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凭传统文化出圈,唐宫夜宴等节目爆火网络
今年河南卫视疯了
1、《唐宫夜宴》众女“复活”爆红网络,网络播放量达20亿
最先爆红的是一段时长7分1秒的《唐宫夜宴》。据人民文化旅游研究院、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制作的《2021河南文化旅游大数据监测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唐宫夜宴”位列微博平台河南文化旅游十大热词。
以河南博物院藏陶俑为原型,14位舞蹈演员用优美的舞姿,将1500多年前的唐代少女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她们在舞台上与各种乐器一起翩翩起舞,向观众讲述着盛唐时期的文化风貌。导演陈琳说:“我们想表达的是,虽然盛唐时代已经过去,但现代人不能忘记过去悠久灿烂的文化,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场时长7分钟的演出采用了非常有创意的演出形式,融合5G+AR技术,虚拟场景与真实表演相结合,将歌舞带进博物馆,将传统文化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获得了热烈的好评:
“河南春晚太火爆了,有传统文化,有创意,有未来科技,还有主旋律,关键是要把这些完美结合起来。”
“我莫名想哭,这就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文化自豪感爆发”
“过渡非常完美”
…
网友们更是呼吁进行全国巡演,视频最终播放量突破20亿,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4.9亿……《唐宫夜宴》成为微博跨年晚会最火爆的文化歌舞节目。
2、端午奇幻之旅,三分钟水下飞翔惊艳全网,官媒纷纷点赞
继《唐宫宴》之后,端午节节目《洛神赋》大获好评。三分钟的演出延续了文化+科技的套路,全程没有流量明星,却惊艳全网。作品以曹植《洛神赋》中的“洛神赋”为原型,同时借鉴敦煌飞天壁画,运用现代影像技术,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如游龙戏凤,驷马难追”的梦幻神话。在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不少人由此对《洛神赋》、敦煌飞天、甚至传统舞蹈文化产生了兴趣。
节目播出后,受到人民日报的一致好评。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个人推特上点赞:“美得不可思议!如惊鸿一瞥,如游龙一跃。河南卫视水下舞蹈《洛神赋》精彩纷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转发微博推荐:“如惊鸿一瞥,如游龙一跃,如秋菊一辉,如春松一茂。如轻云遮月,如风吹雪。”微博相关话题#河南卫视火了##水下洛神舞打破圈层,呈现传统文化新形态#阅读量突破30亿,多次登上热搜。对此,主演何昊昊表示:“火起来的不是我,是传统文化、中原文化。”
3、七夕奇妙之旅,龙门金刚突破圈层超越大师
继水下洛神舞之后,河南卫视《龙门金刚》在七夕晚会上再次抛出王者炸弹,金刚与飞天共舞。《龙门金刚》的舞台背景被搬到了龙门石窟,为此,制作团队前往河南龙门石窟、应天门、明堂等地拍摄,利用包括AR、3D建模、电脑调色等数字技术,将《龙门金刚》的舞台与石窟实景结合起来,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最终,节目也让观众领略了最震撼的舞台效果,向世人展现了多姿多彩的龙门石窟文化。
从春晚的《大唐宫廷夜宴》,到端午节的《洛神水府》,再到七夕节的《龙门金刚》,现代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网友评论说河南“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中国节》系列节目成为一张王牌。河南的表现也受到中央媒体等主流媒体的报道和称赞。6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影视光影照耀文明沃土(深度观察)》一文,多次提到《中国节》系列节目。文章称,《大唐宫廷夜宴》《龙门金刚》等节目通过再现大众熟悉的代表性音乐、舞蹈、山水等,打破了虚拟与现实的隔阂,激发了我们的文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
这一次,这只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节目的热播,成功带动了河南旅游业的发展。
该剧火起来后,大量微博网友在该剧下面留言:
“我想再去河南”
“别再推荐我了,我已经在省钱了”
“河南掌握了交通密码、致富密码”
…
报告显示,2021年至2022年,河南文旅开展了一系列大型主题宣传推广活动,总传播量超过170亿次。以《唐宫夜宴》《芙蓉神女水赋》《龙门金刚》等为代表的典型节目,也让河南文旅频频爆红,有效调动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这一系列传播营销活动带动了一批景区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从“流量”到“留存”,从“交易”到“运营”,推动河南文旅产业从资源时代走向品牌时代。
河南以打造“中国节庆”系列节目带动文化旅游发展,河南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引发热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河南省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肖建勇指出,过去旅游先看资源,再看景观,再看综合实力,现在看文化创意。长沙、重庆、西安、河南之所以能不断破圈、破圈、不断扩圈,就是因为有好的内容和创意,加上矩阵传播的结果。因此,河南文化旅游不是偶然的,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河南文旅界,特别是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博物院等机构不懈努力、长期坚持的结果。
河南有“硬件”,但文化才是顶流
河南作为中原文明的代表之一,自黄河文明起源以来历经多个朝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始终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深厚的历史底蕴铸就了河南的文化自信,也提供了能够容纳各种文化创新尝试的土壤。陶俑、水下洛神、龙门金刚,这些标新立异的文化创新尝试都得以实现。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广处处长王久伟介绍,河南积极对丰富的历史遗迹开展考古发掘和研究,并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大河寨遗址博物馆、贾湖遗址博物馆等一批集保护、展示、利用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或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黄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地标也即将与公众见面。
以隋唐洛阳城保护开发为例,洛阳文旅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薛善民介绍,目前隋唐洛阳城保护利用面积已达近6平方公里。在宫城核心区,搬迁洛博集团、公交集团等46家企事业单位,对区域内天堂、明堂、应天门、九州池等重要遗址进行覆盖保护展示,恢复盛唐历史风貌,打造4A级景区。实现了文旅融合,成为大遗址保护的“洛阳样板”。 此外,在洛南里坊区,结合遗址保护,建成了隋唐城址植物园、中国国花园、天街遗址公园等项目,提升了洛阳城市品位和形象,改善了周边群众生活环境,不断增强了城市文化认同感。经过15年的努力,隋唐洛阳城址国家遗址公园相继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大运河、黄河等国家战略。
报告显示,洛阳还开展线上线下多层次数字化融合项目,举办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创意周,举办“唐宫夜宴”“唐宫乐宴”实景演出等系列活动,投资拍摄《洛阳登场》《洛阳风起》《千里独行-遗产里的中国》(第二季洛阳篇)等影视剧,大大提升了洛阳的国际关注度、知名度和美誉度,隋唐洛阳城已成为外国游客来洛阳必去的网红打卡地。 此外,洛阳文保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崔晓梅介绍,洛阳还推动“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发展,展出《应天长歌》壁画、“一门三路”遗址,举办应天门3D激光投影秀、九州池全息夜游活动,将历史文化与数字科技相融合,给广大群众带来“科技型”文旅创意新体验……
文化重在保护、传承,难在利用。文化是河南最大的优势资源之一,文化工作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梳理中原文化脉络。梳理中原文化脉络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造文化地标,增强文化自信。形成文化地标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将其形象化、活化化。对于河南丰富的名胜古迹,“洛阳模式”实现了大遗址的保护与“活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为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创新
2021年9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河南省委工作会议上指出,“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和自然优势,把高水平的文化旅游作为新的增长极,把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不仅是及时恰当之举,更是激活大局之策”。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目标,提出全面实施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等“十大战略”。 2021年9月10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吉定召开全省推进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战略融合动员会指出,“要聚焦重点,强化责任,把创新摆上发展的逻辑起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推动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融合战略全面实施,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在2022年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上,姜吉定强调要集中力量打好“走进河南、读懂中国”品牌。
创意创新,践行“走进河南、读懂中国”
围绕创意创新,河南重点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与大象传媒成立创意工作室,推出《奇妙之旅》《奇遇记》等“中国节庆”系列节目;二是按照“创意+平台+云”的思路,持续开展新媒体合作。
据王久伟介绍,河南推动河南博物院、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云台山等经典旅游景点参与元宵节、清明系列等“中国节庆”节目拍摄,助力《洛神水府》、《龙门金刚》等节目火起来。少林寺、龙门石窟等20余家重点景区推出“错过就错过”系列短视频,持续开展二次传播和“引流”落地工作,助力相关旅游景点成为热门打卡地。以老君山为例,连续三年参加文旅创作者大会,发布短视频打赏政策,邀请网红到景区采风,吸引亿万粉丝关注产生裂变。一句“去天下吃惊宴,上老君山吃泡面”,就吸引了不少年轻游客打卡。冬季出行不平淡反而火热。 一山兴一城,带动主营业务收入爆发式增长,两年间完成从1.8亿元到3.6亿元的逆势跨越。
河南模式能否值得借鉴?
对此,肖建勇表示,河南模式可以概括为20个字,即“创意驱动、美学引领、艺术点亮、科技赋能”。“创意驱动”就是把创意和创新贯穿始终,可以说“没有创意就没有文旅”。“美学引领”就是以审美体验为引爆点,通过美学实现降维。“艺术点亮”是通过艺术的内在张力实现“文旅化”,增加产品魅力。“科技赋能”就是以科技作为文旅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叠加创新,提升产品效率和效益。“内容为先”就是IP化,因为没有IP就没有未来。
此外,他还指出,河南以文化带动旅游发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但各自的发展路径有很大差异,各地应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特色进行再造创新,文旅项目要避免同质化复制和简单模仿。
郑州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与规划系教授郑鹏也指出,河南走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局不可忽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要求更高了;第二,河南有深厚的本土文化,河南卫视在文化节目方面也深耕细作,坚持“坚守本土文化+创新表现方式+高科技手段赋能+艺术阐释”的原则;最后,坚持做文化节目,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积累了经验。单纯的跟风模仿国外节目,观众已经审美疲劳。
郑鹏指出,借鉴成功的发展模式很正常。去年河南的《中国盛典》系列节目火爆之后,其他很多卫视都或多或少地借鉴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种借鉴不能照搬。第一,要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市场等共同决定。所以河南的成功经验可以作为其他省份的借鉴,但简单的模仿是不行的。第二,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也就是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中的厚度。对于消费者和潜在的游客来说,看河南卫视的节目,知道这种文化在河南,但换到另外一个地方,感受就会不一样。第三,要立足本地优势,也许是人才优势,也许是技术优势,也可能是创意优势,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文旅发展模式。 另外,如果从河南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在近几年打造的模式优势、市场优势的基础上顺势而为,视角不应该只局限在河南,应该面向国内、面向国际,用更高的视野、更宏大的格局去审视,也就是站在国际、国家的视角去制作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人民文化旅游研究院根据报告认为,在文旅融合的时代战略下,把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用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文化附加值,在旅游活动中有效传承和弘扬文化内涵,是顺应潮流之举,也是总体战略。过去一年,中国节庆“妙游”、洛神水赋、龙门金刚、唐宫夜宴等文化节目大放异彩。未来,可以锚定媒体和社交平台从“出圈”向“本地”消费的转型,通过文化输出带动旅游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基于对疫情防控下旅游市场复苏的判断,要进行有效合理的内容生产和传播节奏规划,让“种草”的时机与“拔草”的条件相吻合。 同时,要采取“+旅游”、“+文创”的思路,将文字、语言、文学、饮食、姓氏、哲学、政治、商业、科技、艺术、建筑、民俗等地方文化通过线路规划、产品开发等,形成看得见、留得住、体验到、可消费的具体产品,实现“文化流”向“消费量”的转化;另外,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无论是内容、创新、传播,各地都可以借鉴河南的文旅发展模式,但各地要立足本地优势创新,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特色。如果说四川甘孜因丁珍走红是偶然,河南文旅走红则是必然。依托深厚的中原文化,创新+科技助力,网络支撑,河南文旅相得益彰,河南文旅走红。
最后,我想用节目底下的一句热门评论来结束:“你看,没必要刻意让人哭,文化的本质本身就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