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发布(全文)
大运河全长3200多公里,历经2500多年。 它融合了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催生了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形态。 是我国文化旅游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和《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均提出,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 为加强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加快将大运河建设成为“承古开今的灿烂文化带”和“多彩旅游带”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联合发布《大运河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出台,给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质增效带来了新机遇,也为沿线省市进一步推动大运河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度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强调,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提出了未来国内发展的关键词——“高质量”。 此次《规划》的出台,紧扣“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引导大运河文旅融合从自由增长走向规范发展、从碎片化走向协同发展、从同质竞争走向创新发展,为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新时代大运河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合。
一、按照双效统一的原则,引领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稳健长远发展。
“双效合一”不仅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基石,也是激发大运河文化活力、重塑大运河文化时代风貌的重要前提,繁荣大运河文化生态。 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必须始终遵循“双效统一”的原则。 《方案》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大运河沿线文化与旅游全方位、深层次、广域融合。 特别是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要贯彻“共同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强调保护优先和合理利用并举,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一是以保护大运河文化为前提,依法保护。 依法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岸线生态功能维护,促进遗产资源合理适度利用,进而促进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以重点项目为引擎,推动大运河文旅融合落到实处
目前,大运河沿线地区主要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发旅游产品。 类型单一,内涵探索不足,体验性、互动性、科技感不足。 低水平、同质化发展现象依然存在。 文旅融合推出以来,在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两张皮、落地难”的困境。 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和理念上,更要体现在项目和产业上。 为打通大运河文旅融合“最后一公里”,《方案》重点围绕大运河文化艺术、文化遗产、文旅产业、文旅综合精品线路和系列品牌,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国家文化公园等。 大运河提出了12个重点工程和项目,为推动大运河沿线文化和旅游融合提供了强大引擎。 同时,为实现项目顺利实施,《方案》将12个重大项目分为基础性和市场性两类,进一步引入和激活社会资本,为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和活力。文化和旅游。 政府主导的基础工程能够凸显社会公益属性,有利于促进大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满足人民群众普遍的文化需求; 而企业参与的面向市场的项目,可以有效对接市场,满足人们个性化、品质化的文化需求。
三、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打造大运河文旅融合标志性载体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承担着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重要功能。 这是促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新探索。 不仅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挥重要示范作用。 为进一步加快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从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布局和实施文化旅游两大维度共同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程。旅游一体化项目。 从各地情况看,今年7月,《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初稿已完成,正在征求意见。 运河沿线其他省市也在积极筹备中。 《规划》的发布也将为沿线省份提供指导。 我市制定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规划,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有效指导。
四、以创新业态为抓手,推动大运河文旅融合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考察时指出:“文化与科技融合,不仅催生文化新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还聚集一大批创新人才。朝阳产业,前景广阔。规划‘十四五’发展期间,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新基建的全面铺开,互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文化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一批新兴业态涌现。具有巨大潜力的业态已经出现。 大运河文旅融合亟需抓住新兴业态发展机遇,打破原有发展思维和模式,推动融合发展全面转型升级,探索形成“运河模式” ”和“运河体验”。 《规划》从两个方面强化和布局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业态。 一方面,新技术受到高度重视。 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数字牵引和创新驱动,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新业态、新技术加速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要以IP为引领,积极发展大运河文化相关数字创意、数字艺术、网络视听等,培育基于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的文旅新业态推动大运河数字文化内容与互联网旅游、云旅游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强调满足新需求。 从推动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积极开展考察游、推动全域旅游深入发展等五个方面入手规划文旅融合新业态,探索文旅融合新途径。
五、推动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以协调发展为保障促进共同进步
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涉及8个省(市)30多个城市。 只有培育城际联动发展新动能,将运河沿线城市有机连接起来,才能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有效合力。 。 《规划》立足区域协调战略,突出一体化发展主轴,紧密结合运河沿线实际,明确核心区、拓展区、辐射区一体化发展定位,提出运河沿线六大文化高地战略布局。 同时,提出建立中央统筹、省总负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架构,推动部省协作、部门联动、共商共建。 通过加强区域间交流互动,“串珠成链”、“由线到面”,打造大运河发展利益共同体,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把大运河建设成为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