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体育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人均GDP将从2000美元跃升至3000美元,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 这将直接导致旅游产品结构升级,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再到体验旅游,同时产生许多新的旅游业态。
1. 医疗旅游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保健、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
过去,人们出国看病,多是发展中国家的有钱人不远千里到发达国家求医,以享受发达国家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 近年来,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患者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纷纷前往发展中国家寻找低成本、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传统医疗”和“逆向医疗”形成了两个市场机会。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垄断了欧美发达国家现有医疗服务的转移。
面对这一大环境,景区可以运用城市运营理念,打造以健康产业、旅游产业、会展产业、体育产业等为主导产业的“宜居宜游”健康功能区。 景区可建设区域性医疗旅游中心,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中国“医疗旅游”产业; 要与重点城市医院实现“多院联动、资源共享”,提升服务水平,迎接国际医疗服务向亚洲国家转移; 同时,要以区域医疗旅游中心为带动,聚集各类资源,实现健康产业集聚,打造健康产业带。
2、体育旅游
体育旅游既不是普通的观光旅游,也不是单一的体育健身,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体育旅游在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 例如,仅瑞士滑雪每年就赚取约70亿美元外汇; 以“足球产业”为主体的意大利,目前体育旅游年产值约500亿美元。 超过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
在我国,体育旅游已开始呈现梯度发展趋势,每年以30%至40%的速度增长。 但从形式上看,我国体育旅游仍以“赛事+旅游”为主。 例如,2002年启动的“青海湖国际自行车挑战赛”已成为振兴青海旅游、文化和公共服务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助推器。 但这种体育旅游有一个缺点:争创顶级赛事存在不确定性、操作难度大,这就需要体育旅游形式的创新。
以体育旅游功能区的形式发展体育旅游。 功能区内可设立拓展培训基地,满足区内企业内部培训需求; 可设立体育训练基地,引进专业运动员入驻; 同时可设立滑索、蹦极、漂流等特色体育项目,实现体验式旅游; 还可以举办定向赛等区域性专项比赛来吸引眼球。 该地区以体育旅游为引擎,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引发周边商住市场繁荣。
3、宗教旅游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总数占世界人口的60%以上。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宗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以朝圣、祈福、烧香、礼佛、研究为主要内容。 因为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和强烈的求知欲会转化为旅行的动力。 麦加、耶路撒冷、伯利恒、罗马、梵蒂冈等世界著名宗教圣地已成为国际旅游业发达的地方。
我国宗教旅游市场巨大,具体规模难以估计,但从以下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 1997年11月15日,中国“五方”之一的无锡太湖灵山大佛及五佛”揭幕。 来自世界各地的近10万名信徒和游客特意前来参加仪式,车流绵延20多公里; 普陀山风景区去年接待游客超过167万人次,创造了连续15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的纪录。
如何深度探索宗教旅游,必须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区,追求“宗教文化体验”,而不仅仅局限于宗教旅游产品和宗教文化建筑。 宗教文化体验主要表现为大型文化节庆活动。 例如,在成都道教文化节的神仙茶会上,高道大师受邀为来宾演示道教茶礼仪,茶师指导品茶者正确喝道教茶,放松心情。 ,体验人与自然的融合; 道医由精通针灸推拿的名中医主讲。 同时还有青城山精通医学的高手前来参观,为游人询问道家养生秘诀。
4、“候鸟式”旅游
全国老龄协会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5亿,占总人口的11%,并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 白银市场的潜在购买力日益受到关注,上海、天津、大连等城市纷纷推出“候鸟式”旅游产品。
“候鸟式”旅游是指老年人出于自身健康考虑,避开长期居住的不良气候环境,前往更适合其生存的地方进行的旅行、观光活动。 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和居家养老观念逐渐转变,“候鸟式”旅游将成为老年旅游市场的新兴旅游产品和旅游热点。
发展老年旅游市场有利于改变淡季景区资源浪费的现状,可以将“候鸟式”旅游与“医疗旅游”结合起来。 老年人在景区观光度假的同时,还可享受健康疗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