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春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考察长江沿线城市
01 从名人旅行到旅游线路,领略山河雄伟、领略文化之美一直是人类永恒的旅行梦想。
为了纪念伟大的旅行家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每年的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之所以纪念徐霞客,是因为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 虽然类似于今天的微旅游、微度假的郊游、登山、徒步、探亲访友、聚会等都可以归为休闲旅游,并且常常被记录在诗词文章中,但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将点点滴滴连成一条线。线。 中短途步道或中长途线路被视为旅游形式,也是旅游活动的典型载体。 只有离开平常的环境,走得更远,才能读懂自然和社会这本无字之书,“以学者的热情学习,走遍祖国、世界”的梦想才会成为现实。
放眼历史,我们会发现,山川河流的走向构成了民族旅游线路的最初形态,如秦直路、大运河、玄奘取经路、李白壮游路、东方浙江唐诗古道、丝绸之路、万历茶道、万历长城。 历代王室、官僚、士大夫、商人的出行足迹,如海浪至堤岸、风沙至古城,慢慢地、渐进地开辟出一条又一条国道。 与山地、草原、军事、宗教活动等形成的不连续、不规则的步道相比,河流、湖泊、海洋形成的连续的直线、环形步道因其安全性、识别性以及沿线城市、乡村的密集而受到青睐。 更容易跨越历史的长河,延续到今天。 再加上沿河岸线和大湖环线铁路、公路、机场对航运的叠加效应,融合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的河道展现出无穷的活力。
从全球角度看,以多瑙河、莱茵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尼罗河为代表的大河之旅、南欧蔚蓝海岸、加勒比海度假游、东方快车、非洲之傲、欧洲铁路等铁路旅游、日本、匈牙利温泉游、欧洲“大游学”游、俄罗斯金圈、银圈构成了多国的经典旅游线路。 这些路线往往是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体。 久而久之,它们已成为流经全国的旅游形象。 时至今日,这些旅游线路仍然是欧洲、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发达国家在海外重点推广的产品。
随着交通手段的完善、旅行体验的成熟以及休闲度假时代的到来,当代人不仅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更要“我说了算”。在我的行程中”。 受此影响,旅游目的地趋于呈现多点分布、多元化增长的特点。 一批又一批的网红打卡,犹如波光粼粼的旅游长河。 但从宏观和长远来看,游客的流向、流量和速度仍然受到航空、铁路、公路、海洋河流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背景的影响,并逐渐形成新的旅游格局。路径和线路。
02 从市场主体到国家力量,以旅游线路引领资源开发、市场拓展一直是旅游经济的内在逻辑
从历史上看,旅游市场拓展、旅游产业创新也都离不开旅游线路,并起到了市场启蒙和理念导入的作用。 1841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从伦敦到莱斯勒的“淬火列车之旅”,以商业线路的名义拉开了现代旅游业的序幕。 1923年,陈光复先生创办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游部,这就是中国第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的前身。 它还主要销售铁路沿线的酒店和度假服务。 可以说,市场化、专业化的现代旅游业从一开始就与旅游线路密切相关。 如果说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的关键,那么线路就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石。
20世纪80年代,京西、上海、广西、长江三峡,海外游客对东方大国的想象,加上旅行社的营销推广,形成了一系列入境时代的经典线路。旅游。 事实上,很多入境旅游战线的老手怀念的“黄金十年”,也是旅行社主导的观光旅游的“黄金十年”。 如果没有旅行社的参与,大大小小的旅游目的地都很难获得最初的腾飞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想要重建国家旅游线路,就必须重视在线和在线旅行社的作用,并高度尊重他们对共和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贡献。
世纪之交出现的以国民消费为基础的大众旅游市场,进一步推动了旅行社的产品研发和旅游线路的创新,如华东两居室五日游、华东自驾游等。河西走廊、环青海湖骑行等。 在以观光为主的团体旅游时代,掌握分销渠道的旅行社以批零地经营模式取得了目的地资源尤其是旅游景点的主导地位。 大多数人对旅游的第一体验是旅行团、导游、景点和旅游线路。 大部分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也围绕景区、度假村、酒店等目的地的建设以及旅游线路的培育和推广。 随着传统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旅游经济重心向城市转移和城市旅游兴起,渠道商和资源提供者的市场地位发生变化,热门景区、度假村不断涌现。开始在市场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汽车的普及、90后的进入,自驾、自助游、自由行开始成为旅游市场的关键词。 旅游活动的碎片化使得传统的观光旅游线路被淘汰。 在获得自由、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同时,旅游的文化遗产和精神内涵也面临消散的危险。 当游客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化意义消解为以“行程我自己决定”的名义随意购物、吃饭时,旅游业可能很快就会走向个人虚无主义和悬置价值。 集体无意识。 过去我们发展旅游业,更多的是利用名城、古镇、景区来把它们连接起来。 今天,当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正是重构以科学和人文为指导的民族旅游线路的时候了。 。
在大众旅游全面发展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一直有意识地主导国道的设计和营销。 2009年,原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丝绸之路、香格里拉、长江三峡、青藏铁路、长城、京杭大运河、红军长征、松花江—鸭绿江、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北京、上海西部、广西、广州。 、滨海度假等十二条全国旅游线路。 2021年,国务院印发《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线路; 2023年,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中华文物主题步道建设工作的通知》。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旅游线路,旨在充分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解读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度挖掘长江文化的当代价值。长江文化。
03 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培育国家旅游新线提供机遇和资源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沟通上下游、左岸、右岸、干支流,形成了庞大的经济社会体系。 如今,它仍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19个省、市、自治区,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8%。中国第一大流域、世界第三大流域,长江经济带人口聚集,地区创造的GDP占全国40%以上,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和活力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象征、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符号。
2022年,国务院批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规划》(国函[2022]101号),突出加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青藏高原重点生态区保护,并将我国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中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21年,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达到连续11年最高值。 2012年至2022年,长江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逐年改善趋势。 2022年,归一化植被指数达到2012年以来的第三高值,较2012年增长4.8%[1]。 长江流域国家公园及其建设发展成果,为大众旅游时代的度假、康养、学习提供了新资源,也为长江国家旅游线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生态支撑。
国家文化公园是文化长廊、旅游线路。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个国家文化公园及其沿线城市、乡村,蕴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遗传密码、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空间载体。 它们也是国民教育的空间载体。 和终身学习概念旅游路线。 流域各省市县区的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当代人们的幸福生活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形象,共同构成了长江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背景。江河国家旅游线。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要以生态之名保护长江,以文化之名传承长江,以旅游之名开发长江。 长江应该而且能够成为新时代全国旅游线路的示范样本、新时代河流文明的经典旅游线路。
04 从长江三峡、两坝一峡,到两江夜游、武汉滨江游、南京长江传奇、上海浦江游,新时代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已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的配套项目。
上世纪末,在媒体和旅行社的联合推动下,国内外旅游市场掀起了一股“告别三峡游”热潮。 市场需求集中在短时间内,加上产品研发的滞后,长江三峡经历了十几年的窗口期。 需要指出的是,长江流域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三峡,一直处于国家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范围之内。 2009年,在原国家旅游局、国务院三峡办指导下,重庆、湖北两省轮流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 2016年,重庆市出台《关于推进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面向“十四五”和中长期规划,《重庆市长江三峡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2021-2035年)》发布。 从此,长江三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随着郑渝高铁开通、首条穿越三峡库区的高铁、万州机场扩建、巫山机场投入使用,鄂西、渝东北地区已形成“水、陆、空、铁”立体体系 长江国旅线交通格局和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9年,长江三峡地区旅游接待量增长6.3倍,旅游总收入增长7.6倍。
三峡没有告别,只有平湖重逢。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中国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巫山满山都是三峡红叶,这些风景都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宝贵财富。” 如今的巫山,红叶依然绚烂,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随着“平湖出高峡”的理想成为现实,宏伟的水利工程、世纪大移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三峡积累了深厚的当代文化底蕴。 涌现出《三峡好人》、《三峡归来》、三峡之光、神女景区、三峡竹枝村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事实证明,现代水利工程、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始终是长江国旅线创新的动力,而不是扣分。 当且只有当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叠加时,长江才既传统又现代。
不仅有白天的观光,还有夜间的体验。 过去,长江上游城市针对长江两岸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开发风景名胜区,如三游洞、丰都鬼城等。 中下游城市重点建设水上交通和岸上景点,如望江阁、贞丰塔、采石矶等。 如今,长江沿线城市已经开始在河里散步、在水中游泳,白天观光,晚上休闲,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 重庆两河夜游、巫山“三峡之光”、宜昌两坝一峡、武汉“知音号”、“夜黄鹤楼”、黄梅南昌“寻梦滕王阁”安庆戏曲会馆、南京《长江传奇》《魔古洞》、扬州瘦西湖《二碎月忆扬州》、上海浦江夜游、吴淞口邮轮母港等大项目已形成市场这些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的创新项目与原有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相得益彰,进一步丰富了长江旅游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国家旅游线路的市场基础和产品要素。旅游线路从来都是由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和当代生活场景组成,而不是用尺子在地图上画出来的。
游客对沿江省市的目的地形象、基础设施、公共和商业服务表示满意,对服务质量和创新引领提出更高期望。 2013-2023年中国旅游研究院游客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重庆游客满意度进入“满意”区间(80-85分),荣获“中国20个魅力城市”第一名的殊荣。 “不平凡的十年”中,2018年以来,武汉基本实现游客满意,上海、南京得到海内外游客高度认可,沿线主要城市游客满意度普遍高于其他地区样本城市。 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影响游客满意度调查的负面评论。 比如,三峡博物馆“无人解释”; 三峡大坝旅游区“要坐公交车和船才能到达景区,非常曲折,而且景区配套设施有点差。 没有休息、吃饭的地方。”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其实就是一个公园,性价比太低了。 一个巴掌大小的景区要68元。”还要关注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对沿线城市营商环境的评价。在全国旅游线路建设过程中,商业机构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发挥了关键作用和积极作用。
05 统筹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优质长江国家旅游线路
一是明确长江国家旅游线建设目标。 依托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践行大众旅游的大众化、智慧旅游的现代化、绿色旅游的未来感、文明旅游的世界观,把长江打造成为全国首选线路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经典线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是国家级示范流域,也是“中国你好”国家旅游形象的首个载体。
二是形成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共识。 国家的事情是国家管的,不是文化和旅游部门出概念的,其他的都交给地方政府。 我们要建设的是国家旅游线路,而不是国家级旅游线路。 市场调研、资源普查、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区域协调和国际宣传推广等工作,必须由中央有关部委牵头推动实施。 我们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持续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 关键是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文化参与与旅游消费融合、文化项目与旅游产品融合。 要多听取基层的声音和一线的意见建议。 我们不能再闭门制定计划了。 我们要开几次研讨会,听听专家的意见,定下基调。 在主客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依托城市休闲空间,培育科技、文化、艺术新动能,加强多元化投资和业务融合,打造一批市场实力雄厚的旅游航运企业竞争力和产业影响力,带动长江沿线旅游、航运企业发展。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理论建设和思想引领,解读面向世界的当代旅游发展理论和引领未来的大江旅游新理念。
三是完善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清单。 明确沿江城市发展定位,重点建设重庆、宜昌、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等国际旅游集散中心,重点培育万州、奉节、巫山、岳阳、安庆、芜湖等滨水区、马鞍山、镇江、扬州、南通互动,江湖联动城市,建设一批长江邮轮母港、挂靠港和接驳点。 航运规划必须考虑交通安全、游客体验和市场培育目标,必须保证游客能拿到货,产品能卖出去。 要改造升级、投资建设一批新景区,率先建设一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世界级风景名胜区、度假区。 加快培育以主题公园、度假村、商业街、民宿集约开发区为基础,以科技、艺术、人文、资本、创业团队为支撑的现代旅游业,共同打造三峡、库区等区域品牌和移民。 投资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项目,以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长江旅游品质。 以江河湖泊为重点,开发利用内河水系,完善城市夜游体系。 同时规划发展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江湖连通,打造“水上夜游”、“水陆结合游”、“城市岛链游”等新消费热点,分区域、分层次、分梯队培育长江。 邮轮线路及江河、湖泊、水陆旅游品牌。
以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度假区、休闲综合体等配套项目和上、中、下游节点城市为基础,点、联、线,最终形成有机衔接的长江国家旅游线路,相互支持并得到市场认可。 构建水运、铁路、公路、低空平行交织的新型“一线四轨”交通线路,培育白天浏览、夜间体验、四季轮换的时间线,融合遗产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当代艺术文化线拓展高频、中低消费、高频高消费的市场线。 需要注意的是,规划沿江国家旅游线路时,不仅要有正面清单,在生态红线、文化安全等方面也要有负面清单。
四是落实长江国旅线重点任务。 将民族旅游线路纳入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和长江流域沿线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长江民族旅游线路建设与推广专项规划》,从财务预算、重大项目、营销推广平台等方面予以保障。 一、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和体制改革供给。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区域机制复杂,协同创新难度大。 要建立跨部门、跨省市的长江国家旅游线路建设会商机制,加强沿线省市与水利、海事、交通、土地合作、环境保护、文化。 做好与旅游等部门的工作协调。 中央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稳步推进旅游统计和大数据建设,以需求侧为主,统筹供给侧和公共政策侧,形成高频次、低粒度发展。 ,以及高度权威的数据产品。 长江旅游的社会共识。 文化和旅游部门要面向旅游休闲需求、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不断提高市场洞察和行业引领能力。 尊重市场规律,重构文化参与与旅游消费融合、增量促销与存量盘活统筹、旅游市场与休闲业态融合的创新体系。 截至2022年底,长江干线从事省际客运的船公司多达12家,邮轮运力48艘,旅客18443人次,年游客接待能力154万人次。 。 各船公司还新增21个运力目标,旅客总数为12,909人次。 全部建设完成后,总运输能力将增至总旅客31352人次,游客接待能力将达到265万人次。 与2019年市场存量最高的111万人次相比,现有运力明显过剩。 政府必须做好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 既要做好资源开发规划,又要做好市场培育规划; 完善景区、度假村、酒店、民宿、餐饮、购物、航运、客运等供应链。 还要完善旅行社、网络代理、传统和数字媒体等渠道的分销链,确保长江国旅线路建设从一开始就走在科学、有序、可持续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