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首届地方美食节即将开幕“农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近年来,宁国市乡村面貌由单一美向全局美、暂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环境美向发展美转变。 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美丽中国十大美丽小镇之一、中国最美小镇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78元,同比增长15.2%。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22,比上年同期下降3%,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整个区域很漂亮,链子上的珠子风景如画。 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分批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其中,2021年重点打造“田园品质区”(岗康镇—西津街道沿线,重点推进乡村治理和乡村文明建设),2022年、2016年打造“美丽生态区”(岗康镇—西津街道沿线)青龙乡—竹峰街道—下溪镇沿线,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和生态宜居建设)和“康养示范区”(沿线云梯乡—仙霞镇—中溪镇,重点推进产业融合打造传统农业升级版),目前已建成“田园精品区”9个节点。 围绕提升“皖南川藏线”、“皖南唐古拉”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建设完善一批旅游配套设施,升级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和其他新业态项目,引导过境旅游向深度旅游转型。 推动青龙湾、恩龙、下林4A景区升级改造,通过大项目、大景区,突出沿线村庄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工业之美,因地制宜强力运营。 实施“2115”和“121X”行动计划,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产”的产业格局。 按照“公司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投资开发区优质项目,通过“保本收益+入股分红”的方式,彻底淘汰价值较低的薄弱村。 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上强村17个。 加快组建“安徽农业舞蹈团宁国分公司”,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支持。 充分发挥“1+1+5”产业扶持政策的撬动作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服务,在全省率先推出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累计赔付超过5300万元,惠及28万多户农户。 。 依托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绿色食品产业园“两大园区”,打造山核桃、家禽百亿元产业。 按照“固基础、强基础、促两翼”的发展思路,整个家禽产业的闭环发展已初步形成。 今年,该市连续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业20强县之一。 1-7月,全市7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登记加工产值94.3亿元,累计增长32.93%,占宣城市的42.4%,双双位列第一,宣城市位居第一。
美好生活,基层自治新生态。 完善“党建引领、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制机制,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县。 全省首个县级安全联盟——“山城安全联盟”成立,充分发挥乡村圣人作用,在全市1800多个村民小组搭建咨询平台。 岗康镇山门村、梅林镇堆山村入选全省城乡社区咨询示范点。 全市19个镇(街道)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和法治文化园,推广“普法微积分”,建立积分管理档案和积分兑换卡,设立139个“普法加油站”兑换点。 实行民主法治村动态监督制度,推进“法治家庭”评选活动,培养“懂法人”、“法治带头人”。 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农村“一约四会”全覆盖,定期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乡村道德治理文化内涵。
2、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装点花海迎宾
地势起伏,花木各异……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的花海景观已经完工,盛装打扮,准备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从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南门主入口进入,绿雕花海的地球主题造景格外引人注目。 绿、红、黄花环环绕地球,表达“丝路之梦”的美好意境。同时,结合缓坡草坪,种植种类丰富的园艺植物,营造出“丝绸之路之梦”的美好意境。一条条色彩缤纷的花园花境,围绕着花海,红、黄、蓝的交通标线就像一条彩虹路,让公园的主干道显得更加美丽。
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花海景观工程占地2.6万平方米。 种植了五星级花卉、进口长春花、千头菊、石竹、碎花婆婆纳、一川红、百日草等29个花卉品种。 从形式表现上来说,主要采用盆栽花坛。 通过花坛的形式,构建了整个花海的立体花境。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园林景观提升工程正在按照工程计划有序推进。 通过景观提升改造,创作主题景观小品,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城市历史文化,搭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蚌埠魅力的重要平台。 窗户。
目前,花海景观工程已完成,南门、北门、主会场等节点景观园林工程基本完成,其他7个节点立体花境及景观小品已安装完毕现场。 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迎宾馆装修工程、南北游客集散中心土建工程、中心岛综合管网铺设等工作基本完成。 古建筑、道路周边绿化建设正在进行。 上述工程预计于9月28日全面竣工。
“作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年会永久会址,蚌埠市精心策划了场地景观提升工程,园区设置了花鼓之乡、帝王故里、景观园等重要节点。与现有生态、历史相协调的城市,文化传承的整体融合,体现了蚌埠文化的发展历史。” 据市重点工程中心住建科科长朱如雷介绍,市重点工程中心根据时间要求,综合调度园区基础配套工程、园林绿化工程等建设,通过协调,各项目建设单位倒推施工进度,实行一日调度,现场面对面解决问题,确保所有改造工程按期完成。
三、激活文化旅游“一池泉水”——滁州市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回顾
琅琊有一个风景区,可以看到山上的风景。 徜徉在皖东大地上,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都会让您眼花缭乱。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滁州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适时融合、能时融合、以文化兴旅游、以旅游彰显文化”的总体思路,着力在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产品供给等方面.、全面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 多维度融合发展,努力将资源禀赋转化为有内涵、有品位、实效的旅游牵引力和文化软实力。
文化与旅游融合,牵手诗歌与远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如今,贯穿始终的江淮分水岭风景步道,已成为滁州最时尚的网红打卡地。 驾车、骑车、漫步,都仿佛置身于“梦醒听鸟鸣,坐读风月”的诗意境界。 江淮分水岭,一岭分南北,江淮分流。 滁州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是江淮分水岭地区品质充分展现、精华汇聚的地方。 2019年,《滁州江淮流域国家风景道全区旅游规划》正式通过专家评审。 规划立足江淮流域独特区域,以狼牙山为核心,以国家级风景道为媒介。 整合文旅资源,在滁州开启划时代的起点。 全球旅游新渠道。 景区道路主走廊(主线道路)全长约430公里,横跨8县(市、区)30个乡镇、69个美丽乡村,以“一核(琅琊山)、一走廊(主景区道路廊道),采用“六进(六大廊道主入口)、七段(七个特殊段)、十五支(15条连接支路)”的空间布局,打造“千里长廊” “皖东地区”,带动沿线众多旅游景区、景点。旅游产业开发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景观路、休闲路、产业路、富民路。不仅如此,滁州市还做出了巨大努力。加大文艺创作和文化供给力度,出台《滁州市民营艺术团舞台艺术创作孵化及展览奖补办法(试行)》,加大对民营艺术院团的支持力度。 《红盖头飘》《火种》两部短剧入选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 天长市玉金花样艺术团荣获全国基层文艺院团先进集体称号。 黄梅戏《一个都不能少》入选全国、省优秀脱贫攻坚主题舞台艺术演出。 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前实现村级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全覆盖。 五年来,全市建成投产“农民文化乐园”179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3个、普通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32个; 创新建设公民文化乐园58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投入运营。 132.“优秀滁州人”演出季活动共举办6场、120余场演出,吸引线上线下超过450万人次参与。
文化兴盛,旅游业兴盛。 这组文旅“双赢”的数据令人振奋:“十三五”期间,全市接待游客超过1.2亿人次,旅游销售收入突破1030亿元,增长111%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38%和138%。 %; 今年上半年,共接待游客14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5%和117.4%。
产业带动,叠加效应释放。 “五年前来过狼牙山风景区,看到醉翁亭就结束了旅程。这次发现可玩可看的东西真多,有狼牙亭、碧霞宫、流芳亭、慧芳亭、山顶亭” 、飞越丛林探险……”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南京市民刘先生带着家人再次来到狼牙山游玩。 狼牙山的巨变只是滁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全市文化旅游系统从文化发展和旅游繁荣的角度,深度挖掘滁州历史自然文化资源,以“项目引领+质量提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重大项目齐头并进,全区建设加快推进。 “十三五”期间,滁州市重点实施旅游产业“五个一批”(精品景区、特色线路、新业态、特色商品、龙头企业)建设项目培育106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 7个项目入选全省第一批“512”重点项目库,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规划建设江淮分水岭风景步道、滁州明湖文化旅游区、滁州古城文化休闲旅游区、狼牙山旅游区等“十大”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1690亿元。 截至202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约230亿元,13个项目已投产。 景区沿线规划70余个文化旅游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38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滁州市还编制实施了滁州市创建文化旅游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水平。 以“酒鬼文化”、“明朝文化”、“儒家文化”为重点,推动狼牙山风景区提档升级,创建国家5A级景区; 推进凤阳县明中都黄古城遗址公园建设,激活“凤阳是好地方”“本土”文化旅游龙头等。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市已创建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42个(其中4A级景区6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省级旅游小镇36个,省级旅游研究室(康山)。 基地12个,其中省级旅游农家乐、民宿12家; 建设滁州印刷包装科技产业园、长城影视基地等4个省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园(基地)。 培育88类特色旅游产品。 “一路、两核、三区、多点”的旅游开发格局,充分展现了滁州的山水人文之美。
抬头可见风景,处处是风情。 站在新时代浪潮上,全市文旅系统将继续发挥好文化自信,奏响文旅融合交响曲,全面激活“文化+旅游”的“一池泉水” ”。
四、安徽江淮烈士纪念馆打造红色教育新阵地
烈士纪念设施见证了一段段红色历史。 安徽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表彰纪念烈士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 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功能全面提升。 截至目前,安徽省有烈士纪念设施21673处,县级以上烈士陵园130处,其中国家级11处,省级13处,市级20处。
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林海介绍,近年来,安徽省扎实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和烈士保护法》普法工作。烈士》并在全国率先发布《省烈士纪念设施评估标准》《散落烈士纪念馆》《设施保护管理规范》等两项省级地方标准,将会同有关部门处理依法侵犯烈士荣誉和烈士家属权益。 以安徽省委退役军人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安徽省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管理维护实施方案》。 全省详细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以设区市为单位制定了烈士纪念设施规划。 质量转型项目库,着力打造江淮烈士纪念设施“一个中心、两个群体、两条带”的红色教育新阵地。 “一中心”是皖西大别山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中心; “二组”是皖北、皖南烈士纪念设施展示组; “两条带”是沿淮、沿江烈士纪念设施的展示带。
同时,烈士纪念设施质量提升工程已列入安徽省政府重点任务,安徽省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展改革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乡村建设、文化和旅游联手推动,确保“十四五”期间烈士纪念设施提质改造工程顺利实施,着力提升全省城市整体面貌烈士纪念设施,让他们焕发出光彩。 积极申请年度中央预算内社会服务设施底线工程投资烈士纪念设施建设项目。 2020年,安徽省经退役军人事务部批准确认的建设项目20个,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退役军人事务部已将安徽省列为全国烈士纪念设施数据核查工作试点省份。
林海表示,为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雄精神,安徽省将推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统筹推进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利用与红色旅游、绿色生态、特色文化、地域民俗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全省164处烈士纪念设施纳入安徽省革命文物保护名录。 进行维护、保护和展览升级; 以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将烈士纪念设施纳入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融入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