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张掖:张国臂掖通西域,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之旅
2.张掖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部,东与武威、金昌为邻,西与酒泉、嘉峪关为邻,南与青海省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汉武帝开元六年(公元前121年)置张掖县,取“张国臂肘,以通西域”之意。北魏改甘州,隋代恢复县制,唐初设州府,元代设甘州路,明代设甘州卫,清代为甘州府。1927年设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开放城市。 是甘肃省第四大城市,面积4.24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2010年),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裕固族、蒙古族等26个其他民族。
3、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稻米、豆类、油料、果蔬等,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酒等十多个行业,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塔、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
4.历史
张掖市
此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1954年,考古学家安志民在张掖市山丹县城南6公里处发现了距今约4000年的斯巴坦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类型。1984年和1987年,在张掖“黑水王国”遗址又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和彩陶。1987年7月,甘肃省文物队在张掖市民乐县留坝乡东北3公里处的东灰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磨制石器、陶器、炭化谷物和猪、牛、羊、鹿的牙齿和骨头。这证明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张掖人的先民就在这里从事原始农业生产和畜牧业。 他们能用石球、石纺车织布、制衣服,制作彩陶,开始使用青铜器。据《尚书·禹贡》记载,中国土地分为九州时,张掖属雍州。汉代(公元前206-220年)以前,月氏国称霸敦煌至岐连一带,张掖为其版图。西周时期,戎、狄等部族在此居住。春秋战国时期,乌孙与月氏在河西杂居。后来,月氏赶走了乌孙,独自生活。秦汉时期,北方匈奴部族强大,打败并赶走了月氏人,河西成为匈奴右献王的领地。黑河以东、以西分别由休屠王和浑邪王统领。 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大将霍去病率军入主河西,大破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率部归降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开通。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肘,以通西域”之意。
此后,开始大规模迁民垦荒、屯兵垦田、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繁荣。“于良田置田,于要道设驿,遣驿卒,连月奔走,胡人商贾,日日来往边关。”张掖遂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末年(公元前206—前8年),窦荣任张掖太守时,注重发展农牧业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汉书》记载:“窦荣居河西,天下动乱,唯河西尚平。”“政事亦宽和,上下和睦,民安乐。” “平定北方土地之后,上郡百姓来避荒,络绎不绝。”东晋时期(317-420),沮渠蒙逊在张掖建立北凉国,定都建康(今高台县骆驼城)。他发展农业,推行儒学,扩大与西域各国的文化交流,继承和发扬汉文化,推行佛教,翻译佛经,开凿石窟,并将地方音乐、歌舞与龟兹音乐相结合,创造了新的音乐《秦汉集》。这些举措使张掖文化空前繁荣,成为中国北方佛教的中心。同时,张掖也成为中国内地与西域交流和贸易的中介。北魏时期(386-535),秦汉音乐传入中原,称为“西凉音乐”,成为北朝宫廷的“国乐”; 张掖佛教音乐传入中原,称为“西凉州北”,成为北朝佛教寺院的佛教音乐。西魏三年(554年),因境内有甘泉,张掖改称甘州。隋朝(581-618年),张掖(甘州)商业发达,商贾云集,县治张掖市已成为国际商贸大都市。
隋炀帝派西域都尉裴矩掌管贸易市场,裴矩撰写《西域记》进献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经大斗坝谷(今边都口),六月到达张掖,登上雁趾山,接见二十七国国王和使者,盛况空前。唐代(618-907年)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置军田,尽地利水之利,稻谷丰收,一匹绢产数十斗,可储军粮数十年”。河西的国际贸易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张掖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地点。经济繁荣促进了文化繁荣,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天竺)取经,曾路过张掖。 诗人陈子昂奉命视察张掖,写下《武后奏》。王维、高适、岑参、马云启等人在甘州停留时,都留下了著名的诗篇。甘州音乐《巴拉曼佛乐》传入宫廷后,唐玄宗改作《虹裙羽袍舞乐》。甘州边乐流入中原后,成为教坊大曲。《甘州坡》、《甘州子》、《巴生甘州》、《甘州曲》等词、曲牌广为流传。唐末,张掖与中原、西域关系密切,贸易发达,僧侣往来,佛教文化进一步交流。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部首领李元昊击败甘州回鹘,建立西夏。继承汉文化传统,继续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教育,推行佛教和道教,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大佛寺。元朝(1279-1368年)设甘肃省,以张掖为省会。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亲自下令大夫董文利用甘州土地,仿效宁夏,开垦水田,种植稻米。
甘肃最大的粮仓扎浑仓建在城内,供应军粮。甘州成为河西走廊驿道的枢纽和茶叶对外贸易的中转城市,商路四通八达,商品交易频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前往上都的途中,曾在甘州停留一年,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述了张掖的繁华、城池的规模、宗教寺庙的宏伟。明代(1368—1644年),张掖为陕西行都司、甘肃镇的所在地。明代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兴建了一批学校、书院,甘州从此涌现出大批进士、举人和秀才。大批内地移民定居开垦,水利得到大力发展,使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赣州,修筑了长城等大量军事设施,巩固边防,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赣州至今仍是西北的军事补给基地和河西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商业不断繁荣,成为西北最大的牲畜集散市场。晋、陕、鲁、京商人云集赣州,设立会馆。明政府利用山西、陕西商人将粮食、茶叶运往赣州,充实边防储备,发展茶马互市。清代(1644-1911年),张掖为赣州府治所,为甘肃巡抚驻地,统辖凉州、肃州、西宁、宁夏等地将军。清朝在西部的军事行动,都以赣州为军事调度中心和后勤补给基地。 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商人云集张掖,建立了山西会馆、陕西会馆、治东会馆、凉州会馆、镇番会馆、两湖会馆、河南会馆等商人会馆。
各大商帮的贸易活动辐射到新疆、蒙古等西北广大地区,甘州成为河西的商业中心和日用杂物的中转批发市场。清代,文化教育事业兴盛,城镇兴办义学、社学、私学;民间武术学校遍地,百姓习武。百余年间,出现武学进士20余人,武举人100余人。清末,张掖人王之佐留学日本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宣传革命思想,其《致马安良书》公开支持武昌起义,拥护共和,废除帝制,风靡全省。丝绸之路与张掖古丝绸之路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再向西延伸至印度、波斯、希腊、罗马帝国。 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原到西域的路线,后来这条路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以及中亚、西亚各国的主要交通路线。东汉时期(公元26-220年),以丝绸为主的内地与西域的商业贸易逐渐繁荣,中国的丝绸通过张掖运往西域,远销大夏、安息、大秦,以至地中海沿岸。丝绸生产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丝绸的输出和缫丝技术向西方传播,是古代中国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19世纪,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尔特霍芬提出以丝绸命名这条道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而地处河西走廊咽喉的张掖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
西魏时期,西域商队云集张掖,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钱币可以在张掖进行交易,张掖成为国际贸易城市。隋朝时期,张掖成为经营河西、西域的大本营,民族贸易极为活跃。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亲自在张掖主持“互市”,西域27个使臣、商人均到会。此后,张掖贸易日益兴旺,逐渐由中西贸易的中转站发展成为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张掖属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年平均气温6℃,最冷月份为1月,最热月份为7月,每年6-9月为最佳旅游季节。
张掖地处乾隆北麓,合黎山、龙首山以北,黑河贯穿全境,形成独特的沙漠绿洲。区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森林茂密,作物丰收,瓜果飘香。雪山、草原、碧水、沙漠交相辉映,既有江南之韵,又有边塞之风情。故有“不看乾隆雪,误以为甘州为江南”的名言。
6、著名景点:丹霞地貌、张掖湿地公园、肃南马蹄寺、张掖大佛寺、张掖木塔寺、山丹军马场、山丹新河驿、张掖甘泉公园、张掖河西学院、张掖镇远塔、肃南亢龙寺猎场、张掖森林公园、张掖东大山、龙首山、道相寺、甘州古塔、诸葛塔、东山寺、西武当、黑水国遗址及汉墓、许三湾城及墓葬、都侯堡、民勤会馆。
张掖风光及相关图片(20张) 张掖市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古建筑形态各异,修建精美,景色绚丽。古时这里曾有“一湖青山,半城楼影,芦溪潺潺,古寺林立”的秀丽风光。这里有大佛寺、西来寺、地塔、镇远塔、山西会馆、明粮仓等古建筑和黑水国遗址、汉墓、古城墙、长城烽火台等历史足迹;还有甘泉公园、沙漠公园、黑河山庄、大掖口自然风景区等融江南之美和塞外风光于一体的绚丽自然景观。 其中隋代木塔、明代镇元塔、黑水国遗址等历史遗迹闻名中外,特别是保存完好的西夏大佛寺,以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而享誉中外。大佛寺内的卧佛长达35米,为全国最大的室内卧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博物馆藏的《大明三藏圣教北传》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初版官版佛经。其中600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以金文书写、彩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张掖金经,国之魂宝”。市中心的镇元塔,气势磅礴,错落有致,堪比西安钟楼; 通高32.8米的隋代九层木塔,结构精巧,雄伟壮观,历来被视为古城的象征。张掖市主要旅游景点:马蹄寺、张掖大佛寺、木塔寺、张掖丹霞地貌丹郡马场、山丹新河驿、甘泉公园、河西书院、镇远塔、肃南亢龙寺猎场、张掖森林公园、东大山、龙首山、道相寺、甘州古塔、诸葛塔、东山寺及西武当、黑水国遗址及汉墓、许三湾城及墓葬、都侯堡、民勤会馆。著名旅游区:山丹军马场声名远播,绘制了一幅独具西部特色的绚丽画卷,位于张掖地区山丹县城南55公里的杞连山脉大马营草原内。 它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马场。
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夏季草木青翠,冬季金黄,是马匹繁育生长的理想场所。早在3000多年前这里就开始养马,自西汉开始引进当地的蒙古马,并杂交、繁育西域的各种良马,山丹马名扬天下,这里成为历代皇家军马的繁育基地,历久弥新。山丹马体态匀称,体魄强健,强韧有力,耐粗饲,适应性强,速度和耐力极佳,是驮马和骑乘的良马,现有马匹1万余匹。到达大马营后,继续向东行驶50公里到军马场游览,可在此举办骑马游览、露营、观看赛马或马术表演、游览自然风景区。 张掖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原为张掖县,古代为河西四郡之一,名意为“斩断匈奴之臂,扩开中华之腋窝”。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张掖孕育了广阔的绿洲,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 这里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秀美的原始城市湿地、雄伟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亚洲最大的万军马奔腾、独特的裕固风情、乾坤万顷的草原风光、沙漠冰川奇观……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交相辉映,既有南国风韵,又有边塞风情,故有“不看乾坤巅峰雪,误以为张掖是江南”之说。近日,这里又发现了一处鲜为人知的地貌景观——张掖乾坤山丹霞地貌群。 目前发现的丹霞地貌群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音乡为中心,位于东经99°30′至100°20′、北纬38°40′至39°10′之间,海拔在2000至3800米之间,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5至10公里,分布面积300余平方公里。
千座绝壁群山,无不呈现鲜红、赤褐之色,相互映衬,各显神通,呈现出“色如丹霞,光似彩霞”的绝妙风采,把齐连山脉雕琢成奇峰峻岭、色彩斑斓的群山。当地少数民族把这一奇特的山岳风光称为“阿兰拉格达”(意为红山)。张掖丹霞地貌位于距张掖市区40公里的临泽倪家营南台子村。在方圆百里的山地丘陵地带,遍布着形态奇特、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流水冲刷而形成的孤峰、险峻的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前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泛,蔚为壮观,形态奇特,色彩斑斓。 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规模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旅游欣赏价值。张掖丹霞地貌集中在临泽、肃南两县,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丹霞地貌规模最大、发育最好、地貌类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层峦叠嶂,岩壁险峻,气势磅礴,造型丰富,色彩绚丽。有七色峡、七色塔、七色屏、七色绸、七色湖、七色大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编辑本段特色小吃
张掖的小吃也颇有名气,有搓鱼子、拉面、酸菜面、酿皮、炸炮、拉面、鱼粉等地方小吃,还有兰州拉面、卤羊肉、卤羊肉卷、卤鸡卷、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火锅、陕西肉夹馍等,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同时,加入了张掖特色,保证让你回味无穷。此外,张掖的豆腐脑、灰豆汤、醪糟、马场酸奶等特色饮品也是张掖人的最爱。在张掖,只要是宴席,都会有一道特色菜,叫“西北菜”。 香气扑鼻的红烧肉下面是象征吉祥寓意的肉丸子、豆腐丸子,旁边还有嫩香的炒鸡蛋和木耳青菜,味道鲜美。还有张掖的红烧肉、卤凤爪等卤味,张掖的凉粉、鱼粉等小吃,让人在这座城市流连忘返。由于地处西北,阳光充足,所以这里的水果丰收甜美,每到夏秋季节,一卡车一卡车的水果运往外地,增加了张掖人的收入。张掖最出名的是葡萄酒,由于张掖的纬度与法国十分相近,酿酒的自然条件与法国一样,另外,张掖的酿酒历史悠久,著名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琵琶催我饮”说的就是古敦煌。 如今,滨河集团国丰葡萄酒公司的干红葡萄酒已成为国宴红酒,甘肃杞连酒业的冰白葡萄酒还荣获了世界级大奖,这是我国冰白葡萄酒的一面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