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东营垦利区打造“+旅游”专项产品助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发展旅游业,避免“单打独斗”
青岛市民徐薇薇端午出游目的地是垦利区。 “我的孩子没去过黄河口,听说这几年生态很好,文化资源丰富。” 徐薇薇表示,垦利就像是文化旅游发展的“蓝海”,发展潜力巨大。
近年来,垦利区积极探索“+旅游”一体化发展道路,以旅游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当地政府深入挖掘全区文化资源,本着差异化发展思路,以黄河为主线,推出了郝家传统文化、东极南站文化、胜坨峰和遗址文化。 、垦利街道非物质文化遗产、兴隆生态文化、永安红色文化、黄河口镇移民文化、渔区海洋文化、垦东石油文化等为支撑的文化旅游综合产品。 垦利通过品牌建设和载体平台推广,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产业。
同时,垦利区依托黄河沿线农垦资源优势,实施黄河口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甜果、胜利在望、稻田画创意景观等项目,发展农耕体验、劳动教育,促进农业生产休闲。 旅游深度融合。 挖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以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为核心,重点实施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修缮陈列、文物修复等项目,串联多个红色文化体验点作为黄河口革命烈士纪念馆和区博物馆,形成以学习和党性教育为导向的红色旅游体验路线。
依托黄河口草编、佛头黑陶、虎头鞋、锡土陶、旗袍制作技艺等产品,垦利区还开发了一系列乡村旅游产品,打造黄河乡村旅游产品。河流文化旅游产品品牌。 引导和鼓励第三方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动乡村旅游产品网络营销,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重大旅游品牌活动集群。
2020年,垦利区接待国内外游客267.4万人次,同比恢复68.9%,实现旅游总收入20.31亿元,同比恢复70.4%。 2021年一季度,全区接待游客25.34万人次,恢复至疫情前同期水平的80.1%; 旅游收入11403万元,恢复至疫情前的79.4%。
讲好故事,科学协调资源
近年来,垦利区文化旅游体系紧紧抓住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 当地以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实施了一批精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区,打造了一批省级旅游品牌,组织开展一批特色赛事活动,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度假城市,持续打造“黄河入海,回家”品牌。
垦利区充分整合黄河沿岸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生态湿地资源,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创建了天宁湖国家湿地公园、华澳大地田园综合体、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学术研究基地、红海滩湿地旅游度假区、稻田画山水创意基地、黄河口镇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胜利村风景区。 文化项目和其他文化旅游项目。 加强项目储备,结合垦利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将红光美丽渔村等8个项目纳入“黄河入海”文化旅游储备项目库,将沿黄风景走廊旅游项目和产业纳入——黄河口城市一体化示范公园项目、黄河风情小镇等15个项目已纳入2021年至2023年拟建设的文化旅游项目库,并已编制项目梯队储备。
垦利是革命老区。 抗战时期,这里是清河区(后的渤海海军区)党政机构所在地,还有兵工厂、服装厂、纺织厂、战地邮政管理局、人民日报社、少儿社等。学校、抗日剧团。 这里也是革命前辈杨国富、许世友的旧址。 、景晓村、马耀南战斗过的地方,是小说《海啸》的主要发生地,也是渤海平原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垦利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建成了渤海垦区革命纪念馆、黄河口革命烈士陵园、垦区抗日纪念碑、葛西云精神教育基地、区博物馆积极推动红色旅游发展。
补齐短板,注重融合发展
垦利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垦利在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使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困难。 一是稀缺高水平旅游资源少,优势不明显,需要与沿黄城市合作开发; 二是文化支撑薄弱,城市品牌形象不鲜明,受众认知度不高,急需精准定位、强力推广; 三是旅游服务体系数量和质量均不足,服务能力有待大幅提升; 四是投融资渠道狭窄,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热情不高,需要一定政策撬动。
作为黄河入海地,垦利拥有“河海交汇、新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旅游资源。 在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背景下,垦利将围绕“黄河入海”核心,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打造一体化发展格局文化旅游,凝聚力量,集中全区资源。 着力打造沿黄旅游、滨海旅游,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促进河口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
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扎实实施旅游“厕所革命”行动计划,加强沿黄空间联动和一体化开发,支持沿黄地区步行慢行休闲绿道建设有条件的地方,打造自驾走廊、马拉松赛道等交通设施,配套建设旅游厕所、旅游标识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优化黄河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基础环境。
垦利区还提出,下一步将继续完善旅游产业培训机制,统筹做好旅游行政管理、工商管理、旅游从业人员人才培训; 丰富和完善垦利旅游智库,充分发挥区内外专家在决策咨询、规划编制、产业发展、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