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热搜词: 家中

很有兴致地读完《记忆与认同——全球化时代海外移民返乡家庭旅游的意义追寻》

本书作者孙燕、李咪咪运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十多个海外移民家庭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采访。 他们根据不同家庭成员的个人叙述,从“记忆”研究的角度梳理他们的故事。 从一个角度剖析了海外移民“集体记忆”中“家”的由来,从而揭示了他们“家国认同”的基础以及他们回乡旅游、探亲访友的意义。 。 此前,我国旅游研究者大多关注居民休闲度假旅游。 至于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和叙事研究方法来分析旅游活动中探亲访友群体的典型“集体记忆”和“家国认同”,报道并不多见。

本书讨论的集体记忆是一个与个人记忆相互依存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日益成为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相关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学术课题。 因为“记忆”不是纯粹的个体现象,也不是纯粹的生理现象,对于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类来说,更重要的是生活中所唤起和建构的群体、社会和时代精神氛围。人们的心。 某种形式的记忆称为“集体记忆”、“社会记忆”和“文化记忆”。

对于集体记忆与旅游的关系,近年来旅游学者逐渐加大了对集体记忆与旅游互动的研究。 国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旅行是记忆过程的延伸; 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旅游,特别是遗产旅游,有助于游客参与创造社会记忆; 一些研究者认为,游客可以在旅游过程中参与纪念活动和参观来创造集体记忆……例如,萨宾·马歇尔(Sabine Marshall)基于对记忆的内容分析,讨论了旅行在记忆的创造、再现、验证、分享和代际传递中的作用。想家的游客的旅游报道。 她分析了旅游对集体记忆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记忆的影响。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一些研究者也发现,国家认同开始被全球化、国际化逐渐侵蚀和削弱。 对此,除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外,还有如何增强学者之间认同感的研究。 除了注重加强教育之外,更多学者主张通过身份形成的客观规律来解决问题。 在家庭与国家认同关系的研究中,皮亚杰等人特别关注儿童青少年国家认同的形成,注重社会文化环境的调节和影响。 皮埃尔·诺兰将集体记忆与国家历史联系起来,认为地理符号、功能和物质空间都反映了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

家庭旅游的意义经典语录_家庭旅游的需求_关注家庭旅游的意义

人们的研究发现,国家认同与旅游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他们认为旅游形象是国家愿景的一部分。 因此,只有更好地理解这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方式,人们才能对国家认同有更深入的认识。 的形成和变化。 作者在书中回顾国外研究成果时写道,旅游景观塑造民族认同,旅游目的地的突出景点往往被描述为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主要标志。 过去,“故乡”、“故乡”所表达的生存体验是民族认同的最初根源; 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方式上“离家出走”。 “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安排回乡旅游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

从本书分类讲述的众多家庭故事中,不难看出,回乡游客的感情和身份与亲人、家乡息息相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堂兄弟、儿时好友、学校同学……老房子、旧书、学校、商店、街道、池塘、田野、小路……还有耳边熟悉的话语,从悦耳的乡音,到孩子们的理解继续学习中文; 和舌尖上的感觉,从对中国菜的热爱,到粤菜、川菜、京菜、江浙风味和亲人烹制的亲切的家乡味道,从记忆、味道,陶然到家乡的胃获得“最深的回国印象”; 从对家乡古迹的追寻,到回国游览各个景点,再到对中华几千年文化的自豪……这或许是回国游客最看重的事情。 我喜欢谈论和回忆“乡愁”和“乡愁”。

我们这里所面对的“象”字,其实是现在使用的简化字。 它的繁体字是“祥”。 如果追溯到甲骨文、金文中的书写方式,它是一个会字。 从字形形状不难看出,其结构与今天的繁体字有明显不同。 吃饭是两个人(或坐在地上,或站着)面对面吃饭,左右两人之间有一个餐具,叫“簋”。 字形中虽然只有两个人,但往往代表着很多人聚集在一起吃吃喝喝。 香,在古时代表亲戚“一起吃饭”,所以后来借用来指代能与自己“一起吃饭”的亲戚、邻居群体; 自周秦以来,用于指“故乡、乡镇、家乡、故乡、同乡”,“乡人”的“乡”、“乡党”由此而来,“乡”也演变成了“乡”、“乡”。人们聚居的社区的行政单位名称,正是这种民族聚落和近邻关系的传承,才让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保存着“乡愁”和“乡愁”。

大家一起生活在乡村,一起吃饭,这让人们想起了我们的祖先对社稷神的尊崇,以及体现家国情怀的“社稷”。 人们祭祀社稷的起源也十分古老。 如果追根溯源,正是源于古人对故土的深厚感情。 正是因为这种家国情怀,《记忆与身份》一书从一开始就借用了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乡愁》。 2011年12月,笔者去香港参加“第三届世界华人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时,与余光中先生聊起了他的《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及歌曲《乡愁》,当被问及对这首名著的创作想法时,他表示,这首诗的写成并不是像其他人所怀疑的“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而只是亲情和亲情的自然表达。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乡愁,“自然流露”,这样的坦诚和深情,由此,我不禁想起了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以及孙博士的关心。严和她的博士生导师李咪咪副教授对海外移民情感的“自然表达”进行了研究。

家庭旅游的意义经典语录_家庭旅游的需求_关注家庭旅游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移民家庭的自述记忆中,在他们对祖国认同的加深中,作者特别关注家乡的变化以及祖国的发展对增强自身实力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身份,甚至一次又一次生动地写下来。 这些感人的内容。 或许是因为被这些移民家庭对祖国的热爱所感动,所以我也记录了这些移民家庭对家乡发展不充分的批评,包括与旅行、旅游业相关的批评,比如:以及更广泛领域的那些。 。

相关研究认识到,家庭集体记忆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重构,因此其建构不可避免地具有选择性特征; 尽管这种选择性可以在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确认和修正,但家庭成员之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父母和孩子的国家认同。 因此,海外移民回乡的“集体记忆”和“家国认同”研究面临着这样一个任务:如何帮助移民家庭更多地保留自己的祖国认同。

现实的有利因素是,在构建移民家庭的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家庭成员对故乡的感情始终占据着中心位置。 然而,基于移民地或移民国家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基于他们在旅行中的个人经历,旅途中的负面印象在他们积极情绪的构建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这个问题用传统的宣传工作很难解决,因此笔者也以社会学田野调查的科学态度选取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这些内容如果能够得到旅游经营者、旅游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重视,不仅有利于增强海外移民家庭的祖国认同感,而且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环境的改善也非常有利。关系当地民生。 。

因此,这本《记忆与身份》不仅是一本适合旅游学校师生、旅游研究者和“记忆”与“身份”探索者的新书,也是一本值得旅游经营者、旅游主管部门、以及当地政府领导。 一本值得花时间阅读的好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