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百姓生活,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的气质
■重庆市黔江区区长吴忠:文化是动力源泉区域中心城市需要文化繁荣和支撑。
宿主语言
北纬30度是地球上的一个神秘地带。 连绵不断的武陵山脉就位于这一带。 武陵山腹地,重庆市东南角,山中明珠钱江就镶嵌在这里。 近年来,这个作为武陵山区地级行政单位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新兴区,已崛起为区域中心,并逐渐成为区域中心。 文化贡献不可或缺。
——栏目主持人杨亮
波兰民族文化品牌
国庆前夕,土家族作家、黔江区水利局党组书记何巨学捧回了文学创作奖“马奖”。 何巨学是出生、成长于潜江的土家族作家。 他的获奖作品《莫尾村》讲述的是莫尾村土家人的喜怒哀乐。
土家族、苗族占潜江总人口的73%。 土家族和苗族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对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钦佩和热情都非常高涨。 像何巨学一样,很多人热衷于通过专业或业余的文艺创作来传播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孜孜不倦的艺术家共同将潜江丰富的当地民俗文化推向国内和国际舞台。
艺术家们激情“唱”,区委区政府精心“搭舞台”。 2004年,《武陵都市报》率先转型,以“诚信·民族风”为办报宗旨,以弘扬武陵山民族文化为第一要务,开设了《武陵报》, 《吊脚楼》、《武陵论坛》、《武陵论坛》、《武陵论坛》。 “武陵民族”等页面为武陵山区理论学术研究、文学、绘画、书法等创作提供了展示平台。 目前的《武陵都市报》已发行至渝东南五县及武陵山区,并建立了媒体新闻共享机制,成为武陵地区的区域性都市报。 2004年9月,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在潜江举行。 重庆、湖北、湖南、贵州四省武陵山区各区、市、州、县组团参赛,展示了本民族地区的民族服饰、歌舞、风俗习惯和自然资源。 、特殊产品。 首届中国武陵山民族文化节盛况空前,有效激活了武陵山沉积的丰富民族文化资源。 文化节现已成为武陵山区首个国家级民族文化品牌和弘扬武陵山民族文化的综合性活动。
丰富的文化土壤也吸引了更多的甘露。 2008年,重庆市政府批准在潜江成立“重庆民族歌舞团”,政府支持、企业投资。 它立足潜江,面向重庆,辐射周边地区为服务方向,以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为根本任务,逐步走向完全市场化。 手术。 歌舞团成立后,共同创作制作了《南溪号子》、《母亲的火塘》、《土家八宝铜铃舞》、《白虎鞭驱太阳》、《六口茶》 ”,以及与区文化中心的“黄杨木”。 《极点》等一系列舞台节目。 这些节目一经推出,就在武陵山区广为传唱演出,有的已登上国家舞台。 2010年,黔江区委、区政府设立了高达1000万元的国家文化基金,鼓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传世佳作。
同样是国庆前夕,一个更大的好消息传遍潜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红赴京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区”荣誉称号改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民生
“民族文化只有回归人们的生活,才能增强生命力,才能代代相传。” 潜江区委书记杨宏伟表示,潜江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民族风情独特,民间艺术大师独门绝技。 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和民生,不仅要让全民享受自然风光、共同维护生态环境,还要普及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更多的民族民间文化大师,让更多的绝技并将独特的技艺传承给后代。 绝对地”。
“山里有成堆的烂木叶,只是因为我不会吹,吹木叶时,我只用那些木叶,没有媒人……”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都是城乡上空,男女老幼,神秘地交谈着。 土家、苗族的山歌和独特的摆手舞,成为潜江最具特色的“夜景”。 这是潜江人的生活方式,也是各旅行社为游客准备的固定节目。 杨宏伟介绍,潜江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实施民族文化弘扬计划,设立扶持民族民间文化专项资金,实施“一乡一品”文化工程,鼓励群众定期举办乡村文化艺术节、武陵文化广场群众文艺演出等活动,选拔一批特色文化小镇和民间艺术大师,恢复唱山歌、喊口号、编织西兰卡普等民族技艺。每两年命名一次。 该区还实行每月每个村免费放映一次电影,228个村(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店每年新增图书100册,每年组织一批优秀节目进乡镇; 各乡镇都建有面积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 各乡镇建有多功能文化服务中心、标准篮球场、健身室; 各社区、重点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功能性文化活动室1个以上、健身室1个; 农村实现了户户通电视、村村通广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覆盖所有行政村。
截至2011年底,黔江区已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8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1个,区级项目43个,市级民族文化艺术乡镇、区级非遗项目3个。级特色项目。 有文化小镇14个,民间艺术大师37人。
放大民族文化效应
潜江人是潜江文化最好的使者。
第一次,潜江干部交出名片时,往往会要求你看背面印的民族服装、民歌、风景的图片。 如果有兴趣的话,几乎每个人都会唱跳几首民歌。 。 杨宏伟说:“少数民族文化是潜江最大的名片。”
无论是节庆活动、旅游推介、还是招商引资,潜江人最看重的就是“最耀眼的民族风”。 吊脚楼是土家族独特的民居。 但由于施工耗时,很多人不再选择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 2009年,黔江区政府通过适当财政补贴,引导居民将平房改建为吊脚楼,逐步形成阿蓬河沿岸、濯水古镇、土家族十三村、桥桥风情村等土家文化观赏区。 如今,无论从哪条路进入潜江,远远就能从红柱青瓦的吊脚楼感受到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 潜江的夏天凉爽宜人,独特的吊脚楼每到夏天就“爆满”。 城市居民来这里避暑,白天参加农活,晚上学摆手舞、唱山歌、穿鞋垫。 他们可以在这里呆三到五天,或者整个夏天。 当浙江桐乡的丝商来到潜江体验独特的民族文化时,他们了解到,潜江的丝绸质量是全国最好的,传统的纺织工艺也在民间传承下来。 他们当即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百亿级丝绸产业园。 到黔江旅游,对于外国游客来说,食、娱、住、游都因神秘多彩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元素而令人着迷。 国庆黄金周期间,潜江首个纯民间投资的旅游项目——普华地下河一开园就挤满了游客。 游客们在神秘的歌声声中乘船穿越看不见的狭窄地下河,惊呼危险。 刺激。 民间投资兴建的融佛教、道教文化于一体的武陵仙女山风景区也在建设中。
“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不仅可以形成自己的产业,还可以融入其他产业,发挥引领、增色、助推作用。” 潜江区人民政府区长吴忠表示,“‘民族风’正在成为潜江人的‘摇钱树’。” (本报记者张国胜特约通讯员李红通讯员龚洁友)
文化名片
■重庆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00多平方米。 其外观具有土家族建筑风格。 2004年9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内有历史馆、住宅馆、服装馆、礼仪馆、艺术馆、文物馆、书画馆。 馆内藏有国家一级文物唐钟。
■重庆民俗生态博物馆
该项目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总投资2800万元。 它是我国第一座开放的土家族生态博物馆。 游客可以到这里探寻农耕文化的痕迹,观看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欣赏民间歌舞表演,品尝醇厚的土家酒香。
■黔江区图书馆
黔江区图书馆是重庆市第二大图书馆,占地面积3495.12平方米,建筑面积16953.3平方米。 该建筑高27米,共6层。 规划馆藏纸质图书80万册,纸质图书阅览座位2000个,电子阅览室2个,电脑200台。
■黔江区民族文化宫
潜江民族文化宫规划用地面积13亩,主体建筑设计为15层,总建筑面积18339平方米。 主建筑内部功能设计包括国家文化艺术馆、老年文化活动厅、文艺展示多功能厅、文艺展览馆、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等。 是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栏目编辑 杨亮
来源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