵州黔南州荔波张江风景区推出“民族服饰+山水”创意展、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人民总理周恩来”展览,山西太原、晋中联合发布“锦绣太原乡村晋中”六大主题12条精品旅游线路,浙江自然博物馆杭州分馆推出“直播科普剧本巡演”山海秘境”。
惠民举措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 结合“5月19中国旅游日”主题月度活动,各地陆续推出一系列文旅惠民活动,落实景区门票减免优惠、发放文旅消费等措施优惠券。 江苏推出“苏信消费·夏日夜生活”夏季购物节活动,发放1.7亿元消费券惠民和55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 重庆举办第八届重庆文旅惠民消费季,联合平台推出文旅消费券。 同时,各地积极打造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山东省淄博推出烧烤专列、免费停车等优惠措施吸引游客。 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采取提前开园、夜间定期开放长城等措施,应对客流高峰。 福建武夷山在各景区增派人员做好秩序,加强观光车调度和管理,优化游客出行体验。 苏州、郑州、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热门城市也大显身手,引入当地市民过桥、充电桩办理登机手续、延迟轨道交通关闭时间、行李寄存等方式留住游客。和志愿服务。 自助服务亭等温馨服务让游客充分体验假日旅行的美好。
文化与旅游融合更加明显。 “五一”假期期间,文化博物馆展览、文艺演出、民族风情等成为旅游新趋势。 “旅游+演艺”、“旅游+观展”、“旅游+参观博物馆”等受到市场青睐,各地相继推出观展形式。 社交、传统服饰、篝火泡茶、音乐聚会等活动以及音乐会、音乐节附近的酒店预订量同比增加,旅游对周边消费场景的溢出效应日益增强明显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敦煌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持续受到青睐。 烟台迷笛音乐节、北京草莓音乐节门票基本售空。 丽江举办简约度假生活节,打造“音乐+文旅+生活方式”新模式。 武夷山推出了闽越王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探秘线等10条精品旅游线路。 哈尔滨极地公园吸引了1000多名小学生参加沉浸式海洋课堂。 有成都沉浸式大熊猫志愿者科考体验、三星堆考古研究、川剧变脸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青岛海洋军事展览馆爱国主义研究、天津海洋博物馆科普研究、西溪湿地农业研究等丰富多彩的项目。
省际中长期旅游、周边旅游和热点景区高位运行。 “五一”假期,全国旅游出游人次超过2019年同期,出行距离和消费活跃度创历史新高,游客出行半径和目的地休闲半径双双提升,跨界旅游火爆本市及跨省300公里以上出行大幅增长。 。 北京、杭州、大理、厦门等国内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依然受欢迎。 重庆、长沙、淄博等网红城市,以及长兴、仙居等小众目的地备受关注。 合家欢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受青睐。 数据监测,4月28日18:00至5月3日6:00,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群夜间客流量7768.6万人次,每个集群平均每晚6.39万人次,即每晚接待旅客7768.6万人次,与2022年同期相比增长114.5%。 其中,上海南京西路、南京秦淮河-夫子庙片区、泰安泰山秀城、长沙五一商务区、成都春熙路大慈坊、南宁三街两巷、西安城墙风景区等聚集地“五一”长假期间夜间累计客流量已突破100万人次。
(央视记者吴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