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文化和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全市文化旅游业实现较快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我市坚持以“牡丹”文章为引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文旅资源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利用,全市文旅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牡丹之都、多彩荷泽”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1.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
坚持规划引领、政策驱动,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实施重点突破,科学谋划、推动、保障我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菏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规划(2020-2025年)》《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等指导意见由市委、市政府“两办”印发实施;《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0年)》和“6个专项规划”由市政府印发实施;印发《菏泽市文化旅游发展三年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行动计划》。
在全省16个市率先出台《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基础上,《菏泽市旅游促进条例》《菏泽市文物保护条例》已纳入立法调研,正在加快起草进程。
在对接全市相关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各县区也纷纷加强发展规划和政策保障。单县牵头启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出台《打造全域旅游高地实施方案》。鄄城县出台《关于创建文化旅游名县的实施意见》。郓城县出台《关于郓城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巨野县启动《巨野县全域旅游规划》编制。日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荷泽文化旅游快速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势头强劲
按照“创意规划一批、提升提升一批、推动在建一批、建成运营一批”的总体思路,牢牢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为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积聚动能。
一是做好规划储备。《菏泽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2021—2030年)》立足城市资源禀赋,瞄准大众旅游时代的文化旅游消费市场需求,创造性地规划了牡丹街、黄河故里、澎湖湾、林州古城、芦溪西南傣族文化园等24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对曹州牡丹园、孙膑旅游城、黄河古道风景道、单县伏龙湖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现有景区和项目提出了升级改造建议。
二是加快产出成效。据统计,近三年共签约培育特色文旅项目110个,总投资逾611亿元。去年,巨野白虎山天池风景区、运城水浒故里旅游集散地、定陶汽车小镇国际赛车文化旅游项目、曹县华夏部落文化旅游区、曹县花海田园特色小镇等6个项目入选全省2020年度精品旅游产业优选项目。牡丹区《熊出没》乐园、定陶区华商圣地文化园三期入选2020年“双招双引”重点旅游项目,数量和投资完成率位居16个市之首。“运城水浒英雄城四期”入选“好客山东”十大文旅招商项目,获省级贷款贴息120万元。 成武县抓住国家宏观政策机遇,争取到5000万元国家专项国债项目资金,加快推进温庭湖风景区建设。
今年,华夏族文化旅游区、白虎山天池风景区、曹州古城3个文旅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浮龙湖文旅产业集群入选全省“十佳”产业“V型”集群,获得专项奖励资金95万元。
三是推动升级改造。曹州牡丹园、运城水浒英雄城、金山文化旅游区、单县伏龙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等景区加快升级改造,参与性、体验性产品和服务日益丰富,文化内涵和旅游品质不断提升。单县开山风景区通过省级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专家评审,运城泰州宾馆被评为四星级旅游饭店。
三、旅游产品综合供给水平不断提升
发挥旅游产业综合优势,实施“+”旅游,赋能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贡献率。
一是旅游新业态不断丰富。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发改委、教育部、工信部、卫健委等部门相继出台《菏泽市中小学生研学基地管理办法(试行)》《菏泽市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菏泽市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菏泽市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今年共评选出研学、健康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各类示范基地50个。示范评选项目激发了各行业旅游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加快了培育旅游新业态的步伐。
定陶“鲁西南记忆温泉养生基地”、“运城水浒英雄城武术基地”、巨野“国花酒庄”分别被评为首批山东省养生旅游示范基地、首批山东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第三批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曹县红三村抗日联防旧址、单县虎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红色教育基地、单县虎西小延安张寨红色旅游基地、运城县鲁西南战役指挥部旧址纪念馆、运城市红色文化博物馆、鄄城县洞口镇军村马本寨纪念馆7家单位被评为山东省红色学习基地。
菏泽金街入选第二批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成功举办“赏盛世牡丹、游万达金街、尝菏泽特色美食”“探秘曹州非遗美食”2021菏泽市非遗特色美食大赛等主题“家乡好街,请进来逛逛”活动,消费场景不断升级。
开展七项“十佳”评选活动(“十佳文旅新型商业模式示范基地”“十佳乡村旅游景区”“十佳支撑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十佳文旅推广活动”“十佳演艺项目”“十佳阅读空间”“十佳城市数字影院”),以“十佳”评选带动全市文旅商业模式融合提升。
二是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加强规划引领、典型引领、引领带动和融合发展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巨野县前王庄村进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与成武县刘庄一同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精品旅游特色村)。全市被评为山东省31个乡村旅游强镇、山东省77个旅游特色村、山东省10个风景名胜村。
三是全域旅游创建取得突破。单县全力开展全域旅游创建四年来,在山东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名额大幅缩减的情况下,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我市全域旅游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四、牡丹文化旅游节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们把办好牡丹花会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积极创新思路、创新举措,推动牡丹花会与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有机结合,努力让更多人爱上牡丹、到菏泽来。特别是今年,我们坚持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化、人性化、国际化“五个推进”,把全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与牡丹花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有力提升了菏泽的形象和美誉度。
一是牢固树立融合理念,在传统园林赏花基础上,融合艺术展览、文艺表演、体育健身等元素,同期举办名家作品展,推出大型水上实景剧《曹州号子》、旅游演艺舞台剧《牡丹传奇》,花会水平明显提升。
二是激发创新动力。我们坚持把创新理念体现在大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推出“网上赏牡丹”活动,百万余网友在线上感受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牡丹视觉盛宴;探索设立奖项、开展比赛,极大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外国游客下高速获赠一朵牡丹花、独具特色的牡丹冰淇淋等,赢得广泛好评。
三是保持开放心态。“百花齐放·盛世华章”牡丹系列评选面向海内外公开征稿,共收到参赛作品3万余件,最终获奖作品70.4%来自市外,参赛选手纷纷点赞。这在菏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全国影响巨大。今年牡丹节期间,共130余场精彩活动轮番上演,200多万中外游客领略了国色天香,实现旅游收入近70亿元;“百花齐放·盛世华章”牡丹文化艺术展成为热门打卡点,吸引15万余市民游客现场参观,近800名省级以上书法、绘画、摄影等艺术界人士来菏泽采风。
五、旅游营销推广成效显著
我们在“花开菏泽、牡丹之都”的口号引领下,在完善内涵体系、丰富营销内容、拓宽传播渠道、优化推广模式等方面深入发力,营销推广迈出了扎实的步伐。
一是国内外联动,加强主流媒体宣传。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开展城市品牌战略宣传,在省级电视台录制播出《多彩菏泽》文化旅游专题节目。参与“中国推介”专栏,通过推特、脸书等海外各大新媒体平台,向全球华人推介菏泽。
二是线上线下紧密结合,丰富宣传推广活动形式。以数字营销为引领,构建“菏泽文旅”新媒体矩阵,发布视频、图片、文字近6000条,总阅读量超2200万次。“游菏泽、购遍天下、尽享精彩”牡丹之都优品汇被省厅评为宣传推广典型案例和网络营销创新案例。
三是着力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完善营销体系建设。建立“1+9+N”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确定“牡丹之都菏泽,五彩缤纷”为菏泽文化旅游形象口号,在央视形象推广广告中正式启用;推出首周播放量突破千万次的菏泽文化旅游形象宣传片《就是菏泽》;推出《菏泽文化旅游攻略》《祖国有亩荷泽花》旅游手绘地图等,以多元化方式展示菏泽文化旅游新形象。
五是开发“智游牡丹都菏泽”智慧文旅小程序,实现菏泽文旅各要素信息化,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一站式智慧服务,推动“牡丹都菏泽”城市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新时代文化旅游工作,首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的重要论述作为强大思想武器,指明方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大局观念,更加自觉主动服务于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推动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助力作用,全面打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
▲要坚持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相互促进,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要充分发挥市文化和旅游领导小组作用,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相关部门各自负责,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努力汇聚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接待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等衡量旅游业发展的几个关键指标还处于全省第三梯队,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智能化建设有待加快,政府对旅游业的宣传推广力度需进一步加强。
二是优质旅游景区总体相对较少。
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相对较少,4A级景区仅有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牡丹主题游“旺季太热闹,淡季太冷清”,缺少王牌项目、爆款项目,旅游目的地建设任重道远。
三是旅游要素支撑力度不够。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对旅游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游”缺少优质旅游景点,“住”缺少特色民宿,“吃”缺少品牌融合,“娱”缺少“好玩”的项目和新奇体验等等。
四是旅游发展缺乏整合。
我市提出深度开发“红河、黄河、牡丹、水浒、非遗、祖籍地”六大品牌文旅资源,但红河、黄河等跨区域资源开发问题尚未真正解决,需要市级进一步加大协调推动力度,需要各县区进一步增强认识、完善定位、加大投入、高水平谋划、大力推进。
以上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时提出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重点攻克优质文旅项目、培育新业态、打造品牌等七大重点领域,努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牢牢把握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建设大局。加强精品项目创意策划,分类推进存量项目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迈向高质量发展、高端发展。
二是全力打造六大核心IP。按照《菏泽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规划(2020-2025年)》要求,深度开发“红、黄河、牡丹、水浒、非遗、祖源”六大品牌资源,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着力打造代表菏泽城市形象的六大核心IP。
三是全力推动融合发展。延伸“大格局、大文旅”工作思路,实施“+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推动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赋能发展,努力在工业旅游、体育旅游、修学旅游、康养旅游、夜间旅游等方面实现更多突破。
四是凝聚文化和旅游发展合力。我们将时刻牢记党委、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期盼,充分发挥市文化和旅游领导小组作用,汇聚各级各部门的力量和智慧,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共商共建,努力奏响新时代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的合唱。
时光飞逝,我陪你度过
严格落实文化和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
山东出行防疫政策调整!这些人将暂时推迟赴山东旅游
百年大计,每日读党史·10月24日
-菏泽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