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假期上海文旅市场基本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
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上海迎来文化旅游消费旺季。
假期期间,上海35个重点商圈线下进店客流量合计达3789万人次,较2022年同期增长34.6%,较2019年同期增长19.8%。全天假期,上海共接待游客2129.67万人次,主要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925万人次,同比增长25%。 数据显示,中秋、国庆假期期间,上海文化旅游市场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黄金周”假期一直是观察经济、观察城市的窗口。 从游客的动向,我们可以一窥文化旅游消费的趋势。
节日期间的上海,各大知名旅游景点依然热闹非凡。 黄浦江沿岸、外滩、南京路步行街每到夜晚都熙熙攘攘。 最受游客欢迎的外滩滨水区,10月1日累计客流量61.1万人次,创下往年同期纪录。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著名景点前每天都排起长队。 豫园、新天地、陆家嘴、上海动物园……游人如织。
与此同时,上海一些传统概念中甚至称不上“景区”、“风景名胜”的地方也开始流行起来。 武康路上,梧桐树下,穿着时髦的青年男女在漫步、“打卡”; 苏州河边,男女老少席地而坐,观看现代光影在老建筑上的展现; 浦东森兰绿地,“简单生活节”连续三天举办“吸引数万名观众参与……从地图上看,上海呈现出热闹的氛围,景点、舞台随处可见” 。
城市风光无限,源于上海城市治理的“内功”。
以苏州河为例。 苏州河流经上海12个区,历史上是民族工业的聚集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先后实施了三期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经过10多年的持续治理,苏州河干流已彻底消除黑臭臭味,区域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2018年,上海启动“苏州四期”项目,总投资超过250亿元。 除了水环境和河道治理外,“苏州四期”还坚持两岸互联互通和功能完善同步。
苏州河上的音乐灯光秀引人驻足。鞠云鹏 摄
五年后,蓝图逐渐变成现实。 苏州河42公里岸线对外开放,岸线品质不断提升。 昔日的“工业锈带”,已成为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花带”。 紧随其后的还有苏州河游船项目、苏州河赛艇比赛以及沿江各区举办的河流友好文化旅游活动。 这条上海的母亲河及其沿岸地区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好去处。
随着城市治理不断苦练“内功”,全新街区成为新景观。 “城市漫步”等文化旅游活动的出现和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海“十四五”期间深化世界旅游名城建设规划》将“城景融合、一体化发展”作为旅游城市建设的原则,全面提高旅游城市能源效率大力发展“旅游+”、“+旅游”产业,以旅游赋能城市有机更新,将城市与旅游融合,打造可读、可漫步、有温度的全球旅游标杆城市。 展望未来,上海要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旅游产业体系、全球配置的旅游市场体系的高品质世界旅游名城新格局,上海仍需进一步修炼“内功”,吸引八方宾客。 喜悦从远方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