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一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绿色发展成为美丽中国底色
今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央公园植树现场,同首都人民一起参加义务植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11年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曾说:“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
十年树木,十年成林,绿色是美丽中国的底色,是高质量发展之色。
建国初,北京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3%。“满天风沙,出门得裹着纱巾。”不少“老北京人”对风沙压在北京的记忆犹新。
自2000年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20年来累计造林约922万亩,为北京抵御风沙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为弥补北京平原地区生态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实施了以两轮百万亩造林为代表的系列绿化工程,新增森林219万亩,相当于486个颐和园的面积。
如今,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已达44.8%,推开窗外就是一片绿意,门外就是公园,一场绿色转型正在北京上演……
全民参与建设绿色城市
4月4日,北京郊区下起了春雨,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习近平总书记冒雨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心公园植树现场,同首都人民一起参加义务植树。
此次植树活动选址于北小河与坝河交汇处的东坝中心公园,该地块原为东坝乡东风村村址,经过搬迁改造和环境整治,规划建设以生物多样性为特色的生态空间。
2023年4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东坝中央公园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新华社记者鞠鹏摄)
习近平总书记穿上雨衣,拿起铁锹,走到植树工地,铲土挖坑、堆土围堰、挑水浇树……他栽种了油松、海棠、国槐、柿子、红豆杉等树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十一年在首都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1982年3月12日,年近八十的邓小平在北京西山种下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从此,首都义务植树活动已经开展了41年。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第一次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中,在北京丰台区永定河畔亲手栽种了一棵白松树。在那次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还是一个森林稀少、绿地稀少、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7年,他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进一步指出:“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年年干、世世代代干,要撸起袖子、真干实干。”
在中央领导的带动下,植树造林、绿化我们家园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广大公民纷纷走上大山、平原、田野,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用行动建设绿色家园。
北京市民参与义务植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陆女士和家人从2012年开始,每年春天都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那一年,她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植树节当天,北京为市民开设了报名通道,陆女士便前往预约。“第一年预约很容易,但第二年就比较挤,因为植树的市民越来越多。第三年,几乎预约不到了。”
每年全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在不同的地方植树。对卢女士来说,这是一个特殊的仪式。她的女儿经常约同学一起去看他们种的树。“种一棵树我感觉很开心,能为北京做贡献我感到很自豪。”
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义务植树处四级调研员杨振伟介绍,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年来,首都有1亿多人参与植树活动。每年植树节,数百万市民植树种花种草,累计植树2.2亿株。在全民的参与下,北京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北京市民参与义务植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40年来,为方便市民履行植树责任,北京不断细化参与方式,形成了植树造林、培育管理、栽植认养、捐钱捐物、志愿服务等8大类50余种履责形式。同时,通过“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体系建设,实现了首都义务植树“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市民可选择每年捐60元种植3棵树,也可选择到现场履责、就近查看基地开展活动。
“‘春种、夏识、秋护、冬防’,根据不同季节开展不同品牌的主题活动,把义务植树从一季造林变成全年责任,让每个人都能就近尽责、随时尽责、随心尽责。”杨振伟说。
20年造林922万亩 抵御风沙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看这美景,让人心情都放松下来了!”
上午九点多,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门前人头攒动,不少游客趁着好天气来到公园游玩,感受四月的春意盎然。
登上小西山,只见粉白相间的山桃、山杏成排、成片,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令人赏心悦目。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横跨海淀、石景山、门头沟三区,以北京西山实验林场为依托。小西山属太行山余脉,山体为沙石覆盖。2000年起,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爆破造林试点,后相继开展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经过20年的建设,林海渐具规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古松挺拔苍劲,犹如巨伞;幼树葱郁苍翠,巍峨挺拔;古松幼林浑然一体。
“野猪和豹猫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森林里了。”
任云茂是公园林业经营科科长。据他介绍,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内有植物250余种,分属73个科。公园现植被森林面积广阔,生活着各种野生动物:兽类10余种,鸟类50余种,两栖爬行类动物众多。其中约8万亩森林每年释放氧气约17.8万吨,不仅是京郊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北京的“大氧吧”。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秋景(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改造,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森林覆盖率仅为1.3%,延庆康庄、昌平南口、潮白河、永定河、大沙河流域五大风沙危害区,总面积达247.5万亩。没有森林植被的保护,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当地群众回忆当时的情形是“没风时到处都是黄沙,有风时土地就移动,每当沙尘暴来临时,到处都是毁掉的庄稼。”
治理前的门头沟沙坑(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北京市林业工作站高级工程师杨建东介绍,京津风沙源工程主要通过植树种草、退耕还林、小流域及草地治理、生态移民等措施,恢复植被,涵养饮用水源,达到防沙治沙的目的。
2000年至201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实际完成造林708万亩,使沙区、荒山变绿。2013年启动的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在第一期工程基础上拓展到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的地区,更加注重提高森林植被质量,进一步巩固提升山区生态功能。
门头沟区绿海体育公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两年前建成开放的门头沟区绿海体育公园,是集生态建设、生态修复、海绵城市于一体的集约化城市园林。很多年前,这里是门头沟区有名的大沙坑。附近居民侯丽琴向记者回忆道:“每年只要风一吹,沙土就到处飞扬。”
门头沟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李宝锁也是门头沟本地人,“我小时候经常在这里钓鱼,那时候有水有鱼,后来这条河干涸了,经过长年开采,就形成了这个几十米深的沙坑。”
2007年,门头沟区开始治理这个沙坑。2019年,随着沙源治理工程的推进,门头沟区进一步改善了原有的生态景观。如今,这里已经成为附近居民最喜欢的休闲场所之一。“现在修好了,环境很优美,我每天都会来这里。”侯丽琴说。
近年来,门头沟区2800余亩沙坑经过治理,改造成公园,30万居民有了便捷的休闲场所。放眼北京,由沙坑改造而成的热门景点还有很多。密云区太师屯镇的薰衣草海,原本就是一大片沙坑。位于西北风口的延庆区,荒地上长满了大片森林。昔日的风沙多发区如今绿意盎然、沙尘退去,百姓有了更多的景区打卡点。
京津风沙源治理后,十三陵林场“开往春天的列车”成网络热门景观
(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已完成造林922万亩,北京山区森林覆盖率已达67%,比2000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全市沙化土地由87万亩减少到36万亩。
不仅北京的风沙源得到了彻底治理,大片森林还带动了乡村振兴和绿色就业。北京市林业工作站站长刘霞说:“我们的京冀风沙源项目带动了郊区5万多农民找到了绿色就业,延庆、怀柔、密云等地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当地群众还发展民宿旅游产业,享受绿色财富的红利。”
百万亩造林弥补北京生态短板
如果说京津风沙源治理为北京城市编织了一条绿色“裙子”的话,那么2012年启动的两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则让北京披上了绿色的衣服,让森林离市民更近了。
平原地区作为北京人口、产业的聚集区、首都功能的主要承载地,历来森林总蓄积量较低,生态功能弱于山区。2012年,北京作出在平原地区实施百万亩造林工程的重大决策。2018年,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启动。如此大规模的造林工程,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
延庆蔡家河平原造林项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生态修复处处长王金增办公室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2011年的绿化资源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绿色主要集中在北京西部和北部的山区,平原地区绿色很少。另一张是2022年更新的绿化图,绘制方式一模一样。两者对比:北京平原地区的绿化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北京的绿地来源包括非首都功能疏解腾出的空间和一些采石场、煤场等,浅山区的荒山、荒地、废弃地,以及城市建成区的规划绿地。2018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百万亩造林。在2017年新版北京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我们也开始编制《绿地系统规划》和《绿道系统规划》。我们不再盲目地说在某个节点建什么,不再今天建这个,明天建那个,而是用规划来统筹,把蓝图画到最后。”
朝阳区园林局副局长王丽仙,参与了两个百万亩平原造林项目。当被问及建设中的困难时,她说:“难不在于种树,难的是找树的地方。”朝阳区作为中心城区,造林成本很高。每年落实年度造林任务时,王丽仙都会深入各个乡镇,认真向乡镇领导讲解原因。“不能只看短期的经济效益,生态建设好了,就有经济效益。”
平原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给市民带来了福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也可以享受绿树成荫、鸟儿歌唱、花香四溢。
温榆河公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清明节刚过,北京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内,草木复绿、百花盛开,一派热闹景象。市民和游客们或赏花赏景,或扎营野餐,或带着孩子在春暖花开的暖阳下散步。
居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就在公园旁边,“以前我们只能在马路上走,有尾气,很危险,要提前做好准备,抽出时间才能去大公园。温榆河公园建好后,我们可以带着孩子、老人来散步,天气好的时候,早上可以去一次,下午可以去一次。”
温榆河公园朝阳示范区原是朝阳区孙河区沙子营村拆迁后的区域。孙河乡沙子营村因盛产优质砂石而得名,不少砂石经营者在此租地挖砂,非法砂石场越来越多。温榆河沿岸的土地一度被砂石场、搅拌站、废品回收站等低水平的第二产业堵塞,漫天扬尘、垃圾遍地、机器轰鸣。2015年春,为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产业,朝阳区在孙河乡拆迁清理了35个砂石场和上百个出租院落。在疏解撤离过程中,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者纷纷找上门来,有的想建国际学校,有的想建科技公司,但这些都被孙河乡政府拒绝了。 腾出的数千亩土地全部用于绿化,以沙子营村为中心,半径2.4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温榆河公园示范项目,腾出的土地逐渐铺上了“绿色地毯”。
北京温榆河公园副经理栾明介绍,如今的温榆河公园已成为热门的打卡点:“目前示范区建成区面积200公顷,水面40公顷,种植了芦苇,吸引了不少鸟类在此驻足栖息,周末高峰期,可有近3万游客来此观光。”未来的温榆河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横跨朝阳、昌平、顺义三区,全面建成后将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6倍,将成为全市最大的湿地公园、首都最大的“绿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成认为,北京市政府对生态空间利用的保障力度很大,这是很难得的:“第一轮百万亩造林增加了量,新一轮造林更加注重服务人、与其他景观相融合,生态理念也在不断调整完善。”
北京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供图)
通过两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北京目前已拥有万亩以上绿地40处、千亩以上平原绿地498处,北京居民500米绿地服务半径达到88%,基本形成以大片林地为基底、大片生态廊道为骨架、九片楔形绿地为支撑、健康绿道为网络的城市森林生态格局,有力促进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首都生态空间布局显著优化。
有一种幸福叫“隔着窗看绿,出门逛逛花园”
在政府推动、全民参与下,北京如今距离人们心中的理想城市越来越近,到2022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到44.8%,城区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9.3%,森林绿地系统年碳汇能力将达到880万吨,北京绿色生态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
嘉佑城市休闲公园(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供)
——城市生活品质不断提升。目前,北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已达16.63平方米。去年底,全市共有公园1050个,年均公园人流量超过4亿人次。
——森林绿地防风固沙作用显著,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被国际社会誉为“北京奇迹”。
——区域小气候调节效果明显。据气象部门统计,与造林尚未见效相比,五环以内平均气温下降0.8℃,五环至六环之间区域平均气温下降1.4℃。
——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2020年以来,北京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基础调查,2020年至2021年共记录到各类生物6283种,其中高等植物1804种,脊椎动物371种,昆虫2580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50种,藻类475种,大型真菌803种。北京已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随着森林的不断壮大,其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将得到更好的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北京会更加美好!
后记
从1.3%到44.8%,这是一次绿色转型,是一次跨越式增长,更是一次惊人而翻天覆地的变化。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育人,都是缓慢细致的工作,都需要耐心和长期的努力。这其中,有自上而下的榜样,也有全民的热情参与。全民实践,聚沙成塔,聚水成溪。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让沙区、荒山披上了绿色;二期工程,让山区植被质量提高、生态巩固;两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让森林来到了市民身边。就这样一步步,有章可循,有条不紊,以时间换取空间,让绿色蔓延开来。
除了视野开阔的长远规划,还有注重细节、注重细节的细致努力。比如,为鼓励市民参与植树,形成了8大类50余份责任状;各区治沙出新招,变废为宝,把风吹沙的大沙坑“改造”成绿色体育公园,让绿化进沙退,市民打卡……这些都是北京绿色转型背后的细节努力。相比长远规划,这些细节努力更耗费人力和精力,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耐力。
当然,长远的规划和细致的工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果就像是历经千辛万苦后收获的甜头。这甜头是森林覆盖率由1.3%提高到44.8%,全市森林绿地系统年固碳能力达到880万吨,全市公园数量达到1050个,公园游人次突破4亿人次……等等。这些都是每一位市民都能感受到、体会到的“绿色获得感”,是每一位市民“开窗就能看见绿色、出门就能逛公园”的“绿色小幸福”!
《新时代首都发展之旅:生态治理》
执行制片人:李秀蕾
总策划:荆兵、幸立新
制片人:马骏、郭金旭
编辑:贾猛、刘芳
图文审阅:陆建、马俊、韩萌
新媒体制作人:刘莹莹、姚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