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俄人文合作机制启动
边境城镇是中俄旅游外交的重要节点。 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中俄两国政府积极开展一系列文化外交活动,取得显著成果。 但两国人民的文化认同仍有待提高。 目前,中俄新闻媒体主要关注双方经济、政治动态,文化报道较少; 虽然在对方国家举办电影节,但中俄影视作品的受欢迎程度仍然不高; 尽管中俄两国积极扩大留学规模、加大留学资金支持力度,但俄罗斯和俄罗斯都不是两国年轻人留学的首选。 原因在于,俄罗斯虽然在地理上横跨欧亚大陆,但在文化上却与西欧有着深厚的渊源,而中国文化则属于东亚文化圈。 两国在社会结构、礼仪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此外,文化传播离不开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和稳定频繁的文化交流。 但俄语和汉语的使用范围有限。 俄罗斯文化中心位于其欧洲地区,而中国文化中心则集中在内陆城市。 两国文化传播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遥远的空间距离。
在此背景下,边境小镇履行旅游外交使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两国边境长期开放通航、通商、通婚。 有大量的边境居民大致精通俄语/汉语。 边境居民交往频繁。 他们的饮食习惯、审美偏好、建筑风格相互影响。 刮痧、拔罐等中医疗法深受边境俄罗斯民众青睐。 其次,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边境贸易大幅增长,跨境运输条件大幅改善。 从全国来看,2019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物出口俄罗斯排名第九; 就边境口岸城镇而言,俄罗斯一直是第一大国际贸易伙伴。 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跨境交通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了两国港口隔江相望、冬季停航的瓶颈问题。 随着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于2019年6月竣工,中俄黑龙江大桥于2019年11月底合龙,中俄边境人员、货物通关能力将大幅提升。将来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综上所述,中俄边境城镇在历史渊源、经济带动、交通便利等方面,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应成为发展对俄旅游外交的重要节点。
旨在增强文化认同。 根据跨境难度、两国社会文化相似度、跨境旅游联系强度三个指标,将两国边境地区划分为疏离型、共存型、共存型四种类型。相互依存、融合。 异化型是指两国边境地区缺乏跨境联系和经济渗透性。 其原因大多归因于战争冲突、政治差异、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文化和种族差异等。共存型是指虽然两国边境不存在公开冲突,但存在阻碍两国跨境合作的障碍。双方仍然存在,即情感障碍和不规范的国界现状和进程。 综合型是指国际贸易壁垒和国际社会关系壁垒已经消失的边境地区。 双方边境地区呈现人员、货物、服务、资金密集自由流动的态势。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周边国家加入国际或超国家组织并融入一体化进程。
鉴于中俄边境不存在公开冲突、不存在边界纠纷、不存在一体化进程,中俄边境城镇是相互依存的,即保持着相互关系和互动,需要积极发展跨境合作,加强人员、货物、资金流动。 因此,中俄边境具有开展跨境合作的现实基础。 鉴于边境对于旅游外交使命的重要性,中俄跨境文化旅游合作应以增强相互文化认同为目标。
增强文化认同,建立跨境协作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边境城镇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往往处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边缘。 如今,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产业进步缓慢的问题。 因此,中俄跨境文化旅游合作虽然互利共赢,但实施效果取决于能否有效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即跨境文化旅游合作的项目主题、空间格局和协作机制。
首先,项目主题要兼顾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增强人们相互之间的文化认同。 以东北地区为例,目前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的边境文化旅游产品主题均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即少数民族风情、俄罗斯异国风情,未能充分展现我国优秀的旅游资源。旅游项目设计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和文化。 现代文化的魅力和自信,大多源于边境小城街头出售的一时的新鲜感和异国情调的产品。 未来中俄跨境文化旅游合作需要关注旅游项目的民族文化内涵和中俄文化特色。 例如,冰雪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可融入两国文学作品、艺术表演、体育精神、医疗技术、饮食健康、娱乐时尚、服饰、家居建筑等文化元素; 跨境自驾游产品设计可融入互贸、界河航运、中俄桥梁、跨境爱情、移民等元素,展现中俄边境文化特色。 同时,适当增加文化交流环节,引导游客通过参与旅游活动体验其文化内涵,增进中俄游客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其次,以港口城镇为节点,形成“单点连接、突出重点、联动省会城市”的空间格局。 目前,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中俄边境沿线分布着众多水运、公路、铁路口岸。 可考虑利用原有老路进行道路改造,利用沿线村庄、民宿建设公路车站,建设带状廊道旅游线路。 ,连接多个分散的港口城镇。 依托绥芬河、黑河、满洲里、珲春等边境重点口岸,利用自贸试验区政策,加快跨境自驾旅游产业体系发展。 同时,充分发挥口岸城镇与省会城市的联动效应,利用省会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文化的信息流和物流优势,开发优质跨境文化旅游合作项目。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集聚的竞争优势。
最后,了解中俄边境地区制度和人文差异,建立良好的跨境协作机制。 中俄口岸城镇分属各省区,行政管理体制相同。 但俄罗斯对华口岸城镇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如后贝加尔边疆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阿穆尔州、犹太州、萨哈林州、赤塔州等,各地区均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宪法》明确地方和联邦政府之间行政和财政权利的划分。 制度差异导致中俄边境城镇在项目融资、行业管理、企业运营效率、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 这意味着中俄口岸城镇跨境合作的成功案例不能简单复制到其他城镇的跨境文化旅游合作项目中。 不仅如此,两国边境地区的文化差异也值得关注。 中俄两国民众对彼此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 因此,中俄跨境文化旅游合作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建立定期会面、定向沟通的协调机制,而是取决于该协调机制能否克服因两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障碍。制度是否能够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 文化理解和认可。
(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黑龙江省对俄边境地区跨境旅游合作研究”(18GLE470)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