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精神的演变与没落宗教的自我异化并不是宗教旅游带来的
然而任何物质形态的本质都是有一个盛衰的过程。 只要身处这个永恒变化的世界,就无法避免这个过程的痛苦。
真正的智者一直在寻找超越这条锁链的钥匙。 不管他们是否已经有了答案,至少光明会已经意识到,如果他们放弃精神概念,只保留一个身体,那么痛苦的过程最终将是不可避免的。 。 尽管今天的宗教旅游使佛教和道教达到了有记载以来的“鼎盛时期”,但有关它们的故事似乎失去了意义。 宗教的精神已经湮灭了,庄严的泥塑金身给人们带来的敬畏和崇拜也终将湮灭。 宗教旅游还会继续它的历史进程,但这样的历史已经不值得书写了。
宗教精神的嬗变与衰落
宗教自我异化并不是宗教旅游造成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人世间生存的文化环境中,外来宗教的自我异化是一个必然的、合理的过程。 以佛教为例,只是在它从东方传入的初期,由于宗教观念远离传统思想和社会习俗,它与传统观念的代表儒家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随着两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冲突趋于和平。 宋代以后,佛教作为“宗教”精神的根本本质已经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禅宗的生活趣味、享受与和谐的机会。 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甚至成为完美的互补。
到了现代,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孔子、老老、佛教在学术上甚至很难区分。 而“善僧”们,就像他们的前辈一样,在皇家仪式上讲笑话、讲笑话,让国王发笑。 ,证明他与这个世界的政治是和谐的,和谐、扭曲甚至混淆了世界的悲欢离合。 至于道教,这个理论上坚持老庄教义、在教义组织上效仿佛教、在方法上吸收和发展民间炼丹术的“包容体”,如果不是中国人的长生不老的妄想,恐怕它不会生存到今天。
宗教旅游扼杀宗教精神
宗教的自我异化实际上促进了宗教旅游的发展。 宗教旅游的繁荣确实把宗教精神扼杀在愚昧状态。 在理想化的宗教氛围中,在喧嚣中寻找宁静,在世间寻求解脱,才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我们的世界里,只有入世的丰富与色彩,而没有出世的轻盈与优雅; 只有对生存现实的孜孜追求。 没有对超验主义的关怀和追求; 只有对精彩兴趣的欣赏,没有对思想原则的批判。 宗教旅游带来的繁荣和硝烟,实际上蒙蔽了大多数人的眼睛。 宗教人士、世俗政府、所有信徒,也包括我们这些把信仰、敬畏、功德视为极端功利做法的人。
从此,在旅途中的中国人,无论站在哪里,面对什么处境,都看不到一个从古墓中走出的蓬头垢面、疯狂痴迷的疯子——王重阳,遇见了一个来自江湖的男人。沙漠。 回到这里,七十多岁、有仙气的真人丘处机,遇见了从异国来、拈着芦苇渡江的卷发须须大儒达摩。 他遇到了一个从寺庙逃出来的人,决心南下。 不惹尘埃的沙弥——惠能。
当精神死亡时,精神的偶像也随之死亡。 从此,我们在旅途中,可能只认识会太极的张三丰、铜人阵的少林寺、穿墙捉鬼的崂山道士、饮露长生的炼丹长老。 当旅行到来时,娱乐精神也随之而来。 宗教精神和娱乐精神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意识形态的产物,被世界选择和抛弃。
宗教精神的衰落和娱乐精神的兴起
宗教旅游带来的宗教精神演变为娱乐精神,是宗教自我异化的新表现。 正如历史上佛教演变为禅乐、道教演变为艺术一样,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表面上看,这种演变似乎迎合了当下社会快速、功利的文化氛围,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复制了无数“道德伟人”,促使人们从一种更加虚伪的状态中安抚自己的心灵。和物质层面; 从更深层次上讲,它符合中国宗教的发展规律。 在我们传统的伦理体系下,政治和道德把每个人都变成了秩序和规范的产物,因而需要强大的集权权力的出现。 这显然与宗教意识不相容,因此宗教不容易产生,更容易发生变化。
宗教必须与政治和道德融为一体,才能在夹缝中生存。 在当时,乱世纷乱,统治者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宗教往往抛弃其内在本质,寻求精神的永恒; 但当世界太平时,它就必须改变,成为治理的极好补充。 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条几乎适用于每个时代的法则,而不仅仅是此时此地。 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个规律决定了精神转化的本源。
作者写了两篇关于宗教旅游的文章。 我无意用“一言止杀”来解决所有问题。 我只是想找到宗教旅游充满混乱的内在气质,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宗教旅游。 面临的问题。
然而“胡说八道”的结果却是对现实世界的深深无奈。 宗教旅游本身就是宗教异化的产物。 它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处于现实生活与宗教理想之间的诸多矛盾之中。 宗教的精神早已存在于世间。 逐渐消亡是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帝国社会的结果。 这是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的,不是人力所能转移的。 宗教旅游业只会加剧衰落的速度。
中国宗教几千年来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 它所拥有的文化符号和至善形象,足以让旅游业长期“发挥”。 不过,当神魂死亡之后,其肉身的模样也会随之消失。 似乎不太重要。
(本文作者朱墨,笔名“寻哲”,北京华瀚旅游规划设计院高级旅游策划师、高级项目经理,热衷于文化旅游及文化旅游深度策划)创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